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及外部应对策略

2020-01-27 02:26朱一笑
锦绣·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责任感德育

摘要:我国中小学阶段即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和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责任感的培养是重要的德育内容之一。现如今,部分中小学生表现出令人担忧的不良风气和行为,都与责任感的缺失有關。责任感的培养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教育。本文在分析中小学生责任感缺失表现的基础之上,尝试提出了几条应对策略,以期对中小学生个体责任感的加强有所助益。

关键词:中小学生;责任感;德育;教育

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享有着社会生活赋予我们的权利,也就不可避免的承担着个体的社会角色所带来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身和外在环境自觉主动的做好分内事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同时外显于个体的道德实践之中。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迁日新月异,面对文化、经济、科技等领域突如其来的爆发性的转型,个体的角色认知模糊、责任感缺失等问题越发凸显。责任感的培养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道德情感认知和习惯养成的奠基时期,责任感的培养要从小开始。

一、中小学生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一)中小学生对于个体生命的责任感存在缺失

生命诚可贵,每个人生来就有保存自己生命安全和不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的责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重大,人要心存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之感。如今偶有中小学生杀人犯罪、自杀厌世、校园欺凌等漠视生命的现象层出不穷的曝露于公众视野,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出现这种现象,一般将其归咎于学习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差、道德素质的低下等,但究其源头还是对于生命的认知和敬畏之心的缺失,更是责任感的缺失。

(二)中小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存在缺失

随着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无处不在的物质主义、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深刻冲击着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导致了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具体表现在漠视纪律、规范,缺少自我反省,以及当面对利益冲突时,首先考虑的都是自我利益的实现和个人心理的满足,过于个人主义,欠缺考虑他人的正当利益和集体的荣誉,逃避自己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纪录片《请为我投票》中,三个小学生为了竞选班长,在班主任的不合理引导下,在家长的溺爱思想和社会观念的负面影响下,这本应是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奉献精神、承担集体责任的道德品质的人生一课,却演变成了斗智斗勇的恶意攻击他人、突出自己,当面对责任时选择逃避和推脱,而且丝毫不觉得愧疚,这不都是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吗?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三)中小学生在道德实践中责任感的缺失

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强调知行合一。是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无缝连接;是将具体的德育知识内化为道德信仰,再外显于道德实践;是学校德育所应达到的最基本的效果。当前,中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具体行为存在严重的不一致。小到生活中与他人互相帮助,大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虽然道理熟记于心,却并未形成真正的道德信仰,付诸于日常的道德实践。对于他人不承担责任、违背道德伦理的事迹能够表现出坚决的反对,但轮到自己面对两难境地时又不能做到主动承担,有严重的双标倾向。特别是当他人和集体利益受到损害时,更多的选择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明智”态度。

二、中小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外部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物质条件上的满足并不能伴随儿童精神上的进步,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却忽视了家庭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多数家庭在孩子社会责任感方面缺少必要的引导,生活中对子女百般溺爱,很多学生甚至到高中阶段都从未动手洗过一次碗,收拾过一次房间,父母不仅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危害,反而另有一番说辞:“你只管好好学习,别的都不用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受到社会竞争和应试教育带给他们的压力使然。这样的家庭教育下成长的孩子不仅缺少家庭责任感,未来也会成为社会生存能力薄弱的人。他们虽然一直以自我为中心,以学习为目的,但是当有一天不再应试了,很少有人真正明白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中小学生的教育从入学开始,每一个阶段都无形中充斥着竞争和利益的权衡。排名和升学率,成为学生和学校唯一的价值追求。道德教育课程、道德实践活动被认为是影响正常教学的存在,而“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只存在于表面形式和附带任务当中。社会对于教育成果的外在指标过分的关注,使得学校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完善,教师对于成绩和荣誉的关注,使得学生产生了自我认知的偏差和责任感的缺失,这对我们的学校教育系统究竟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得不引发我们的反思。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每个人的价值观念都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小学阶段学生充满好奇心、喜欢标新立异的特点鲜明,对文化意识领域的“免疫力”和辨别力不足,尤其会受到社会不良观念和思想的影响。社会变革时期,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行为表现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直接和间接地不良影响。社会中违反纪律规范的事件时有发生,而问责机制的不健全和责任推脱的做法都造成了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认知偏差。网络舆论的开放性、人性的悲观态度、及时行乐的生活追求都在一个人三观建立的最关键时期对其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潜在影响。

三、中小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外部对策分析

(一)家庭观念的建立

家庭观念体现着一个人对家庭所抱有的态度和信念,影响着家庭生活的氛围和家风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观念淡薄的成年人,多是由于幼年时没有得到正确的家庭关爱,没有感受正常的家庭生活方式,以至于组建家庭后不能承担应有的家庭责任。一个家庭观念深厚的人,能认清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知道自己所应承担的家庭责任,能正确的表达感情,尊重父母亲人,同时也会明白父母所给予自己的生命的珍贵。拥有正确家庭观念的人,才会有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感,家庭教育是对一个人生而为人上的第一课,家长对此负有着重大责任。

(二)集体意识的建立

集体意识中包含着个体对于自己在集体中角色的认知以及对集体目标、信念和规范的认同。在学校教育当中,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要以身作则,对自身教学工作负责任,对学生负责任,在班级体中要注意集体观念和规则意识的建立,不能因为个别荣誉而忽略了集体意识的培养。要通过激励措施,在学生中造成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彰显在于奉献等观念。在集体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会懂得尊重、体谅和理解,进而增强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感。

(三)规章制度的体现

无论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社会道德规范还是校规校纪中,都应体现严格的规则意识、制定责任到人的问责机制。表彰平凡的道德模范事迹和人物,养成敢于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以集体利益为重的社会风气。在中小学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在班级内明确任何事物责任到人,合理运用奖惩,鼓励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并给予学生丰富的道德实践机会。

四、总结

责任感是成熟个体必备的道德素质之一。家庭需要有责任心的成员,学校需要有责任心的老师和学生,社会需要有责任心的人民,世界需要有责任心的国家。责任感的体现无处不在,责任感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要从对生命的敬畏和家庭观念的培养做起,从对法律法规、校规校级的遵守做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下共同培养。中小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加强,有助于他们对社会角色的认知,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更有助于家庭的幸福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少年强则国强,中小学生的责任感教育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邓炳华,姜慧超.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案例分析[J].中国德育,2013,16:P32-34.

[2]陈伍玉.当代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及对策[J].南北桥,2017,19:P170-171.

作者简介:朱一笑,女,汉族,山东潍坊,1993年12月,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是教育哲学。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责任感德育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责任感等2则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试论责任感的评价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