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治理策略研究

2020-02-22 17:41仲昭慧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教育者政治

仲昭慧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风险社会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带来新的更加复杂的境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高风险领域。据此,全面客观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所面临的风险,重视和抑制风险源头,规避风险因素,提升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对于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风险社会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风险因素分析

(一)全球化风险:霸权主义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风险社会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自身活动的结果。全球化是风险社会的背景,其发展轨迹现实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生存带来根本性威胁,使生产力之外产生反生产力效应。换言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文明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它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各国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先发优势,以不平等交换获取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巨额不当利益,从经济、技术等方面制造东西方之间的落差。这样的现实导致高校部分大学生产生了社会主义信仰危机和思想上的不稳定、无中心现象。同时,发达国家凭借其大国强权政治干预别国政治,狭隘的民族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影响学生对国情和形势的判断。基于此,高校如何建立与全球化相适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确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意识形态的冲击,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课题。

(二)市场经济风险:多元化利益主体充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空间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认为,“利益是思想的基础,利益决定思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6页。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对经济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其对于社会带来的风险不能简单地仅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政治文化。市场经济促使经济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一方面奠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社会关系和思想文化意识,其实质就是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格局重新调整,而调整的过程和结果始终都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思想的变化,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网络空间中,基于不同的利益需求,多元主体利用其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影响学生对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认知,无形中使得学生物质化倾向日趋明显,而削弱了协作、团结与服务意识,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增加了社会不和谐因素。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利益格局调整的表面回答上,而应强化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深刻阐释,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思想方向发展。

(三)社会思潮风险:多元文化冲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学生活动的物理空间转向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重要的聚集、活动和实践场域,网络虚拟实践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实践形式”(2)陈志勇:《网络空间治理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12期,第110页。。在此网络生态环境下,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中粉墨登场,挑衅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加剧了思想领域的复杂性。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有着专门的理论和思想,标榜“去中心”“反本质”的解构主义,公开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无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攻击别国社会制度,干涉他国政权,打着民主的旗号抨击社会主义制度,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这些思潮在网络空间中肆意传播,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网络思潮的正确辨识和分析,产生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倾向,甚至出现价值迷茫、信仰混乱等现象,这无疑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增加了教育者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困难。面对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种种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进行积极回应,给予有力批判,促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信息技术风险:大数据云技术带来数据拜物教风险

“数据拜物教”思维易使人们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以自然事物和自然力为崇拜对象的宗教。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类由早期对自然物的崇拜演化为对上帝的崇拜。通过所拜之物,人们实现了自我认识”(3)[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9页。。马克思对拜物教进行了深刻批判。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存在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三种形式。整个资本主义就是资本拜物教运作并完成的过程。技术拜物教从属于资本拜物教,它作为“物”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于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大数据,其数据本身也经历了商品化的过程。从拜物教的角度来讲,其容易生成大数据拜物教,也容易导致处于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发生。这种异化一方面表现为大数据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渗透,无所不在的覆盖面使人们痴迷于大数据技术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人们将一切事物的形态均以数据化的形式再现,甚至将其态度、情感、行为等量化为具体可分析的数据形式。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它产生的后果在于人们在数据面前盲目随从,态度绝对化,更严重的是放弃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近年来,西方国家利用大数据商品,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世价值输入我国,企图削弱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基础。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来看,颠覆性的大数据拜物教,削弱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认同的社会与个人基础,使各种传统或现代形态的对物的跪拜构成了普遍化的意识形态渗透。因此,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大数据意识形态消极影响的一面,规避大数据拜物教带来的风险,抵制域外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渗透,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安全风险的防范能力。

二、风险社会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风险的现实透视

(一)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有待转换

在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灌输与被灌输的固化关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以校园网、两微一端等作为工具载体和平台阵地,传授的内容多为理论知识,采用的教学方法多为讲授法,受教育者则被动地接受教育者单向度的灌输,造成其对教育者灌输内容认同度不高。在网络虚拟空间内,网络阵地不断推陈出新,受教育者通过各种平台感知社会的变化,需要教育者对当前变化的社会现象给予回答。反观当下,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关系依然是“我说你听”的单向度互动关系。在此种教育模式下,高校网络思想教育者的静跟不上受教育者的动,两者间缺乏“同频共振”效应,目标受众一旦“下课”,主客体关系解散,直接带来的后果便是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度大打折扣,接受教育的实效性不高。为此,高校在网络环境境遇下要及时转变观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强学生的风险意识教育,让有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接上庞大的受教育群体,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高校大数据技术保障有待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呈现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是庞大的信息流,井喷式的信息总量给高校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获取、辨识、更新的难度和风险。网络信息的无限丰富超出了教育者管控的范围,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领域存在诸如个人隐私泄露、数据管理难度系数变大、网络安全漏洞频发等风险。面对海量信息涌动的大数据时代,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显得力不从心,体现为高校在网络空间技术风险应对和处置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大数据网络技术人才较为缺乏,网络管理部门普遍存在信息管理疏漏,智慧校园建设推进力度不够等,一旦发生危机,容易导致高校不能快速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难以做到及时引导应对,甚至在应对网络风险时无能为力。为此,高校要善于运用大数据监控技术,进一步提升自身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开展,不断提高风险意识,强化政治意识。

(三) 机制体制:高校缺乏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

目前,高校有效防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风险威胁,是一项高难度、高级别的任务。当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网络空间风险和网络安全的认知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特别是在防范和应对网络空间风险上更是捉襟见肘。国外的经验表明,“那些最成功的实施风险预警的学校或企业已经把风险预警渗透和融入他们决策性、战略性和操作性活动之中。”(4)熊德明、王建梁:《高校风险管理——来自英国的认识和实践》,《清华大学德育研究》2008年第3期,第108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安全风险是可以预测、评估和预警的。高校要重视和抑制风险源头,做好风险的前期管理,实时监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风险,并将其纳入高校日常管理中,有效规避和预警风险要素,评估风险等级,建立预警制度,风险爆发后及时制定处置方案,将风险降低到可控的范围内。为此,充分认识和把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表征,建设集监控、评估、预警、处置于一体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风险防控体系,是新时代规避和防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风险的应然之道。

(四) 文化渗透:高校网络文化生态环境有待优化

高校学生的生存状态越来越网络化,其网民权利意识亦随之日益觉醒,但部分学生对网络内容缺乏理性分析,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误用、恶用网络,使网络文化多样性受阻,导致网络文化生态结构失衡。一方面,网络信息的流动量和流动速度很大,有些虚假信息会混杂其中。大学生遇到一些负能量思想蛊惑时,很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并在网络空间内发出不正确、不理智的声音,做出不正确的选择,甚至发展成群体性、极端化的情绪和行为,使网络生态陷入混乱。另一方面,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充斥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由于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信息监管措施,加之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呈现不成熟、不理智、不稳定特征,当受到情绪化影响时,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随着网络舆论出现一边倒,最终沦为网络暴力的推动者和施暴者。为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要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教育者要因材施教,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加大网络信息的有效监管力度,切断不良信息进入高校的路径,着力保障高校网络空间的洁净。

三、风险社会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治理策略思考

(一)话语建设:创新高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

在现阶段,解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安全风险的基本前提和有效基础,在于牢牢把控住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话语的本质和意识形态的功能,决定了在阶级社会中话语和权力必然要结合到一起而形成话语权,并为特定的阶级服务。”(5)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3页。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不断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内容。教育者要主动了解和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利益诉求,探究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思路并将其反映在理论建设中,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来阐释网络空间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提升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和思想认同。另一方面,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高校教育者要结合网络空间意识形态传播的特点和网民心理接受习惯,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表现形式,提升话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同时,结合网络空间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点,建立开放互动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话型传播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推送,多种形式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实效,进而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化和行为外化。

(二)机制搭建: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风险防控机制

网络境遇下,完整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防控机制,应集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处置等要素于一体。首先,加强网络空间风险监测和评估,全天候、立体式、全方位地发现和识别风险要素,收集危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风险信息,“分析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准确评估好预测危机的所属类型和可能危害的程度,并尽可能找到风险的源头”(6)魏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风险预警体系建构初探——基于网络境遇的思考》,《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 期,第88页。,递交给高校管理决策层。其次,制定风险防控应急预案。有效的风险防控应急预案,可避免风险传播的转化升级,有效缩短网络空间风险响应的周期,遏制风险的肆意传播与蔓延。最后,建立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处置流程,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事件潜在信息,精准探寻风险源头,力争将风险的危害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建立高校网络空间风险事后评估与反馈机制。高校要建立一支大数据人才保障队伍,研究成立大数据网络研究分析中心,建立较为完整的网络风险数据库,通过数据完整记录风险运行的全貌。在对网络事件处置后,要及时对风险危害进行评估,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尽快从风险中恢复正常。

(三)课程开发: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慕课”+“微课”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里,作为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须按照网络信息传播的规律,利用网络技术平台优势,构建“慕课”+“微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方面,“慕课”的优势在于实现了物理空间向网络空间课堂的转化和升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网络空间中的正式课堂。它涵盖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视频课件、课程交流论坛、随堂测验与章节测验等部分,并把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了传统课堂的网络化。为了提升“慕课”的运营效果,高校可以以协同的方式,联合校内、社会、科研机构、企业等力量,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优势,多渠道进行“慕课”精品的开发与运营。另一方面,高校要推动课程的个性化建设,打造多样的“微课”。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它以短小精悍、表达方式多样化等著称,是“慕课”的搭档,能够对“慕课”未能阐释的部分进行补充说明,并实现优势互补。为此,多渠道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教育者实现线下课堂的网络实体化,在网络空间内将一整套的思想政治理论完整、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实现育人的教育目的。

(四)环境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生态圈

有效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离不开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圈。在良好的网络环境里,教育者可以利用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多种传播载体,宽角度地使学生学习和接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力量。一方面,加强网络生态文化环境建设。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和两微一端等平台,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知晓思想政治相关内容,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同时利用网络监管技术,协同地方执法部门,清除网络违法赖以生存的空间与土壤,严厉打击网络违法行为,维护网络空间的道德纯洁性。另一方面,改善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高校要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充满正能量、和谐的网络环境。要彻底清除网络空间有害内容,特别是色情、暴力等网络污垢,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减少网络语言对汉语的污染,防止暴力语言、过度吐槽等现象,多传递正能量,限制网络语言任性程度,正确引导学生的网络情感表达,共同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教育者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