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金超
摘要: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必要、可行,但其當前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原因在于民间资本投融资的环境不良、保障不足、引导不够。构建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机制,就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融合,打造投资前景;优化政策环境,提升保障能力;创新政府管理,激发投资活力;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合法权益;拓宽工作视野,提供模式选择。
关键词:民间资本 乡村振兴 参与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研究)支持项目(编号:202400410245)。
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之一,持续性投资需求强烈,任何工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仅靠政府有限单一的投资无法为继。以少而精的财政资金为引领,使大量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推动投资主体、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和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十分迫切、非常必要。
一、民间资本相关理论概述
(一)民间资本
民间资本又称为“社会资本”或“非政府资本”,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中由民营企业和公民所拥有或掌握的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的总和。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民间资本积累总量为12万亿元,首次超越国有资产(11万亿元)。近年来全国民间资本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技术创新贡献超过65%,民间资本参办企业数量超过70%,创造了85%的新增就业岗位,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长期巨大的系统工程,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城乡深度融合,离不开巨量资金的支撑,必须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的资金来源,盘活闲置民间资本,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资金筹集投入运行机制,增强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理论基础
1.公共选择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和政府一样都有自己的私利。政府的庞大权力会使其在寻租、腐败中生产出低效率的公共产品,导致政府失灵。由公民来提供公共服务能够优化政府职能,推动政府与市场有效合作,促进公共服务经济外部性的内在化,大幅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品质。
金融自由化理论指出,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就要避开政府过度干预,让资本流动趋于市场化,让金融竞争回归自由化,使民间资本拥有较高的自由度和收益回报率,实现保值增值。
2.风险投资理论、项目区分和融资理论。风险投资理论指出,风险投资家往往对技术优势明显的小微企业保持青睐,拥有对其进行投资的动机、愿望和冲动,既让民间资本实现增值,又服务企业助其成长,大幅降低企业的道德风险,避免逆向选择。
项目区分和融资理论认为,实施投资就要以资产未来获益的评估量为标准,对项目进行细致划分,以此为基础确定投资主体、畅通资金来源、谋划运作形式、实施利润分配,进而设立项目公司、承担发放贷款。
二、河南乡村振兴战略投融资现状和原因分析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未雨绸缪、积极响应,努力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营造宽松良好氛围,打造便利投资环境。但作为一项战略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并非一朝之功、一蹴而就,在投融资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乡村振兴投融资现状
1.财政投入不足。乡村振兴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重大惠民战略,需要巨额资金支持。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河南省调结构转方式的压力大,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被连年加大的财政支出所抵消,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逐年趋稳。2019年《河南统计年鉴》显示,河南省2017年和2018年的财政收入分别为5238.35亿元、5875.82亿元,财政支出分别为8215.52亿元、9217.73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为916.91亿元和1001.08亿元。河南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率从2017年的30.14%降到2018年的18.5%,2018年农林牧渔业的投资只占全部投资的4.8%。2019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该年财政总收入6187.2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176.26亿元,增长10.4%,而农林牧渔业的投资增长率降低了10.9%。乡村振兴战略直接涉及到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这两项投资近年来的逐渐趋稳以及财政支出的连年增加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的资金压力不可小视。
2.民间资本参与度不高。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不是政府的独角戏,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积极参与。近年来,河南省为了大力推进美乡村振兴战略,在引进各种民间资本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创造健康有序的营商环境,但所筹资金很少。据《河南工人日报》2018年11月19日报道,民间资本全年投到农业农村领域的资金不足60亿元,远远低于城市建设领域的1300多亿。乡村振兴所需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二)原因分析
1.政府财力有限,融资杠杆作用不大。近年来,受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环保政策、产业政策和自身经济结构的影响,河南经济增长仍有上升空间,每年增长的财政收入大部分用来改善民生、治理环境,从中央财政争取的专项资金数量较少,财政资金用于乡村振兴的部分总量不足、增长缓慢,政府无法发挥良好融资杠杆的作用。
2.投入渠道单一,金融创新不足。当前,河南用于乡村振兴的绝大多数资金均来自于各级财政和各种类型的转移支付。银行类金融机构考虑到乡村振兴的投资周期过长,不愿进行授信。加之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不够成熟,缺乏足够数量、具有较高灵活性的金融工具,无法扩展融资工具,无法提高乡村振兴的融资信用和流动性,融资方法落后,融资方式传统,融资效率低下,金融创新不足,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3.民资投融资合理引导不够。政府和有关部门未能说明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渠道和方式,没有交代清楚投融资的准入条件、规章制度、合同规则等,导致不少游离的民间资本不想、不敢也不能有效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4.收益前景认识模糊,民间资本缺乏积极性。乡村振興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其首要工作是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其最大特点是投资周期长,回报见效慢,收益效率低,很难使民间资本持有者看到希望,进而放弃投资,转向它投,加重资本市场发展的滞后性、融资渠道的有限性,大大影响政府的融资能力。
5.政策环境不良,法制保障不足。当前,国内不少民间资本常通过民间借贷的形式运行,容易形成一种阶梯式的利率并发展成为非法的高利贷,导致资金链断链,集资者走投无路,严重破坏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引发巨大社会风险,无法保障民间资本投融资的安全,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三、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民间资本参与河南乡村振兴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2017年,河南民营企业实现利润10494.97亿元。2019年,河南境内住户存款40513.55亿元。民间资本是民间资金的拥有者实施投资后形成的资本,通常以居民储蓄存款和流动性金融资产两大形式进行供给,但后者的供给能力非常有限,可不予重点关注。经济统计学显示,在居民储蓄存款中,约25%用来买房、买车、上学等日常消费,约43%用来投资盈利,约32%为活期存款。
统计数据证明,现实的民间资本由居民储蓄存款中的投资部分与民营企业利润的60%的总和构成,潜在的民间资本是有可能用来投资的资本部分,一般由活期存款与用来日常消费资金的15%的总和构成。据此,当前河南现实民间资本供应量至少为40513.55×43%+10494.97×60%= 23717.81亿元。河南潜在民间资本供应量至少为40513.55×32%+ 40513.55×15% =19041.37亿元。河南省2020年的民间资本总量为现实民间资本供应量与潜在民间资本供应量之和:23717.81 + 19041.37=42759.18亿元。
由上可见,河南民间有较大规模的积累,存量大,供给优势强,易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稳定格局。不少民间资本由于缺乏安全、合理的投资渠道而长期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投资的潜力尚未完全挖掘出来,急需新的投资渠道和机会。民间资本融资特点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相匹配,乡村振兴战线长、资金需求总量大,但其不少项目小而散,吸引力强,适合小股资金灵活投放,投资基础性项目后短期内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推动民间资本周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周转,具有较低的经济风险和较为稳定的投资回报率,投资效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加之当前河南较好的营商环境,能够吸引庞大的域外民间资本前来运营,扩大和拓宽投资规模和领域的弹性较大。
(二)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1.乡村振兴战略规模日趋扩大。当前,河南的乡村振兴战略已拉开帷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推进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促进城乡融合,搞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工程庞大、规模巨大、任务艰巨、责无旁贷。
2.资本市场发育欠成熟下融资存在着瓶颈。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育整体滞后,民营企业融资难度仍然很大,小微企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创新金融产品。
3.乡村振兴战略缺乏民间资本的参与和支持。乡村振兴起步后,财政资金投入有限且效率不高,民间资本进入该领域的意识和力度亟待提高。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能够提高投资效率,实现保值增值,增加民众收入,缓解资金缺口,摆脱融资困境,优化资源配置,引入竞争机制,增加有效供给、改善公共服务、降低服务、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带动政府职能转变和资本市场优化,提高乡村振兴提高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四、构建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机制
(一)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1.运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政府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历史前进的方向,重视民间资本、信任民间资本、善待民间资本,将民间资本置于“国民待遇”的地位,用开放的态度和包容的思维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把经济效益比较好的项目提供给民营企业,提高投资预期收益,改善乡村振兴投资回报率,为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各种有利条件。
2.做好科学规划和决策。政府要通盘考虑,坚持从全局出发,合理布局规划,科学规范决策,搞好整体设计,恪守合同规则,保持政策的统一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3.切实为民间资本的健康运行和发展搞好服务。政府要端正态度,转变角色,从责任主体转变为政策激励主体。一是建立健全民间资本的担保机构,为民间资本进入乡村振兴领域创造安全、便捷和良好的融资渠道。二是努力改善民间资本的投融资环境,拓宽民间资本投资和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为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品种多样的金融服务,为民间资本的投资主体提供再贷款和再贴现等比较优惠的货币政策。
(二)促进产业融合,打造投资前景
1.强化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要加强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推进以及生态文化培育,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同规划、同部署,彰显农耕文化,展示风土乡情,推进城乡融合。坚持以科技引领,文化支撑,因势利导,提升乡村振兴和旅游开发的文化软实力、科技硬实力,将分散的文化元素转化为休闲娱乐产品,贯穿于乡村建设和旅游活动的全程,打造自然与人文和谐发展的格局。
2.促进乡村振兴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一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培育主导产业,变传统耕种农业为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发展,带动休闲乡村经济发展。二是进行资源整合。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牌,融合资金、土地资源,建设大型文化园区和重要文化基础设施,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构建特色鲜明、多点支撑的文化产业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大力加强农、林、牧、渔、水等相关产业和行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促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影视产业、生态农业、轻加工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最佳结合。乡村振兴只有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使民间资本看到希望,发现商机,增强信心,得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