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华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要把这些故事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1)《习近平春节前夕赴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 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祝各族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祝祖国欣欣向荣》,《人民日报》2020年1月22日,第1版。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就是云南革命故事的典型代表,深入挖掘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之战的历史,对于我们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讲好云南故事的必然要求。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驰骋折返于黔、川、滇三省边缘地带。1935年5月3日至9日,红军巧渡金沙江成功摆脱了数十万敌人的围追截堵,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对长征取得伟大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巧渡金沙江胜利的根源是什么?在新时代如何发扬、传承长征精神?如何利用云南革命资源,讲好云南故事?这些都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云南光荣革命传统必须要回答好的问题。
1935年4月,在金沙江畔,由彭加伦作词的《渡金沙江胜利歌》广为传唱:“金沙江流水响叮当,常胜的红军来渡江。不怕水深河流急,不怕山高路又长……”(2)刘成龙:《巧渡金沙江:“神来之笔”的经典战例》,《青岛日报》2016年9月20日,第3版。深情的歌声诉说着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传奇战斗历史。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蜿蜒穿行于川、藏、滇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江面宽阔,浪急滩险,流水声势浩大,南北跨纬度9度以上,落差3300米,形势十分险要。即便是今日,金沙江的部分险要河段也是难以横渡的。而当年的滚滚江水,是阻碍红军北上的一大险关,加上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渡江绝非易事。面对全军覆没的危险,中央红军最后成功突围,正是凭借着伟大的长征精神取得了巧渡金沙江之战的胜利。
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9页。今天,我们回顾伟大长征转折之战——巧渡金沙江,探寻革命先辈面对重重堵截,跨越险山恶水,饱受饥寒交迫,永远打不散、打不倒、拖不跨的根本原因。历经岁月洗礼,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是长征中屡克强敌、战胜艰险的力量之源和精神支柱。
85年前,一群身穿粗布衣服、脚踏草鞋的红军将士,从江西瑞金出发,渡过于都河,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最后突破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一路转战。红军将士每天都面临着被十余架飞机侦察轰炸,地面又有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经历着非常严酷的生死考验,但他们义无反顾,英勇向前。中央红军南渡乌江,佯攻贵阳,直逼昆明。1935年4月29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野战军速渡金沙江转入川西建立根据地的指示》,再一次改变了在云贵川边境地区建立根据地的决策。红军将士坚决服从命令,不讲条件,以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的速度前进。在抢占金沙江皎平渡渡口时,一天奔袭200里路。部队行军不分昼夜,连续作战。5月9日,中央红军主力从皎平渡渡过了金沙江。在此期间,在乌江北岸活动的红九军团,也从云南会泽以西的树桔渡、盐井坪渡过金沙江,与主力会合。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红军长征途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胜利。
张闻天曾这样说:“没有理想,不用说万里长征,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4)李昌禹:《没有理想信念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青年观)》,《人民日报》2016年10月30日,第6版。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红军将士对革命事业的耿耿丹心,惊天地、泣鬼神。在巧渡金沙江的战役中,每支红军队伍的任务、出发时间、地点、路线各不相同,但大家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始终以大局为重,为了革命需要和全局利益勇挑重担,勇于牺牲奉献,互相支持配合。空前的团结使得红军各部之间,分则能密切协同、合则能一致行动,充分显示出革命军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高度统一。
1935年4月下旬,中央红军主力兵分三路向云南挺进,为保障主力红军从昆明禄劝渡江北上,中央红军把牵制敌人的任务交给了红九军团,红五军团则作为殿后部队。4月25日,红九军团进入云南富源县,相继攻占了宣威和会泽县城,一路开仓济贫。红九军团驰骋在滇东北高原乌蒙山一带,攻城扩兵,迷惑敌人。一系列声东击西、神出鬼没的行动搞得敌人惊恐万状,蒋介石急调中央军李韫珩、周浑元部尾追红九军团,并多次急令云南省主席龙云和西康省主席刘文辉,要求两地将金沙江沿岸的所有船只甚至是可供渡江使用的竹木门板等工具一律隐藏或销毁,并派重兵把守各个渡口。面对险境,红九军团一下成了不是主力的“主力红军”。在顺利渡过树桔渡口后,为确保中央红军顺利渡江,阻止国民党军北上追击,红九军团继续在巧家县活动,佯攻巧家县城,打响了龙王庙阻击战,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主力军队,确保了中央红军主力部队成功从皎平渡渡过金沙江。
同样,根据中央指示,红五军团作为殿后部队,在完成牵制昆明敌人的任务后,迅速向金沙江方向挺进。在到达曲靖的时候,总部传来了“围城三日,让兄弟部队迅速通过”的命令。接到新的命令之后,红五军团主力将曲靖围得像个铁桶,吓得敌人不敢出城。红军主力则浩浩荡荡地从红五军团旁边通过,向金沙江急进。准备撤退时,红五军团又接到总部紧急命令:就地选择阵地,构筑工事,准备阻击尾追之敌,掩护中央纵队渡过金沙江。红五军团当机立断在石板河南面沿河构筑工事,阻截敌人的尾追,使得敌人每天最多只能前进七八里。但这时,已有敌军两个纵队云集山下,形势非常紧迫。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从江北返回石板河,传达中央军委最新指示,要求红五军团再坚守三天三夜。面对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的危险,红五军团毅然领命。在后期,阻击战打得异常激烈,而红五军团直至激战的第八天下午才接到中央指示:可以“撤退渡江”。红五军团疾行50里,作为最后一支队伍顺利渡过了金沙江,完成了保卫大军渡江的艰巨任务。
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在“左”倾冒险主义的全面压制之下,“星星之火”的革命事业面临覆灭的危险。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在事实上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红军长征由初期陷入困局到后来踏上坦途,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正确领导下,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无一不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创造性开拓创新的结果。
在作战实践中,毛泽东一直注重通过观察敌军协同关系的亲疏、兵力部署的多少、官兵士气的高低等因素,发现敌军的弱点,捕捉战机。在巧渡金沙江战役中,毛泽东摸清龙云惧怕蒋介石插手云南事务、中央军进驻的心理,借机指导我军灵活变化作战方向,迷惑敌人,创造出多次有利战机。先是派出一支部队,摆出东进湖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态势,而主力则迅速向南移动,佯攻贵阳。当红军逼近贵阳城时,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令云南军阀龙云速调滇军来贵阳“保驾护航”。正当滇军匆忙离开云南,向贵阳开进时,红军来一个龙摆尾,转向西行,抓住有利时机,连续急行军,从贵阳、龙里之间的20公里地域疾进,直入黔西南,渡过北盘江,带领红军主力部队向云南挺进。1935年5月2日,在抢占皎平渡战役中,中央军委司令部指示:“令总参谋长刘伯承同志率干部团一个营及工兵,带电台一部,赶于四号上午到皎平渡架桥……并伪装成敌军抢占渡河点两岸,抢获全部渡船。”为了争取时间,出其不意,先遣营一律去掉帽徽等红军标志,伪装成国民党部队,翻山越岭,昼夜急行军160多里路,顺利抢占了皎平渡渡口,先后缴获渡船数只,然后利用七天七夜全部渡过金沙江,最终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从根本上扭转了被动的局面。
正是有着敢为人先的创新胆略,红军才能成功跳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连国民党追剿部队的指挥官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神机妙算、进出无常”。正因为红军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前进方向,才得以凝聚人心,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了走向胜利的进军。
红军的长征之路,是一条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征程。漫漫征途,洒遍了红军将士的鲜血;万水千山,掩埋着中华民族的忠骨。中央红军进入云南,部队出现伤亡的原因不是滇军的追击,而是遭受飞机的轰炸。轰炸突然来袭,红军根本没有防备和躲避的时间、空间,硝烟中到处是悲惨景象:散落的担架,炸死的马匹,死伤的人员……如贺子珍也曾在长征途中被轰炸负伤,全身共嵌进17块弹片,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紧急手术,这位坚强的女红军没有呻吟一声。
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连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数字:在中央红军历时1年的长征中,进行了380多次战斗,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击溃了国民党军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5)[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85页。在三年多的南征北战中,红军以“革命加拼命”的顽强意志,凭借“敢”的胆识、“斗”的精神、“胜”的信念,不惧顽敌打大仗、不怕牺牲打恶仗、不惜代价打硬仗,绘就了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正是这种战斗血性迸发出的强大攻势,锻造了我军将士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精神利刃。
红军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凭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成功抢渡金沙江,甩掉了长征以来一直尾随红军的国民党军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将中国共产党围困消灭于川滇黔的白日梦,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个伟大胜利,实现了由滇入川北上的战略转移,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恢宏画卷和一个个悲壮故事。长征精神也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矢志奋斗。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47页。进入新时代,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征程,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始终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是对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也是对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巧渡金沙江作为长征中具有转折性的伟大胜利,其蕴含的精神光芒对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鲜明的指导性。因此,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守好“初心”,勇担“使命”,让长征精神体现其时代价值,永放光芒。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回顾历史,回望80多年前的那段苦难岁月,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思想,才能带领人民军队取得革命事业的成功。实践证明,坚决听党指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长征时期,支撑红军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就是听党指挥、永不叛党的决心和初心。维护核心、向核心看齐,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法宝。领导核心坚强,党就充满力量;领导核心受到挑战,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
反观20世纪80-90年代,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失去了领导核心,使得苏联共产党思想、组织上一片混乱。叶利钦公开反对中央政策,结果军队不听指挥,用70多年建立起来的国家大厦,几天的时间就坍塌了。每当反思苏共兴衰的历史,一个政党兴衰规律性的法则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方向决定命运,道路决定成败,权威和路线关乎国运,政策关乎民心。(7)张树华:《党的权威与国家命运密不可分》,《环球时报》2019年5月28日,第14版。苏联的土崩瓦解告诫我们,维护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天性”、坚如磐石的党性,缺乏领导核心,最终就会亡党亡国。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来说,要坚定信心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凝神聚气,看齐追随,迈向新时代征程,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8)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9年7月1日,第1版。我们党领导的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来自人民,依靠人民,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80多年前,带着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共产党人的“初心”,红军集结出发北上。在长征途中,红军一路上打土豪,分田地,争取开明士绅,救济贫苦百姓,尊重少数民族风俗,其影响和威望逐渐深入人心、深得民心。在禄劝占领皎平渡后,红军充分依靠当地群众,开展群众工作,找来船只和船工帮助渡江,同时还在生活上帮助渡江船工改善伙食,发放劳务费照顾。沿途经过苗族、彝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时,由于长期受军阀的压迫和掠夺,少数民族对汉人积怨很深,戒备心重;敌人又大肆进行反动宣传,诬蔑红军“共产共妻”“烧杀抢掠”,更加重了少数民族对红军的疑惧,不少人弃家出走,遁入山林。红军通过政策宣传、以身作则,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各项纪律,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所到之处纪律严明,对当地老百姓秋毫无犯,从而使他们放松了戒备,赢得了他们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一路上,红军谱写了同人民群众生死与共、血脉相连的动人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说:“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52页。
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只有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化解重大矛盾,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例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而全国人民也以自身力量做出回馈。无论是专家院士,还是普通医护人员、快递小哥、社区工作人员;无论是耄耋之年,还是青春的90后;无论是封城还是隔离;无论是在一线冲锋,还是在后勤保障,每个人都在发出自己的光和热,举国发力共渡难关。这也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理念,是新时代长征精神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10)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第2版。强渡乌江、攻克娄山关、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是老一辈革命家抛弃教条、敢闯敢拼、勇于创新的结果。从“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到“两弹一星”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国防,再到改革开放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一不是对这种创新胆略的继承与发扬。
当前,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中美关系复杂,国际反华势力频频生事,资源争夺、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斗争、经济斗争、网络斗争、领土主权争夺等全域拓展。面对复杂的局势,我们要意识到“不创新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要求。如若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只会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大潮渐行渐远。我们要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理;要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掌握新方法;更要紧跟形势找短板,紧抓任务研讨方案,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科技水平,站立在科技前沿,积极投身伟大斗争,用优异的成绩迎接时代的大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2017年,第32—33页。从战火纷飞到大国崛起,从任人欺凌到大国担当,百年风雨历程,万千世事变换,我们党在风雨考验中茁壮成长,我们的队伍在历经磨难中发展壮大。虽然时代变幻,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理想和信念始终未变。云南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革命文化资源,用我们云南的生动故事、云南的光辉人物讲好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历史、统一战线历史。把传统故事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是系统传承弘扬革命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的物质载体;也是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让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社会力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强调,党员同志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如果不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就难以懂得党的初心和使命之可贵,就难以理解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之重要。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2页。中国革命历史是中国精神的最好营养剂,我们必须要尊重自己的历史,把革命历史作为红色基因产生和传承的“基石”。
纵观云南近现代史,云南各族人民拥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是云南历史文化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除了红军长征过云南巧渡金沙江的历史外,还有西南联大教育救国,改组党中央军事领导权、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的“扎西会议”,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爱国运动,盟军协同抗日并取得胜利的滇西抗战,实现云南全境解放等众多光辉的革命传统故事。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并整理用好这些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资料收集、梳理,进行实地考察调研。针对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著名战役战例展开系统研究。注重挖掘散落在民间的战斗史学资料,尤其注重做好老同志“口述战斗历史”记录和整理工作,坚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传统经验总结好,研究分析历史事件的特点规律,把历史故事所蕴含的精神凝练到位,真正把“宝”挖出来、传下去,最后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我们学习党史及新中国史的重要渠道。同时要充分运用网络载体,注入时代元素,让党员干部群众在多维空间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化的弘扬和传承。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原兰州军区时强调,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到军队要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这些深意,就是要求我们利用好革命文化资源,讲好革命传统故事,深化红色教育,传承革命意志,有效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引导作用。
在红色基因传承中,我们既要关注传承的过程,更要关注传承的方法。我们在挖掘云南传统革命故事的过程中,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用云南光辉的革命故事和光辉人物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教材,以课堂为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对于社会主义学院来说,在党外干部教育培训中,要讲好党史、新中国史和统一战线史,结合社会主义学院主责主业开展共识教育,加强统一战线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既要注重“言传”,又要注重“身教”;既要注重“内化”,又要注重“外塑”。分享红色资源及红色资源转化、拓展和利用活动,善于把遥远的“拉近”,使已故的“复活”。积极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协作关系,开展实地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重走长征路等实践教学活动。适时组织党员干部利用纪念日、党课等时机广泛开展忆英雄、学英雄、当英雄活动,让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党外干部及知识分子代表人士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深化对党史国情的认识,树立奋勇拼搏、攻坚克难、不屈不挠的英雄形象,更好地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今天我们讲爱国主义,这个道理要经常讲、反复讲。(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29页。读史使人明智,鉴往足以训今。红色文化既包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凝聚着不朽的革命历史,又延续了改革创新的精神品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14)李智:《红色文化为文化自信筑基》,《人民论坛》2018年第13期,第136—137页。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用好云南革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发扬云南革命精神,为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养分。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就近就便用好红色资源、党性教育基地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前行动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专题教育,让党员、干部学习了解党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15)《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旗帜》2020年第9期,第10—11页。我们要通过大力挖掘和开发云南革命文化宝库,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并深入人心,不仅要在课堂上讲好云南革命传统故事,还要利用重要时节开展纪念活动、拍摄影片视频,积极推动和策划、出版、发行一批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的文学、音像、书画、舞蹈等红色文化精品以及电子出版物,增强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传承的时代性和吸引力。搭建红色文化平台,营造红色文化环境和氛围,让党员干部时刻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和浸润,接受红色文化洗礼,感知革命历史的厚重。积极主动汲取革命文化中散发的养分和内在力量,从而激发民众爱党、爱国的热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把使命担负在肩,让初心薪火相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凝聚人心、汇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