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琴,林秀钦,俞丽丽
(福建省福清市医院临床药学室,福清 350300)
患者,女,80岁。因突发意识不清2 h多,于2018年8月25日收住我院神经内科。患者入院前2 h无明显诱因于晚饭后突发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右侧肢体无力,无肢体抽搐、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就诊外院查颅脑CT未见出血,考虑“脑梗死”,转诊我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心房颤动病史数年,未规律服药及监测。脑梗死病史1年半。无手术、外伤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患者入院体检:体温36.8 ℃,呼吸19次·min-1,脉搏84次·min-1,血压138/70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SpO2)98%。心率100次·min-1,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未闻及杂音。患者神志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0.25 cm,对光反射灵敏。伸舌欠合作,右侧鼻唇沟浅,咽反射消失。四肢肌张力下降,四肢肌力欠合作,双侧腱反射(++),双侧感觉、共济运动欠合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ule,NIHSS)评分21分。实验室检查:脑钠肽156.1 pg·mL-1,凝血四项、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血糖均正常,肝、肾功能大致正常。入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等。考虑患者为心源性栓塞,发病在3 h内,无明显禁忌证,具备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商品名:爱通立,勃林格殷格翰国际制药公司,规格:20 mg,批号:802136)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当天21:25在心电监护下予以阿替普酶 36.0 mg(体质量40 kg)静脉注射,其中静脉推注(1 min内) 3.6 mg,后接32.4 mg在1 h内静脉泵入。用药31 min后,患者出现躁动,血压187/78 mmHg。予以患者吸氧10 L·min-1, 1 min后测血压170/64 mmHg。继续用药14 min后,患者出现呼吸窘迫,躁动不安,口唇、四肢末梢发绀,血压急剧下降至73/35 mmHg,心率116次·min-1、呼吸34次·min-1、SpO2波动于60%~70%。考虑为阿替普酶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立即停用。患者家属拒绝机械通气,先予简易机械辅助呼吸,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100 mg、肌注苯海拉明20 mg。停药及抗过敏处理10 min后,患者发绀减轻,无躁动,血压86/50 mmHg,心率98次·min-1,呼吸24次·min-1,SpO2可维持在97%。再过40 min ,患者发绀几乎完全消退,无躁动,呼吸 22次·min-1、SpO2>95%,血压100/55 mmHg。第2天,患者浅昏迷,肢体肌力、意识无明显改变,血压120/69 mmHg,SpO298%。NIHSS评分20分,复查颅脑CT示左侧枕叶脑梗死,左侧基底节区软化灶。
本例患者首次静脉给予阿替普酶31min后出现躁动、SpO2下降、发绀、血压波动,继而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无创辅助呼吸和抗过敏药物对症治疗,10 min后患者症状缓解。此期间患者未使用其他药物,Naranjo评分[1]为7分,即休克与静脉滴注阿替普酶的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
阿替普酶是由重组DNA技术生产的一种单分子糖蛋白,静脉给药后能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使纤维蛋白降解、血栓溶解[2]。它是一种内源性蛋白质,无抗原性,变态反应的发生率为1.14%~5.1%[3-4],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低血压、血管源性水肿、支气管痉挛和休克等症状,曾有报道致脑干出血死亡1例[5]。
有报道,女性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是卒中患者使用阿替普酶时发生变态反应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4]。女性发生变态反应的概率比男性高5.5倍,可能与女性性激素水平变化和增加Th2免疫应答有关。缓激肽通过氨基肽酶P、激酶I和ACE代谢,其中ACE是其最主要的代谢通路,治疗剂量的ACEI通常不会引起缓激肽大量增加而致变态反应[6]。在阿替普酶介导缓激肽产生的伴随下,ACEI通过抑制缓激肽代谢,可使过敏风险增加4倍[4]。追问患者病史,家属回忆交代既往3个月内断续服用过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具体用法用量及血压情况不详。
本例提示,在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前要询问患者近期有无服用ACEI类药物,尤其要关注女性患者。溶栓过程中如出现血压降低、气道梗阻或急性呼吸衰竭症状,应立即停药,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机械通气,并适当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等对症治疗[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