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培养探究能力

2020-02-14 06:11谢尚超张子文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20年1期
关键词:实验探究核心素养

谢尚超 张子文

摘要:2019年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命题的基本思路是“重视基础,突出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达到了毕业考试和升学选拔性的双重功能,体现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以2019年安徽省中考化学第15题为例进行剖析,并引申出对教学的建议及启示。

关键词:知识关联;核心素养;实验探究;题后反思

2019年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继承了近几年安徽省中考化学试题的主题命题思路,在题型和题量上与近几年中考化学试题相同,试卷的字数有所增加,增大了考生的阅读量,命题时关注了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化学知识与核心观念,重点考查学生的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没有过分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不苛求知识的细节,不拘泥概念的准确辨析,命题坚持了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凸显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必须掌握的核心观念,关注学生基本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水平,注重在具体情景中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注重考查以实验为核心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总体来说,今年的中考化学试题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考查。

1试题及其解析

题目: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分别做了镁、铝、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

(1)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铝比铜——(填“强”或“弱”),写出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小芳同学做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出现灰白色沉淀,该小组同学对灰白色沉淀的成分进行见表1探究:

[提出假设]假设一:含有氯化镁

假设二:含有镁粉

假设三:含有氢氧化镁

[查阅资料]①氯化镁易溶于水

②在一定条件下镁可与冷水缓慢反应

[设计并进行实验]各取少量灰白色沉淀加入2支试管中进行如下表1实验:

[得出结论]由实验1可知,假设——不成立;由实验2可知,沉淀中不含——。

假设三——(填“成立”或“可能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反思]实验后同学们请教老师得知,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碱式氯化镁受热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于是小芳再取少量灰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热,并将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悬于试管口,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注意:若答对第(3)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3)为探究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和去除氧化膜的镁带,观察实验现象,并测量溶液pH的变化,结果见表2:

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描述溶液pH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原因:——

②请对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证明猜想:——

解析

(1)根据镁、铝、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可知,镁与稀盐酸反应很剧烈,产生大量的气泡;铝与稀盐酸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铜与稀盐酸不反应,无明显现象,据此,得出铝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

(2)由实验1:少量灰白色沉淀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沉淀未见减少可知,说明假设一不成立,因为氯化镁在常温下易用于水;由实验2:少量灰白色沉淀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可知,沉淀中不含镁粉,因为镁粉易与盐酸反应,并产生大量的气泡;假设三可能成立,因为在一定条件下镁可与冷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氧化镁,而氢氧化镁在常温下是不溶于水,随着温度的升高氢氧化镁在水中的溶解度会逐渐增大。

实验后同学们请教老师得知,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而碱式氯化镁受热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于是小芳再取少量灰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热,将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悬于试管口,预期的实验现象是滤纸条变红,因为碱式氯化镁受热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氯化氢溶液(即盐酸),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滤纸条变成红色。

(3)根据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及表中提供的信息可知,①溶液pH变化的规律: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pH由2.0-10.0逐渐增大,至溶液最后呈碱性,其原因是镁与盐酸反应,消耗盐酸使溶液pH增大,碱性增强,盐酸消耗完后,溶液呈中性,镁继续与水缓慢反应生成碱性物质氢氧化镁,最后使溶液呈碱性。

②请对生成堿式氯化镁的条件提出猜想,可能与镁条的长度有关,其实验方案为:分别取1cm、2cm、3cm、4cm长度的去除氧化膜的镁条于4支试管中,再各加入5mL5%的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或猜想:与金属镁过量有关,设计实验:相同条件下,取两只烧杯,各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分别加入少量和过量的去氧化膜的镁带,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前者无沉淀,后者有沉淀,证明猜想成立),(合理答案即可)。

2题目考查的知识点

本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多,覆盖较广,重点突出,角色各异,难度适中,其考查的知识点有:(1)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2)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3)利用金属与酸反应的意外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4)利用题目所给信息再结合题目提供的实验步骤、现象,来确定实验结论;(5)化学反应原理,确定酸性溶液使指示剂变色的情况;(6)考查学生科学实验的探究能力。

3题目考察考点的目的

本题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基础性、探究性和注重创新性,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在题设情境下,要求独立考试独立完成题目所给的问题,合理安排实验步骤、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等,既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体现了课程理念。

4本题的特点

试题突出了实验活动与科学探究,注重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的考查,同时考查学生的实验的设计能力、判断能力,信息迁移能力和数据处理的能力,试题应有利于新课标的实施,对于今后的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

5考生答题时存在的问题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不能熟记,无法比较铝与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2)镁和盐酸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不好,氯化镁的化学式写法有误,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未配平,生产的氢气未标上升符号。

(3)同学们对题目提供的信息及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不够,多数同学无法利用题目所给信息获得正确答案,就是信息迁移能力不够。

(4)可能是考生做题马虎,思维狭窄,答题不开放。

(5)表现出考试对题意理解不清,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来设计化学实验,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答题不够严密等。

6对今后教学的建议及启示

(1)在指导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规律为主线的复习方法,不要简单的让学生死背硬记化学知识,要交给学生把零散的化学知识连成线编织成网络,适当注意化学中的“一般”与“特殊”,更不能搞题海战术来代替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学习,指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做題是必要的,要做些与中考考试相关的试题,不易做一些偏离每年考纲的的试题,更不要做每年不考的考题类型,要让学生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

(2)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关心科技发展,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进展和新思想,化学和生活生产的联系非常的紧密,所以在中考过程中时常回出现新技术、新成就的试题,我们首先要重视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点,其次要及时了解我们周边发生的新闻和趣事,以及我国科技发展的新成就。

(3)从每年中考阅卷反映出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比较淡薄,规范答题的能力较弱,尤其是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文字叙述等方面,有的学生词不达意,化学式书写随心所欲,因此,加强学生规范化答题训练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化学老师的足够重视,平时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做到稳扎稳打,通过强化识记、理解记忆、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形式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搞清问题的本质,不要机械的给学生对答案,要帮助学生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并积极开展针对性地类似训练。

(4)教学更应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习题要做,但应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在每一个知识点的题目的选择上要更具针对性,要精选、精编有实际情境以及有利于落实培养能力的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答、反思,掌握解题规律,积累解题经验,要大胆放弃一些偏、繁、怪和无实际意义的题目,严格控制习题的难度和总量。

(5)教学中不要把某些知识于某种能力简单的对应起来,知识内容要求简单,不等于这部分能力要求的低,这一点在我省每年的中考中已得到了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停留在老路上,用老观念、老方法进行中考复习,要求跟上中考政策发展的步伐,研究每年的《考试考纲》,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及变化的趋势,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灵活的思维方法,不管遇到什么问题,答题都能得心应手,这样既有利于教与学,也能适应新课标的完成。

猜你喜欢
实验探究核心素养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长柄V形玻璃管在化学实验中的新应用
对钢铁吸氧腐蚀过程的实验探究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