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已经是一种成熟且普遍的教学方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教师主要是以单个问题的形式进行探究,问题与问题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系统,这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不利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用“问题串”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力和掌握力,成为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所以,文章从实际出发,从“问题串”的设计原则和应用方面,探讨“问题串”在初中数学章节统领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串 ;初中数学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3-0071-02
“问题串”是指以某个知识或者主题为中心,运用相互关联的问题进行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由浅入深,让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都能够从“问题串”中有所收获。相对于单纯的理论教学,“问题串”直接让学生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来进行知识的学习,使得知识与问题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所以,我们作为任课教师,应该认识到“问题串”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运用“问题串”这一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一、“问题串”的设计原则
1.针对性
我们在进行“问题串”的设计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目标的主题,即要具有针对性。作为任课教师,我们必须清晰地掌握自己所确定的主题知识中所有的重点和难点,利用“问题串”将这些重点和难点串联起来,使最终的问题导向明确。因此在确定了主要的目标之后,对于其余问题的设计就需要根据设计主题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层次地设计并形成一个问题链,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要能够对主题知识有个清晰的认识。这就是“问题串”设计的针对性。
2.精准性
精准性是指能够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难度及当时的心情等一系列因素来进行精确的问题设计,保证学生在进行问题串探究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要保证问题本身的适普性。比如说整个上午学生接触的都是理科类的相关知识,而数学是第四节课,那么学生的专注度和积极性就不是很高,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就可以加入一些游戏来活跃氛围,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欲望。
3.科学性
“问题串”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问题的科学性,我们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要注意问题本身有没有一些常识性和逻辑性的错误,保证问题的正确性。第二是设置问题的科学性,在进行问题的设置时,要张弛有度,给学生反应和消化知识的时间,不要整堂课都是问题,否则会使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但是也不能整堂课只有一两个问题,否则达不到“问题串”的效果。最后,要注意问题难度的科学性,“问题串”的问题难度一般由浅入深,让学生在进行解答时,感到费力但是自己能够解答,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让“问题串”发挥最大功效。
二、“问题串”在课程章节统领中的应用
1.运用“问题串”,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一般是处在它是什么、有什么用的初级阶段。但是对于其更加深入的探究则很少涉及,这就使得学生很容易出现对相关概念掌握不清的情况,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问题串”来开展教学,对相关的数学概念进行有效的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概念掌握能力。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有理数的相关定理,进行“问题串”形式的教学引导和知识链接工作。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有理数?”“有理数包含哪些数?”然后让学生进行回答。这是有理数的基本概念,也是學生进行深入概念探究的基础。在学生了解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更深一步的提问:“绝对值的几何定义是什么?根据几何定义,能否确定绝对值的数学定义?”这些问题更加深入一点,学生对课本中的绝对值几何定义可能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其数学方面的解释只能够根据其特点和自身的理解进行。当学生掌握了相关概念之后,教师可开展更加深入的问题探讨:“在有理数的运算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这与之前学习过的数的运算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进行有理数的计算时,绝对值和相反数能否在其中灵活应用来将问题简化?”等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串”,让学生能够根据前一个问题来对后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最终更加清晰地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所代表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能力。
2.运用“问题串”,发现数学规律
在初中的教学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而对其中联系和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关知识,并且能够让学生培养知识探究意识,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于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规律性和联系性不够重视,使学生没有联合不同的知识点来发现问题规律的意识。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师需要运用“问题串”的教学方法,来发现数学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力和应用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例如,在学习《分式》这一章知识时,这一部分的内容大致上是分数和代数的结合,以此衍生出一种新的数学定义。因此,在进行章节的引导时,教师可以从分数和代数入手,让学生逐渐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首先我们让学生回忆一下有关“分数”的性质和“代数”的知识点,然后给学生出一个探究问题:假如将分数的中的数用代数表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它会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这就是基本分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的相关内容。然后,教师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问题设置:“你认为分式的计算应该是什么样的?通过分数和代数的相关知识,你能不能对分式的相关运算规律和定理进行一些猜想和推导并举例证明?”“假如在某个分式的方程中,未知数处在分母的位置,即分式方程,那么根据分数的性质,我们在进行解答时,要注意什么限制条件?”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能够用已经学习的知识来进行新知识的推导和猜想,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
3.运用“问题串”,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一般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放在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而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生活联系的教学明显不足。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教师需要运用“问题串”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实际问题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相似》这章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运用“问题串”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首先,教师可根据这一章的知识提出问题:“根据课程的学习,你所理解的图形相似是什么?相似的图形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便利?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图形的相似做些什么?”等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并给出至少一个应用的方案,方案应该包括整体的设计思路,所能够达成的作用,运用了相似图形的哪些知识,与其他的解决方案相比,這个方案在实际的操作中有什么样的优势,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给学生任何提示或者帮助,一切资料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通过探究这样的“问题串”,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4.运用“问题串”,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创新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来进行推理和验证的意识与方法,即知识的创新能力。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因为这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就会对学生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很重视。这就使得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比较死板,不利于数学能力的拓展和掌握。而“问题串”中的探索性和思维性对于学生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这一形式,来进行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章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串”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创新训练。首先,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在以往的学习中,大家认识了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那么大家想一想,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学生思考之后回答:“一次函数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动态变化。即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所有可能值用坐标的形式表示。”然后教师让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内容,在学生充分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之后,提出下一个问题:“通过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联系,想一想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之间应该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如何验证?二次函数的图像应该是什么样的(以y=x2为例)?”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和经验猜想一下,根据函数的特性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接着,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所做的猜想是否能够适用于其他的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函数的图像猜想一下二次函数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等等。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能够跟着自己的思路来用学习过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猜想和验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同时,还预习了相关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综上所述,“问题串”的教学设计应该抓住针对性、精准性、科学性三个点,进行有效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概念、知识规律掌握和应用方面的能力与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 参 考 文 献 ]
[1] 何方梅.“问题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8(8):6-7.
[2] 王欣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串”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3(7):43.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