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
我主要就黑龙江省的情况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疫情的简况及影响。黑龙江是疫情大省,疫情暴发期的时候,我们与武汉并跑,全国疫情地图上有个红鸡冠;疫情平稳了,黑龙江独跑。这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境外的输入,牡丹江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有俄罗斯的境外输入;另外一方面,本土这一块出现了反弹。我们现在有8个地方是列为中风险区,哈尔滨就有6个。现在疫情还是总体平稳的,防控措施虽然严格和规范,但还是有影响的,比如餐饮业中有一些小的餐馆开了又关了,疫情对黑龙江省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时间要延长1-2个月。
疫情对城市影响远大于农村,对社会生活影响远大于经济生产,对服务业影响远大于一二产业,对非农产业影响远大于农业产业,对畜禽业影响远大于种植业。具体到对涉农的影响,是有喜有忧。喜的是酒精生产上来了,酒精销量比较好。从忧的来看,至少还存在几个方面的困难:第一个就是农民工就业仍然困难,该返工、出省的都出去了,剩下的主要是低技能的,加上餐飲业、小旅馆、洗车等服务业都关了,用工的需求在减少。所以,农民工就业还是困难,当然这里也包括一些贫困户。第二个就是农民存粮销售的问题,销售不畅会出现生产资金短缺。因为卖不出去,钱就周转不开。即使给予农民金融的扶持,将来还得还钱,而且粮食还在自己的手中。一个简单的数据,我们某一个县一个村里,有4个合作主体,2月底3月初时候,它的玉米存粮还在140万。第三个是中小微企业生存困难。比如,畜牧业的生产企业、粮食收购企业,有很多粮食经纪人,他们靠挣些佣金。他把存的粮食卖出去,本来想卖个好价钱,现在粮食都在手里。最后一个就是乡村旅游雪上加霜,包括农业休闲游。疫情开始以后,黑龙江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都关了,再加上这次疫情反弹,冬季“颗粒无收”。从现在情况来看,五一肯定也是泡汤了。
第二个方面是应对疫情的财政措施。工作重点是保供促产,日前已下达支农资金245.83亿元;支持农业备春耕生产资金178.6亿元、落实疫情防控期间支农政策资金49.2亿元。
黑龙江省主要出台了五项财政措施。一是支持农业稳产保供,保障“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安排一次性补贴奖励资金1亿元。目前全省农副产品供应稳定,货源充足。二是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贫困人口返贫。砍块下达资金43.7亿元。全省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10.38万人,占去年全省贫困劳动力就业总数的66%;省市县三级有366家扶贫龙头企业复产,当季应开工的320家扶贫车间全部复工,直接带动4.93万户贫困群众分红或就业。三是支持农资企业复工复产,满足农业生产物资需求。安排一次性补贴奖励资金1亿元。截至3月中旬,全省97家规上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开复工率达到91.8%,57家规上肥料生产企业开复工率达到94.7%,11家规上农药生产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其中,全省重点化肥生产企业日产量11720吨,已达去年同期的91%,可基本满足省内春耕需求。四是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安排一次性补贴奖励资金3.5亿元。据调度数据显示,目前全省省外返岗务工50.7万人,占返乡总数的54.5%。五是支持农业备春耕生产,巩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日前,中省财政支农资金下达率达到83.1%,远远高于历年同期水平。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已全部下达,分配下达率实现100%。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99.5亿元、农机购置补贴21.7亿元等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资金的下达,有效缓解了农民备春耕资金短缺问题,为全省春耕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个问题是对策和建议思考。一是用足现有政策,动态评估政策运用情况。我们应对疫情出了一些政策,都是有一定时效性,政策的时间点需不需要延长?内容是否调整,变“喷灌”为滴灌?有些政策包括省里出台的政策存在提高、调整和精准发力的情况,实现应对疫情由“喷灌”到“滴灌”,比如,省里出了一个支持管理政策的十七条,主要扶持景区、滑雪场,并没有涵盖我们乡村游这块。二是强化粮食安全意识,维护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作用。黑龙江作为产粮大省,要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深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积极应对《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对大豆振兴计划的冲击。寻找切实可行的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与办法,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稳定畜牧业发展特别是要加大生猪生产力度,稳物价。同时,建议国家统筹考虑,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给予政策倾斜。三是建议国家顶层设计时,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尽量减少专项,将其变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并减少地方配套。我们很多县都是农业县,农业县粮食产量年年增长,连续十几年,但是与农民收入不匹配,财政还挺紧张。因此,财政资金需要加大整合力度。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村财政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