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以《彼得·潘》为例

2020-02-22 05:49王嵩丽
英语教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彼得儿童文学译者

王嵩丽

引言

儿童文学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心灵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有不少优秀的儿童文学翻译大家,如任溶溶老先生,他不仅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儿童故事,而且一生致力于翻译儿童文学作品。其代表作有《安徒生童话集》《小鹿斑比》等。为了探寻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结合著名儿童文学作品《彼得·潘》中的翻译个例进行探究。

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接受美学又被称作接受理论,兴起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由德国著名学者汉斯·罗伯特·尧斯(Hans Robert Jauss,1921—1997)首先提出。其奠基人还包括文学批评家、美学家伊泽尔(Wolfgang Iser,1922—2007)。接受美学起初兴起于文学史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接受美学反对历来的文本中心观点,“第一次从本体论高度提出了人们历来所忽视的读者和阅读接受问题”(全元浦1998)。接受美学认为,美学实践由三个方面构成,这三个方面分别为文学的产生、文学的流通和文学的接受。接受美学尤其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提出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为了读者,读者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主观能动的角色。

(一)以读者为中心

接受美学驳斥了以往的读者被边缘化的现象,将研究重心从文本与作者的关系转移到了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上。它强调读者对翻译文本接受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读者对翻译文本的接受程度决定文本的意义。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与目的论有些相似,因为它们同时强调翻译文本应以读者为中心。不同的是,接受美学更强调读者的接受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将读者视为构成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反对之前读者被动接受信息的观点。接受美学认为文本的价值依赖于读者,读者在阅读时会能动地选择接受或者拒绝文本信息,而文本的真正价值也会在这个环节中得到体现。

总而言之,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原则认为,文本的创造是为了阅读的人,其服务的对象也是读者;读者的接受是一种主动的意识劳动创造而非单纯的被动接受。接受美学这一原则的提出,彻底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作者、文本、读者之间关系的认知。

(二)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的核心是期待视野。期待视野认为,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已经存在一定的期待水平,这个水平既受文学自身的体裁所限定,又受读者历史的经验及理解能力的限定。

“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已经处在一种先在知识的状态,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与先在知识,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全元浦1998)期待视野作为一种先前阅读理解结构,它是创新期待与定向期待的对立统一。所有读者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都有着这样矛盾的心情。这也就意味着,读者希望这篇文章既能在常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简单来说,就是读者既希望这篇文章符合他以往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但倘若文章内容一味地因循守旧,也会对文本失去兴趣。读者希望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新点。而且随着读者阅读审美水平的提升及知识、经验的积累,其自身的接受也处于一个不断进步、调整的过程。

二、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儿童文学作品《彼得·潘》的翻译

接受美学的以读者为中心原则和期待视野原则都很好地满足了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要求。下面将结合著名儿童文学作品《彼得·潘》中的翻译个例进行分析。例子中的原文出自Peter Pan and Wendy(J.M.Barrie 2017),译文出自《彼得·潘》(由元2017)。

(一)《彼得·潘》故事简介

《彼得·潘》原名《彼得·潘与温迪》,作者是苏格兰著名的小说家及剧作家詹姆斯·马修·巴利(James Matthew Barrie,1860—1937)。

《彼得·潘》讲述了会飞且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彼得·潘带着自己的小伙伴在永无岛冒险的故事。故事中彼得·潘的小伙伴们有文迪·达令、文迪的两个弟弟约翰和迈克尔、小精灵叮铃铃等。当然,每个童话故事中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反派,这个故事中便是胡克船长,一个海盗首领。故事中充满了千奇百怪的想象,为孩子们刻画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童话世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尽力为目标语读者描绘出一个绚烂的、充满奇特想象、具有童真的故事世界。

(二)从以读者为中心原则分析《彼得·潘》的翻译

以读者为中心原则强调受众的重要地位,认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译者由元(2017)在翻译《彼得·潘》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使译文符合以读者为中心原则。比如:

原 文:Of course they lived at 14,their house number on their street,and until Wendy came her mother was the chief one.

译文:当然喽,他们仍然住在十四号。在文迪出生之前,她母亲在家里说了算。

这句话出自第一章,作者交代了文迪家的具体位置。原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长句子,但译者将这个长句分成了两个短句。这是因为译者考虑到目标语读者大多数都是儿童,如果句子结构复杂、偏长且信息量过多,就会对他们造成阅读障碍。而且儿童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外部因素分散,过于冗长的句子不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此外,译者将“Of course”译为“当然喽”,“喽”这个语气词给整句话奠定了活泼的感情基调。儿童偏向于阅读轻松、节奏明快、有趣味的文章,这个语气词可谓点睛之笔。

当然,该译本中也存在一些笔者看来稍微有些瑕疵的地方,比如:

原文:That,Peter had told Wendy,was the way to the Neverland;but even birds,carrying maps and consulting them at windy corners,could not have sighted it with these instructions.

译文:彼得告诉过文迪,去永无岛就该这么走。但是就算那些鸟儿带着地图,在每个风角按图索骥,按照这个地址也永远找不着永无岛。

原文出自第四章的开头,作者描述了彼得·潘曾经告诉过文迪去永无岛怎么走,但是那个地址并不是真的,只是彼得·潘顺嘴胡说的。译者在翻译这句原文时,使用了一个四字成语——按图索骥。这个成语对于有丰富阅读量的成年人来说,并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儿童来说,就很难理解了。加上该译本没有拼音注解,甚至有可能很多儿童不认识“骥”这个字,所以,为了保证儿童阅读的流畅性,不妨将这个成语用一些比较浅显的句子来解释,如:“即便是那些鸟儿带着地图,在每个风角仔细寻找,也永远找不着永无岛。”

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原则契合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要求,所以,如果译者严格按照这个原则翻译,就能够使译文在最大限度上贴近儿童的阅读习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从期待视野分析《彼得·潘》的翻译

期待视野在前文已经解释过了,它是解释美学的核心概念。虽然儿童的阅读经历、语言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与成年人相比都稍有欠缺,但是他们在阅读时对文学作品有自身的期待视野。而且儿童对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学习能力也处于黄金期。所以,致力于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译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创新。关于“新”的程度也需要译者把握好尺度,太难太新,超出儿童的期待视野,同样得不偿失。如故事中达林太太和先生在商量文迪与彼得·潘的事情时,达林先生认为这一切不过是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时所说的一段话:

原 文:“Mark my words,”he side,“it is some nonsense Nana has been putting into their heads;just the sort of idea a dog would have. Leave it alone,it will blow over.”

译文:他说:“你听我的,那是娜娜把子虚乌有的故事灌进了孩子们的脑袋。这不过是狗才会有的那些想法,不用理睬,自然会烟消云散的。”

在这里,译者首先将“他说”调整到了句首,这样处理,是因为考虑到中文的阅读习惯;其次,译者在这个句子中运用了两个四字成语,即“子虚乌有”和“烟消云散”,这两个四字成语都是比较简单的成语,没有生字,儿童只需理解字面意思就能理解它们的含义了。这样一方面符合儿童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期待,另一方面也没有超出儿童的期待视野。因此,既有利于儿童流畅地阅读,又有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

儿童的语言氛围一般来说都是很轻快的。所以,儿童文学作品在措辞和排句时一般都很注重生动美、音韵美和统一美。比如:

原文:Wendy thought Napoleon could have got it,but I can picture him trying,and then going off in passion,slamming the door.

译文:文迪以为拿破仑能得到那个吻,但我可以想象拿破仑要了一次之后,气呼呼地摔门而去。

译者使用了增译法,给“摔门而去”这一动作加上了一个形容词“气呼呼”,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个小孩子索吻不成,恼羞成怒离开的画面。整个句子都因为这个形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对儿童来说,这样的语言更加有趣、有吸引力。

原文:

“If only I had not accepted that invitation to dine at 27,”Mrs.Darling said.

“If only I had not poured my medicine into Nana’s bowl,”said Mr.Darling.

“If only I had pretended to like the medicine,”was what Nana’s wet eyes said.

“My liking for parties,George.”

“My fatal gift of humour,dearest.”

“My touchiness about trifles,dear master and mistress.”

译文:

“要是我没有接受二十七号那家的晚宴邀请就好了。”达林太太说。

“要是我没有把我的药倒进娜娜的碗里就好了。”达林先生说。

“要是我假装喜欢那药水就好了。”娜娜那湿润的眼睛在说。

“都怪我喜欢参加晚宴,乔治。”

“都怪我那倒霉的幽默感,最亲爱的。”

“我太计较小事了,亲爱的主人、主妇。”

原文中这几个句子每三句的开头都使用了相同的单词,押头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有韵律感,而且每三句的句子形式都很统一,读起来也有美感。

译文的前几句都翻译得很好,保持了原文的风貌,也满足了儿童文学的音韵美和统一美要求,最后一句却处理得不是很好。译者在这里将这句话处理为:“我太计较小事了……”并没有和上文“都怪我”这一句式达到统一,显得有些突兀,也没有体现出原文行文的美感。其实,将这句话翻译为“都怪我太计较小事了,亲爱的主人和主妇。”会更好一点,这样既能形成行文的统一,又没有丢掉原文的美感。同时,保姆狗、娜娜的内疚之情也会直接传达给儿童,满足他们的期待心理。

结语

儿童文学作品虽然在用词和句式上看似比较简单,也很好理解,但是想要做好相关方面的翻译工作,也并非易事。近年来开始有译者和翻译研究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为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也贡献了一些新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人们通过学习这些研究成果提高了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视程度。

接受美学要求译者将儿童读者放在中心位置,从儿童的角度对原语言文本进行处理。所以,为达到这一要求,译者要将儿童对目标语文本的接受程度放在第一位,要了解儿童的语言水平。创造出的译作,不仅要使儿童能够流畅地阅读,还要适当地包含新事物、新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将儿童的期待视野和文本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才能更好地为儿童这个读者群体服务。

猜你喜欢
彼得儿童文学译者
彼得与狼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彼得,彼得,吃南瓜
彼得潘
彼得潘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