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松
文本中有特点的语言表达主要是指那些体现了作者语言表达经验的句子、语段,这样的经验就包含具体语境中在言语形式的多个层面,首先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独特的语言表达,通过仔细品读、揣摩、推敲,获得其中的表达秘妙,再借助模仿和迁移运用,慢慢学习这些有特点的语言表达,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种文体都有着自身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以童话和寓言比较为例,虽然两者都属于虚构的故事类,但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等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语言生动、通俗,故事情节具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特点,它对读者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故事形象的感知上;寓言主要用借喻的手法,来呈现有着对立意味的故事情节,所体现的是一种教育意义或者深刻道理,常常具有讽刺或批评的意味。
如教学《盘古开天地》,从文体上说,这是一篇典型的神话故事,也具备一般神话的基本特征。在这篇神话中,有没有属于这一篇的独特语言表达呢?只要认真深入文本研读,就会发现文本中能够体现神话特点的表达是盘古这一神话人物的神性所在,具体地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盘古顶天立地的表现:“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特跟着长高。”这样的举动,自然只有神话人物才能做得到;这样的变化,也只有出现在神话中有神话人物来完成,当无法用正常的思维来理解时,神性就派上了合适的用场,一天长两丈好永远撑开天地使它们不再合起来,一“神”解万难。还有一个是盘古累得倒下以后,本来写盘古“累得倒下了”似乎让盘古的神力一下子消失了,没有神的无边的力量了;其实此时一种神力的消失是为了另一种神力的发出:“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这里关于盘古身体变化的描写正是这一篇神话中最具特点的语言表达,即把盘古身体的不同部位与多种自然存在和自然现象巧妙地联系与结合起来,用排比的句式加以表达,换言之,整个世界原来是这样被盘古创造出来的。这一神话语言表达的特点充分体现出盘古是怎样创造世界的,就属于“这一篇”的独特所在了。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以单元页来呈现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这就意味着在基础性的学习目标之外,一个单元的课文之中,将会集中呈现某种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这些语文要素更多的时候在文本中都是以有特色的语言表达体现出来的。因此,围绕语文要素的学习和训练,就离不开从文本中寻找和发现有特色的语言表达—句子、语段等,并努力发掘出其中包含的语文要素的要求与目标,并通过有针对性地学习、训练掌握基本方法、形成基本技能和学习习惯等。
如教学《麻雀》,这是习作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训练目标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内容时努力弄明白“把事情写清楚”在课文中的具体情形。一是故事有情节。课文虽然以麻雀为题,故事情节的推动者却是猎狗,猎狗在故事中经历了发现、进攻、退缩的变化,与之相应的是课文中对猎狗的心理活动的反应:警惕—有吸引“我”的异样的味道,找找看是什么,得慢一点、轻一点,别把那家伙惊动了;高兴—发现了一种小麻雀,好鲜嫩啊,都让人流口水呢;可怕—没想到老麻雀居然这么拼命,太厉害了,看来只能放弃美味了。这样就把猎狗从感知有猎物的警觉到发现具体的猎物欣喜再到被迫放弃猎物的无奈,写得十分清楚了,不仅有情节的变化发展,而且含伴随着心理的变化;二是叙事合规律。中年级的学生习作要求中,重点是学习写清楚。在这篇课文中,就是可以引导学生用起因、经过、结果来梳理故事表达的基本顺序,从中提取不同对象—猎狗、麻雀、猎人的故事,再把它们有效整合起来,看基本的表达顺序,懂得按顺序表达就能够把事物写清楚;三是场景描写讲方法。《麻雀》故事发生的时间不过两分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相关人物的集中表现,形成了极具张力的场景。
作者在描写这一场景时,也是很讲究表达方法的:首先是有重点,即对老麻雀落下来救护小麻雀的场景描写;其次是有顺序,以老麻雀救护小麻雀的描写看,出现了“飞下来”“落在”等一系列的动词,这些动作都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的;再次是有气氛,描写老麻雀救护小麻雀的场景中,作者配合动作运用了“像一块石头似的”“嘶哑”等形容词性的词语,从中使人能够看得出老麻雀无所畏惧的形象,也让人颇感紧张,为老麻雀和小麻雀的生死担忧。这些就是《麻雀》一课在写清楚方面所体现出的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它不是一句话就能够讲清楚的,而是需要在文本中仔细研读、品析,慢慢领悟写清楚在课文中多方面的体现。
一个成熟的作家在其作品中,一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其创作风格,或是结构特点,或是叙述方式,或是语言韵味,或是人物性格等。当然不是说一篇文章中会呈现作者的所以风格特点,而是说作者的每一篇文章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
如教学《猫》,这是老舍先生的描写动物的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自然需要关注老舍先生散文创作的普遍风格与特点。老舍的散文,明白如话、清新质朴、大雅若俗,似乎针头线脑,婚丧情私,风俗物事,只要如实地记录下来,都是好文章,说白了生活化的散文就是老舍散文的突出特点。读《猫》一文,这种生活化的因素扑面而来。老猫捕鼠的尽职,小猫玩耍的淘气,无不透露着老舍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从普通平凡的生活之中看到乐趣、感到美好;还有独特的拉家常似的话语:“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等,好像是对邻里、朋友在介绍另一位朋友一样,一说,谁都想见识一下这只“古怪”的猫了。这就是老舍先生的创作风格在《猫》一文中的一种典型表达,一读就觉得十分独特,而只有这样典型独特的表达,才不至于与别的《猫》相混淆。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掘文本有表达特点的语言表达,就是属于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强调的在表达对象时找到那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这样的语言表达常常隐含在普通的语句之中,需要根据课文的文体特征、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以及作家的创作风格,在文本中仔细寻找才能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