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视阈下文化统战工作的三重逻辑

2020-02-22 17:41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视阈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牟 娟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00;福建武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文化统战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对文化战线的统战工作,也包括以文化为手段进行的“大团结大联合”。中华文化范畴的提出及其内涵的丰富发展,是我们党对民族文化认识的重大突破,为党的文化统战工作提供了新的视阈。梳理中华文化视阈对于新时代党的文化统战工作的意义,不仅能够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文化范畴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推动新时代党的文化统战工作更好地承担起统战使命,发挥更大的统战作用。

一、开启中华文化视阈的历史逻辑

党的文化统战工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新民主主义文化统战工作是党的文化统战工作的开端,确立了党的文化统战工作的基本思想。随着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的发展,围绕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目标,党提出了中华文化范畴并对其内涵进行了丰富和阐释,开启了党的文化统战工作的中华文化视阈。

(一)开端:新民主主义文化统战工作

党领导的全国范围内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统战工作起步于抗日战争阶段。早在1935年8月,党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提出,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为了促成全中国统一抗战,“愿意立刻与中国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各党派、各团体(工会、农会、学生会、商会、教育会、新闻记者联合会、教职员联合会、同乡会、致公党、民族武装自卫会、反日会、救国会等等),各名流学者,政治家,以及一切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成立国防政府问题”(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4—1935》,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522—523页。,主张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文化统一战线。随后,党主动加强与全国文艺界的联系。毛泽东在1936年8月10日致函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沈钧儒等文化界名流,阐明中国共产党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政策(2)尚金州、张洪军:《中国共产党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性文献》,《兰台世界·上旬》2012年第12期,第66页。,加紧推进对文化界的统战工作。1938年3月15日,作为当时陕甘宁边区政府和中共中央机关报的《新中华报》,在第四部《边区文化》专栏提出了“确立全国文化界统一战线”(3)《新中华报》, 第三百二十五期, 1937年1月,第374页。的号召,将全国文化界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对象,全国范围内的文化统战工作全面启动。在党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等的推动下,1938年3月27日,包括文艺界各方面代表97人发起建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4)王巨才:《延安文艺档案·延安音乐》(第15册),《延安音乐组织》,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291页。,党领导的全国范围内的文化统战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随着文化统战工作的发展,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中指出,无论文艺主张是什么,为了共同抗日,艺术界也需要统一战线,尽管党是站在广大工农大众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但并不能以此实行文化上的“关门主义”,明确了党的文化统战工作的基本原则。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集中阐述了党的文化统战工作的基本思想。他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文化作为政治和经济的观念形态上的反应,在进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的同时,也必然要进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革命。鉴于帝国主义文化与封建主义文化这对“亲兄弟”已经形成了反革命的文化联盟,新民主主义的文化革命也要有一个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文化,尽管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思想领导,但在整体上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文化,只能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4—705页。,明确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统战工作的性质。

实践证明,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统战工作既有正确的文化建设方针又具有很强的统战属性。通过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文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在文化的时代性维度上推动了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在文化的民族性维度上强调了保持独立性的立场和意识,团结了一切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力量,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为新民主主义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汇聚了民族力量。

同时,由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统战工作是在激烈的国内外革命斗争环境中进行的,是整个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具有十分明显的阶级斗争的特征和性质。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特别是我国成功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文化统战工作中的阶级斗争的思维惯性对执政条件下文化统战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冲击。此外,尽管毛泽东始终强调不应当“割断历史”,要“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对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33—534页。,主张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反对“言必称希腊”,但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研究仍然十分有限,“对于这种‘精华’和‘糟粕’的辨别和判断,在当时的条件下还不可能得出具体的结论”(7)左亚文:《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认知新境界》,《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第5页。,而且“由于过于强调‘新’与‘旧’之间的对立,中国文化的精神生命出现了古今脱节、滞涩不通的问题”(8)李翔海:《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论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的时代意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年第6期,第24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统战工作的发展。

(二)曲折中发展:爱国主义文化统战工作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将发展文化教育作为主要任务之一,高度重视发挥文化战线工作的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双百”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9)参见李捷主编:《毛泽东思想研究》(第1辑 201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120—134页。,坚持和巩固了党的文化统一战线。但是,由于受“左”的错误干扰,特别是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以及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提出国内仍然存在“两个剥削阶级”的判断,广大知识分子受到了冲击,文化统战工作经历曲折,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

百废待兴之际,邓小平复出后首抓科教文化工作,主持召开科教工作座谈会和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文化界开展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等工作。新时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知识分子的春天”。1979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开幕式的讲话中,提出了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主张,首次将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两大旗帜。1981年6月,党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正式将新时期统一战线确立为“爱国统一战线”。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以爱国主义作为最大公约数的新时期文化统战工作实现了政治属性与文化属性最大程度的统一。从此,文化统战工作,有了广阔的历史舞台。

以爱国主义为最大公约数,文化界各条战线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动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了大量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和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推动文化产业兴旺发达,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对话,助力祖国统一大业。开展海外文化交流,为对外开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曾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华人世界的文化共性促进了经济参与”(1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149页。,海外华人将大量资本投入中国市场,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强大的资本支持。尽管亨廷顿的观点有意屏蔽资本逐利的本性和我国改革开放决策的重要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也为我们展示了基于文化共识的强大经济社会效应。

在党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统战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37页。等重要论断,表明党已经着眼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以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和独特性增强文化的民族性维度。中华文化范畴引起了学术界关注。在知网上以“中华文化”为主题进行搜索,在2008年至2012年,总共发表期刊论文8019篇,平均每年高达1603.8篇。中华文化范畴的提出和在学术界引起的反响,为党的文化统战工作敞开了更广阔的理论和实践视角。

(三)发展中深化:开启中华文化视阈

进入新时代,“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统一战线性质和构成的表述,成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最大公约数,内在地包含了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党在宣传思想工作、宗教工作、民族工作、教育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文艺工作等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安排部署中,都全面贯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1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页。的基本理念。习近平在国际交往的多个场合亲自介绍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推介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尚德崇礼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和“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主张各民族文化平等,推动各民族文化在平等包容中“交流互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等命题。学术界高度重视对中华文化范畴的理论阐释。在知网上以“中华文化”为主题进行搜索,在2013至2019年,总共发表期刊论文22342篇,平均每年高达3191.7篇。弘扬中华文化的实践发展和中华文化范畴内涵的不断丰富,为党的文化统战工作开启中华文化视阈奠定了基础。

中华文化视阈的形成既是党的文化建设实践取得巨大进步,党的文化自觉自信进一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取得重大突破的结果,也是对爱国主义文化统战工作的深化,遵循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社会历史逻辑。

二、开启中华文化视阈的实践逻辑

统一战线是党的重要法宝。党的文化统战工作是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的统一,其中政治属性是统领,同时要尊重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属性要通过发挥自身统战优势服务于政治属性。新时代爱国主义文化统战工作面临着文化的统战优势发挥不够的挑战,对开启中华文化视阈,增强文化民族性维度提出实践要求。

从政治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统一战线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地位。但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由于政党具体政治目标的差异和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不能简单地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等同于统一战线中的文化行动和文化手段,即不能混淆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区别。对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曾明确指出:“我们既应把对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的宣传,同对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区别开来;又应把作为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训练干部的共产主义理论和方法,同作为整个国民文化的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区别开来。把二者混为一谈,无疑是很不适当的。”(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06页。这段话对于指导今天的文化统战工作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不能把党内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建设简单等同于党的领导和执政过程中的文化行动。党的文化统战工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地位,但必须要注意区分对象和层次,创新内容和方式,拓宽渠道,充分发挥文化相对于其他手段的统战作用和优势,而不能一概用党的意识形态上的文化立场、观念、方法来要求统战对象。也正是基于这个认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革命力量。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是中国大陆的文化主体,但是为了推动祖国完全统一,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建立起了爱国统一战线,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统战工作的最大公约数。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文化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国内国际、网上网下的竞争乃至斗争日益激烈。文化统战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同时也表现面临一些挑战。其一,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身文化思维习惯,将加强党的文化统战工作当作“回应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演变”(14)张改凤:《新时期文化统一战线建设的理论审视》,《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11页。的政治任务。捍卫意识形态的政治压力在实践中很容易导致政治属性压倒一切,从而将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等同起来,将国内统战工作与国际统战工作等同起来,把文化统战工作等同于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搞“清一色”。既忽视了文化统战工作中的文化属性,也偏离了文化统战工作的统战性质,不利于文化统战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其二,由于近代以来中国被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被“断舍离”,文化建设着重从时代性维度追求新旧文化、中西文化比较中的“先进性”,从民族性维度着重强调的是中西文化对抗中的独立性意识,而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和独特性方面重视不够、建构不足。中华文化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建构滞后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全面立体反映和阐释中国经济政治上的成功实践。西方反华势力加大对国际舆论的控制,将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作意识形态宣传加以歪曲,将中华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作中国威胁加以污蔑。这些都导致文化统战工作在海外和国际上遭遇阻力,不利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其三,文化底蕴不足底气不够,文化统战工作避实就虚,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工作走形式做样子,甚至因一味迎合统战对象而失去自我,文化属性缺位,弱化了文化统战工作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

正如亨廷顿所言,“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人民被意识形态所分离,却又被文化统一在一起”(1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第6页。,中华文化视阈以增强文化民族性维度的整体性和独特性回应了党的文化统战工作面临的挑战。在中华文化视阈下,党的文化统战工作能够推动中华文化复兴并通过中华文化达到“大团结大联合”的政治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目标凝聚力量。

三、开启中华文化视阈的文化逻辑

中华文化范畴涵盖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文化标识。在中华文化视阈下,党的文化统战工作能够以更宏大的文化视阈,更强大的文化力量和更高远的文化境界增强文化的统战属性,更好地发挥文化的统战作用。

(一)更宏大的文化视野

统一战线是有着不同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的社会政治力量,为了共同的目标所组成的政治联盟,达成共识是形成统一战线的关键。文化共识是基于对共同的文化根脉或者价值理念的认同,是建立文化统一战线的内在基础和增强统一战线内部团结的内在力量。中华文化视阈能够为新时代文化统战工作全面整合中华文化资源,增强全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宏大的文化视野。

如前所述,新民主主义文化统战工作处在革命战争的大背景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完成对民族文化的系统整理,全民族文化不仅处在“古今脱节”“滞涩不通”的状态,新旧文化内部也是支零散落、命运多舛。爱国主义文化统战工作有了更大的时空维度。但在改革开放初期,解决“温饱”奔“小康”是全国人民最现实最急迫的要求。文化建设首先要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直接需要,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就是形象的比喻。直到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目标,文化建设才第一次进入到党的总体布局,迎来了文化自身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党坚持强调文化先进性的时代性维度,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开始从民族性维度致力于中华文化建设,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整理、保护和研究工作。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民族精神的概念,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华文化范畴,为整体上突破文化认知上的新旧分段模式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立足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发展的宏大历史视野,在多个场合从整体上阐述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之间“生生不息”的内在联系,突破了从文化的时代性维度下以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裁剪分割中华文化的思路,建立起了贯通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整体看待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维度。从中华文化主体层面,提出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共同创造的,传承了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密码,“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1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5页。。因此,中华文化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文化基础,是对内凝聚中华民族合力,对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标识性文化范畴。从中华文化客体层面,提出中华文化内在地包括了“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页。习近平强调,“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1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页。肯定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文化的总和,是一个纵向贯通并统摄中华民族历史、现在、未来,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生生相息的文化范畴。

通过对中华文化主体和客体的阐释,中华文化范畴有了广阔而明晰的时空维度,成为增强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范畴。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要求,“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19)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9页。因此,开启中华文化视阈,为文化统战工作整合全民族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敞开了极为宏大的统战视野。

(二)更强大的文化力量

源于对民族文化内在价值的深度认同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是维系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的最根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视阈下,新时代文化统战工作能够通过构建中华文化内在价值体系,贯通中华文化资源的精神血脉以获得更强的文化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立足于复杂的社会阶级阶层状况和激烈的革命斗争环境,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发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号召,推进了民族文化的现代性转向进程,确立中华文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基本原则,为建构中华文化价值体系提供了重要参照。但是处于革故鼎新的时代大变局下,突出新旧之异远远压倒了对二者内在价值传承的关注。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文化建设紧跟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统战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分而治之的状态没有得到整体改变,中华文化形象被红灯笼、旗袍、茉莉花等标签化、碎片化的状况仍然存在,以及在市场作用下出现了以“娱乐至死”为代表的肤浅媚俗化文化产品大肆流行等情况。人们习惯于用西方文化话语体系裁剪中华文化。这些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华文化发展缺少自身内在价值体系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利于文化统战工作走进文化深处。

进入新时代,在中华文化视阈下,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二维视角更加完善,将中华文化资源全部纳入到中华民族文化整体视野下考察,为构建中华文化自身内在价值体系奠定了基础,也提出了要求。习近平提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20)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人民日报》2015年12月31日,第1版。因此,新时代党的文化统战工作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社会实践,在坚持文化先进性的时代性维度的基础上,增强文化的民族性维度,整合中华文化资源,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构建中华文化内在价值体系。通过构建中华文化自身内在价值体系,实现民族文化精神血脉的内在贯通和融合,能够对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不仅体现古代中国的韵味,而且充满现代中国的朝气;不仅是中国文化元素的代表,而且是中华文化价值的载体;不仅富有中华文化的温度,而且充满中华文化价值的力量。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2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0页。,以中华文化的价值力量增强文化统战工作的统战力量。

(三)更高远的文化境界

中西文化差异,特别是西方政治势力为实现意识形态渗透和颠覆,蓄意挑起意识形态的优劣高下之争一直是国际统战工作的主要障碍。中华文化视阈将文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性和民族文化的整体性与独特性统一起来,超越文化优劣对立思维模式,以更高远的文化境界增强文化的统战属性。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中国始终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指导,坚持“汲取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在不断实现自身“先进性”的同时捍卫文化的民族独立性。新民主主义文化统战工作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坚决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反对帝国主义、投降主义,反对奴化思想,同时采取“洋为中用”的方针,在推进民族文化现代转型的同时,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经济革命提供文化上的支撑。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党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开门搞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旗帜鲜明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培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成功抵制了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不良影响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渗透,坚守住了中国的文化阵地。

进入新时代,国际社会逐渐成为中西文化较量的新领域。随着中国日益走进世界政治舞台中央,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文化统战工作承担着“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重大使命。西方反华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壮大,在国际舆论场上凭借其文化上的霸权地位,控制国际“话语权”,编制谎言,歪曲事实,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肆意抹黑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的形象。加上“由于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各国在面对外来文化进入时往往会保持高度的警惕性”(22)陈怀平、沈轩羽、李天姿:《“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话语变迁》,《理论导刊》2018年第9期,第86页。,在激烈的国际舆论斗争中,我们经常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失语”“挨骂”的境地。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98页。而要弥合意识形态对立,形成更广泛的共识,做好国际统战工作,必须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统战属性。

中华文化范畴囊括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是中华民族延续不断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的鲜活记忆,书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实践的历史画面,其“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超越了单一时代性维度下的优劣竞争惯性,强调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平等开放包容中交流互鉴,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性和高远的文化境界。因此,中华文化视阈为党的文化统战工作贯通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贯穿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理念,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与民族文化整体性、独特性相结合,有着更高远的文化境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也足以证明,中华文化的高远境界完全可以超越国家意识形态斗争的优劣对立思维模式,具备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能力。

结语

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和“软实力”较量的重要内容。中华文化范畴的提出及其内涵的丰富发展,是党对民族文化认识的重大突破,在保持文化的时代先进性维度的同时,增强了文化的民族性维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通古今之变”,具有更宏大的文化视野,更强大的文化力量,更高远的文化境界,对党的文化统战工作有着重大意义。

新时代文化统战工作开启中华文化视阈,在坚持新时代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的基础上,拓展了统战工作的文化视野,承续了文化统战工作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华文化视阈在坚持文化民族独立性的前提下,增强了文化的民族整体性和独特性,有助于破解文化的统战优势发挥不足的现实问题,顺应了文化统战工作发展的实践逻辑。中华文化视阈将文化的先进性和民族文化的整体性与独特性统一起来,超越了文化优劣对立思维模式,以更高远的文化境界增强了文化的统战属性,拓展了文化统战工作发展的文化逻辑。

猜你喜欢
视阈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螺丝在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