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军
摘要:综合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也是完全可控的,丝毫改变、改写不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与发展态势。相对而言,后疫情时代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属于薄弱环节,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同时,务必着力以乡村振兴为主抓手,聚焦全年决胜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确保实现后疫情时代乡村经济持续健康稳步繁荣发展,并日益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本文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乡村经济带来的影响,阐述了后疫情时代乡村经济繁荣发展的有利因素,提出了乡村经济繁荣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乡村经济繁荣发展 对策建议
2020年年初,一场急骤爆发、波及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但综合来看,这种影响和冲击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也是完全可控的,丝毫改变、改写不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与发展态势。就乡村经济发展而言,立足于疫情防控阻击战后期主战场日益向乡村转移,随即通过同步团结、动员、组织、凝聚乡村内一切力量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全盘考量,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同时,务必着力以乡村振兴为主抓手,聚焦全年决胜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确保后疫情时代乡村经济实现持续健康稳步繁荣发展,并日益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乡村经济带来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乡村经济繁荣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全面的、深层次的,有的甚至需要未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逐渐恢复与平息。其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以餐饮业、住宿业、乡村旅游业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带来严重影响
疫情发生后,大量的县域内个体餐馆、农家乐、宾馆酒店、乡村旅游等传统服务行业被迫关门停业,有的基于前期的原本赢利不易、获利难,干脆永久性地“关门大吉”。这很容易引发“破窗效应”,不仅让其他传统服务业从业者纷纷效仿,也直接影响到年后欲后来至上、跻身其中的投资者。
(二)对部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影响
囿于疫情期间一些县域内各乡镇、村庄之间与区域内部的短期封路、人为阻碍通行,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外出务工“行路难”,被迫中断“2020年继续外出打工挣钱”的想法和计划。这种想法和计划的不能持续实施,使得其不得不留在家中从事农业或其它行业,维持生计的现实变得缺乏内生动力。至少时至今日,仍然有部分农民还在为到底是外出务工、还是就地从事农业生产而纠结,没有作出最终决定。
(三)对与乡村振兴有关的民营经济如涉农企业、个体生产性农业服务业等带来影响
受制于其绝大多数2019年的生产经营勉强糊口、举步维艰,不是遭遇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就是面临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地方政府与党政干部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而出现的“国进民退”等无奈尴尬状,疫情的冲击无异于雪上加霜。由此,在今年预计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等势必呈明显飞速上涨的严峻态势下,要想较2019年更上新台阶,这些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只能寄希望于国家的各种财政补贴、帮扶政策能够加大力度,且不受层层“抽血”截留、遭遇“肠梗阻”。
(四)对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尽管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抓好‘三农领域重點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但疫情过后的当务之急,是迅速恢复既有农业生产,确保粮食数量安全,确保蔬菜、畜禽、瓜果等农副产品的正常市场供应。概而言之,粮食质量安全仍然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但在后疫情时代的先后主次排序上,却要让位于数量安全,确保粮食产量“有”与“够”;尽管“产业兴旺”仍然是乡村振兴中的关键词之一,但传统种植业与养殖业等的迅速恢复却是重中之重。
(五)对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影响
受疫情影响,今年脱贫攻坚既面临着现行标准线下剩余500多万贫困村民群众必须脱贫摘帽的硬任务,同时面临着相当一部分村民群众有可能重新回到贫困线下成为贫困户的现实必然。一方面,如果家中有成员因为感染新冠肺炎不幸病亡,无疑会出现因病致贫、因死致贫等情形;另一方面,前述农民不能顺利地外出务工,再加上时至今日仍有部分农村硬性规定“错峰”从事农业生产,必然会影响部分农民群众正常从事农事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由此,今年决胜脱贫攻坚,绝非剩余下来的那500万人口,在后疫情时代要想使他们如期脱贫摘帽,势必需要拿出非常之力,使出非常之功。
二、后疫情时代乡村经济繁荣发展的有利因素
受疫情影响,乡村经济繁荣发展遭遇“倒春寒”,但疫情防控终将取得决定性胜利。2020年是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指标与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具体到乡村经济繁荣发展而言,在看到消极、不利的同时,也看到积极、有利的方面,进而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
(一)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乡村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都一再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乡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基本单元,推动其繁荣发展也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一张蓝图画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201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对如何推动乡村经济繁荣发展作出具体部署和详细安排,要求各地党委、政府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各自辖区内认真加以贯彻落实,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转化为乡村经济繁荣发展的实际治理成效。
(二)长期以来乡村经济繁荣发展积累下来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是乡村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强大底气所在
一方面,要看到疫情对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影响和冲击;另一方面,要坚持底线思维,应看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乡村经济实现了长期较快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疫情并非对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伤筋动骨”、一蹶不振的彻底性破坏,展望未来底子仍在、基础仍然牢固,且一旦疫情彻底稳定下来,就能蓄势待发,不断释放蛰伏已久的潜力和活力,推动乡村振兴加速度繁荣发展。尤其乡村振兴战略施行以来,乡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一大批新农人如同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施政方针不变的前提下,后疫情时代乡村经济一定能持续繁荣发展。
(三)适时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具体指标和任务目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是乡村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所在
应该看到,2020年乡村经济繁荣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与底线目标要求,就是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这既有相对宏观方面的指标衡量与目标评定,又有包括农民群众在内全体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程度的微观考量;既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有经济结构优化程度的体现,还有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效果的评判。由此,以解决一个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为切入点,乡村经济繁荣发展就有了明确路径,就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实现与时俱进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乡村经济繁荣发展既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平衡发展,又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促进相关产业的充分发展,为后疫情时代乡村经济繁荣发展提供厚实基础、坚实支撑。
(四)新时代包括村民群众在内全体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乡村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所在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了只要广袤山乡大地全体村民群众信心不灭、决心仍在、斗志昂扬,就一定能“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从总体情况来看,无论是决战决胜疫情防控阻击战,还是矢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村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充分彰显出主人翁意识,发扬了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不向困难低头、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拼搏进取、求真务实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推动后疫情时代乡村经济繁荣发展,要求村民群众坚信党中央的正确科学领导,愿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自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努力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有了这种精气神,就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众人划桨开大船”,汇聚推动乡村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
三、后疫情时代乡村经济繁荣发展的对策建议
持续推动后疫情时代乡村经济繁荣发展,丝毫不能离开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心,要求以之谋篇布局,以主要矛盾的解决实现“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篇而万篇明”的联动效应,既确保亿万村民群众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果,也接续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三农”发展基本现代化的新征程。
(一)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确保粮食数量安全
无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反复强调“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还是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都说明“粮稳天下安”的重要性。为此,后疫情时代的乡村经济繁荣发展,必须以解决粮食数量安全为第一位要求,使应耕种的农田尽量得到耕种,千万不能因为受疫情影响而导致田地大面积撂荒现象的出现。不仅如此,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不仅意味着数量上有保障,也同时强调质量安全,今年粮食生产仍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于粮食产量有可靠保证的同时,尽可能优化粮食产业结构,实现优质绿色有机粮食提供份量加大的同步谋划、同步落实。唯有着力粮食品种改善、品质提升、品味向好,才能实现种田农民不吃亏、收入有保障,进而为迅速恢复、持续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创造机会和条件。
(二)推动贫困村民群众脱贫摘帽
将决胜脱贫攻坚作为2020年“三农”工作取得实质、根本性成效的重要标志,众志成城、不遗余力地推动剩余下来的贫困村民群众脱贫摘帽。截至目前,全国还剩下50多个贫困县、500多万贫困村民群众尚未脱贫摘帽。要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要切实巩固前期取得的脱贫成果,坚决防止返贫,对已脱贫人口开展全面排查,查补漏洞和缺项,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动态识别,及时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纳入帮扶。要认真做好考核验收工作,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歷史检验。要抓紧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从后疫情时代乡村经济繁荣发展的角度看,贫困问题的解决意味着乡村发展上档升级,尤其贫困村民群众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必然壮大农村消费力量,既搞活城乡经济、加速商品和服务的流动,也带来消费格局的改变,推动乡村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实现农民收入水平可持续上升
以加大力度扶持区域内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及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代表的涉农企业为抓手,带动村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确保后疫情时代村民群众收入来源不断档,收入水平能恢复、有提升。实现村民群众收入水平可持续提升,是推动乡村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要以扶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涉农企业为抓手,通过其广泛的带动与辐射效应,迅速吸收、吸纳当地村民群众就业,实现收入有稳定可靠保障。当地人社等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对村民群众转岗培训、原岗深造力度,使其能够快速适应新就业入职的需求,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尽由劳动密集型就业递升为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就业。同时,加大各级财政、金融、保险等的支持力度,并切实加大组织落实与监督力度,确保有关政策能够落实落地。
(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村民群众围绕乡村振兴之“产业兴旺”目标要求做文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后疫情时代的乡村经济繁荣发展更加凸现产业多元、多样、个性、灵活的特点和特色。诚然,乡村振兴之“产业兴旺”已经说明今天农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产业,而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第六产业”。要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林则林、宜旅游则旅游等的相对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兴旺”的“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时,后疫情时代城乡之间人员、要素、资金等的流动更加频繁,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望更加强烈,要将市民的潜在需求切实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变成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对此,像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设施农业、民宿与农家乐等农业服务业,只能愈发重视和加强,而不能轻视和削弱;只能日益繁荣兴旺,而不能就此偃旗息鼓。实践表明,这样的战略谋划和布局,既能实现村民群众收入来源多元、收入渠道多样,又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吻合,不仅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而且有利于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五)大力推动农村基础建设,促进农村消费发展
以乡村振兴之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在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大力补齐城乡一体化发展短板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组织、动员本村村民群众加入其中,为其愿消费、敢消费、能消费解除后顾之忧。如果说一段时间以来国民经济出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主要缘于结构性失衡,矛盾的主要方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那么在后疫情时代,除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停顿之外,还应解决需求侧出现的问题,如需求疲软、需求乏力。为此,要让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提质提效、有力有效,不惜以地方“温和赤字”的方式,更大力度地在乡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鼓励、吸收村民群众全程参与,以求增加村民群众可支配收入,进而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实际上,聚焦乡村振兴之美丽乡村建设,无论是农村“厕所革命”的乡村全覆盖,还是农村“四好公路”建设的全贯通,抑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全实现,都意味着刺激乡村需求不仅可能,而且可行、可靠,是快速增加村民群众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