阅读教学是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然而,就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守旧等问题,导致阅读教学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整体教学实效不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从“病因”着手,变单一教学方法为多元教学方法,以此唤醒学生的阅读热情,使阅读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可以为阅读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让阅读课堂始终焕发精彩,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激情,做到全身心投入。这不仅可以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还能促进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就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来看,虽然很多教师已经运用了信息技术,但是普遍流于形式,大多数只是将其作为呈现知识的一个现代化工具。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只是将教材上的知识移到了大屏幕上,实则“换汤不换药”,并没有将信息技术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信息化教学还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创新和优化。
例如,在讲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关于这节课的微视频,或者自己制作微视频,视频内容主要包括作者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情况、创作这首诗时候的处境介绍、这首诗的朗诵、诗中涉及到的所有字词和意象的解读等内容。同时附上学习任务单,主要包括:这首诗侧重抒情,还是写景?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谁?为什么?等等。然后将微视频与学习任务单一起上传到云平台上,要求学生课前自主观看、预习。这样的预习指导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上做到胸有成竹。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足,再加上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毫无生趣可言。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的教学方式,将其运用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能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
例如,在讲解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采取情境教学法,以此增强教学内容的亲切感和熟悉感。具体而言,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之前,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①秋天是一个很美丽的季节,尤其是家乡的秋天,非常美,用自己的话去描述一下你眼中家乡的秋天。②我们班有的人经常旅游,既看过南方的秋,也看过北方的秋,说一说在你眼里,南北两地的秋各有什么特色?”这两个问题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联系起来,既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接下来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文章打好基础。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作者笔下的景物进行对比,以此深化学生的阅读感悟。
教师通常习惯性地将自己对文章的解读灌输给学生,导致数十个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千篇一律。实际上,阅读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不同的学生,人生阅历不同,所站的角度不同,获得的感悟也有所不同。所以,在笔者看来,教师应当基于学生主体性的体验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和组内的成员实施较好的沟通和交流,并且学习他人的优点,有效弥补自身的不足。
例如,在讲解《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第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诗人‘梦游天姥’,为什么开篇会写‘瀛洲’?②这一段中除了瀛洲以外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什么作用?③作者李白走访过众多名山大川,为什么会梦游天姥山?天姥山有哪些特点?”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讨论,得出最终答案。除此之外,如果有条件的话,语文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带上iPad上课,通过iPad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将自己的答案通过iPad发送到教师客户端,教师再将所有学生的答案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为所有学生参与课堂创造机会,教师也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真正做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包括语言价值、思维价值、文学价值等。然而,一直以来,由于阅读教学方式单一,教材的文本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没有得到有效培养。高效教学视域下,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让阅读课堂始终散发生机与活力,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深度与广度,使阅读教学价值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