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研究

2020-01-26 05:52陈保林
老区建设 2020年24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

[提 要]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流经济带的重要支撑,其协同效果如何将直接决定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能否实现。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理应肩负起引领长江中游城市协同发展的使命。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尽快构建起互联互通的多层次区域综合快速交通网络体系。在城市群产业合作方面,应坚持差异化协同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需要统一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建立社会公共事务的协作管理机制。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

[作者简介]陈保林(1977—),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江西南昌 330077)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协同创新研究”(15YJ31);江西省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协同创新研究”(15YB04)

一、前言

2015年,我国首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并同时实施,这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自此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迈入了快车道。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长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外,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城市群之一。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差异化协同发展,可以有效配置长江中游地区优质资源,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健康发展,同时能够增强城市群的辐射带动能力,为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然而,要想实现长江城市群协同发展,促进一体化进程,就需要在诸如宏观政策、交通设施、经济结构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布局和共同推进。

国内有诸多学者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在交通城市方面,钟洋等学者认为,长江中游地区地级以上的城市道路密度與城市规模密切正相关,分布极不平均,交通优势显现出明确的首位特征,像武汉一枝独秀,其城市圈周围的道路密度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城市群内部的交通枢纽站点不能很好地满足区域内部的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需要,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不匹配。[1]而周正祥则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相对齐全,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路网为主,铁路、水路、航空运输为辅的综合性现代化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但是,四种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效联系,联合运输方式严重不足。目前,只有武汉至长沙、武汉至南昌以及南昌至长沙等主要综合运输通道,长江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滞后,完全适应不了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需要。同时,区域内缺乏系统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规划、不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合作体制机制滞后、综合交通运输枢纽集成性较弱衔接度不够。为此,需要加快制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规划,积极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圈层结构的尽快形成,并且要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的协调发展机制。[2]在经济合作方面,陈福时指出,产业结构趋同会导致不同地区间的竞争大于合作,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趋同是与宏观政策、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原因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表现为:自然资源禀赋接近、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同一梯度、发展战略基本类似、承接产业转移大致相同。为了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就应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错位竞争形成合力以承接产业转移,各自发挥主导产业优势以联合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可重点构建装备制造业、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冶金工业、石油化工产业、家电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六个集群产业领域。[3]李雪松等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水平在逐步上升,而差异化发展水平和区域一体化程度也在同步提高,但是差异化发展水平提高的速度更快,这充分说明处在良性发展路径上。近些年来,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有效推进,城市群内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差异化协同效果逐渐显现。因此,各个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不断完善区域规划,制定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协同政策,积极引导城市群内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形成错位发展、健康发展的产业结构。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1个城市中,武汉是协同发展的中心和领头羊,其协同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30个城市,无论是区域一体化还是差异化发展,武汉都处于领先水平。凭借优越的综合交通区位优势、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武汉既可以利用回流效应发展自身,同时又可以通过涓滴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增长极的作用。[4]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张建清等学者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弥补市场失灵的制度安排,是建设“两型”社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增长缓慢,其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区域——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内部差异,武汉城市圈差异最为明显的原因在于武汉的首位度太高,导致公共服务资源大量向中心城区集中。分项目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公共文化方面的差异最为明显,基础设施、公共卫生服务和基础教育紧随其后,并且基础设施水平的均等化程度在下降而其他方面在提升。[5]长江中游城市群同长江经济带其他两个城市群一样,基础教育服务和生态环境服务领域均等化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其他领域的均等化水平则显得明显比较薄弱。具体而言,武汉城市圈在公共文化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领域一体化进程较为缓慢,环长株潭城市群在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方面进展缓慢,而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在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比较落后但整体进步较大。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应首先统一制定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并且要建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协作管理机制。[6]

二、坚持以武汉为龙头引领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也被称为“中三角”或“中四角”,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以浙赣线、长江中下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向东呼应长江三角洲以及向南呼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便利的交通设施以及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的城市群之一。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区位、规模、工业、科教、文化等优势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一,其竞争力和优势在中部地区是首屈一指的。作为华中地区的中心,武汉聚焦了华中地区最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资源,这一公共资源优势使武汉成为华中地区最具竞争力和辐射力的城市。武汉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领头羊,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唯一人口超千万人的城市,在经济发展、科教文卫、城市建设、政策支持等方面均领先于其他城市(见表1)。

同时,武汉也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综合交通枢纽作用无可替代,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而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最能反映一个城市增长活力和潜力的指标——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武汉也是遥遥领先中部其他城市。

正因为武汉的优势明显,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因此,武汉要勇担重任,主动作为,力争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目前,武汉应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强化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产业支撑、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的能力支撑和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支撑,增强城市硬实力;谋划建设中部陆海大通道,推进武汉航运中心、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推动武汉完善“两纵两横两连”12个方向高铁网;加快建设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四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存储器、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天产业、大健康等五大产业基地;优化体制环境、城市环境和发展软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构筑自主创新高地、文化发展高地和人才高地,增强城市软实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水平,增强城市凝聚力。[7]武汉发展好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才有希望。

三、综合交通一体化是基础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综合交通运输缺乏系统的网络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太适应。因此,应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基础设施大联通,着力打造水路、铁路、公路、航空以及城市内部交通等一体化综合交通走廊,构建起以长江黄金水道、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通用航空和为主通道的多层次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一是突出长江水道的主轴功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加快以武汉为牵头力的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加强长江中游地区港口资源整合和重组力度,联合推动武汉阳逻港与宜昌港、荆州港、岳阳港、九江港、安庆港、芜湖港、马鞍山港等港口的资产重组和融合,推动沿江城市的多式交通联运快速,构建起完善的长江中游水运交通圈,实现中游地区港口的合作共驘。与此同时,武汉、宜昌、常德、岳阳和马鞍山等一批外向功能强的城市主要沿长江干流分布,要充分发挥这些城市较强的服务功能,主动对接处于下游的长三角产业辅射,加强与上游成渝城市群的经济合作,促进全流域的联动发展,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建设。

二是构建以高铁和城际铁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城际网络,努力实现城市群中心城市1~2小时快速通达的城际交通圈。在高铁网络建设方面,要加快推進沿江高铁、武广高铁复线、合安九、昌景黄、常岳昌、昌修咸高铁,加快建设合肥-九江-长沙高铁,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合肥都市圈主要城市之间的高铁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合肥至襄阳至安康高铁项目前期工作,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西向连接新通道。

三是编织互联互通、深度融合、安全高效的公路网络。在公路交通网络方面,加快谋划建设沪蓉、沪陕安徽段高速公路复线,疏解长江中游城市群联接长三角城市群的高速公路拥堵路段。推进九江至安庆、武汉至安庆等公路连接项目建设,打通跨省断头路。公路部门协同合作,在公路规划、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管养、安全应急合作、联合治超、路域环境整治等领域展开进一步合作,着重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四、产业发展以优化布局为原则

应着眼于自身资源禀赋的动态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比较优势的变化。着眼于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正确效应。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建立分工明确、层次合理的产业体系。

一是建设经济发展核心圈。武汉、长沙、合肥和南昌不仅具备较高的外向功能和辐射能力,而且四地间的引力强度也较大。交通方面,四市间的高速公路环路已经建成,而武广客运专线和正在规划的武九客运专线,将积极推动核心城市打造1.5小时经济圈。要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中心城市功能作用,建设以武汉为核心,长沙、合肥和南昌为次中心的经济发展核心圈,打造四地复合型极核。推动四地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向高端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实现四地在“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交通物流、现代服务业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引领,并鼓励四个中心城市逐步转移扩散部分功能、产业和生产环节,实现中心带动、多极协同、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二是共同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支持各地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主导优势产业进一步聚集,突出区域产业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原则,促进企业间的跨区域兼并重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市场开放,消除区域内的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在区间内能够自由流动,不断构建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和服务体系产业链,提升区域产业集中度,打造区域富有活力的现代产业集群。[8]

三是建设岳九咸小三角区与“绿心”。从经济联系的角度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也存在“中部塌陷”的问题,城市流和城市引力强度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汉长昌核心圈及其外围,而咸宁、岳阳和九江虽然地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但是城市引力强度小,而且咸宁和九江两地的外向功能也明显不足,不利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的协调发展。同时,幕阜山脉横跨岳九咸三市,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绿心”,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生态屏障。岳九咸三个城市作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三个边界城市,可通过“小三角”的构建,连接三省的“两圈一区”,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城合作的试验田。同时,三市要以“绿色发展”为核心思想,珍视“绿心”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广的优势条件,对“绿心”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共同保护好“绿心”,建设集生态、文化、观光于一体的绿色核心,将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青山、势水、绿地、蓝天的生态型城市群。[9]

五、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是保障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公共财政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行政边界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还比较欠缺,仅在公积金互认、医疗费用异地结算以及旅游景点打包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从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来看,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收入人群之间的差距还比较明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因而只能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最终让区域内更多的人享受到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成果。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需要政府在治理理念、体制机制、机构设置以及财政统筹等方面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之路,以此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有鉴于此,长江中游城市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推动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一是编制统一规划。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统筹机构,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目标进行专项规划,需要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的内容、近远期目标、具体措施以及配套政策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专项规划的出台,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目标的实现有了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其必将惠及区域内的每一人民群众。

二是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共享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缩小区域差距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在基础教育方面,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更多地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活动;重视网络平台的作用,建设更多优质网络课程,避免重复低质量的网络建设投入,重点加大边远落后地区特别是区域边界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依托互联网将优质教育资源送达农村和边远地区,缩小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差距。在高等教育方面,学校信息资源共享、网络课程互认以及学生联合培养是合作办学的有效方式;统筹区域内专业设置和人才培養计划,以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优质高校在招生和就业方面适度向区域内其他地区倾斜,逐步实现区域内的无差别化对待。

三是打造医疗合作平台。长江城市群不同地区医疗服务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造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合作体系。加强相同类型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实现患者就医资料信息互认和共享,促进设备和医疗工作者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共同提高区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区域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报销,实现赣鄂湘三省医保卡在城市群内医保定点药店的无门槛、无障碍购药,让老百姓得到更实惠和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四是实现异地社会保障无缝对接。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会越来越频繁,相应的会对不同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体系转移接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应统筹使用长江中游城市群社会保障资金,构建起无差别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保障的无条件、无障碍转移接续,促进城市群内人员更加自由流动。

[参考文献]

[1]钟洋,林爱文,周志高.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9,(5).

[2]周正祥,毕继芳.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8).

[3]陈福时.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趋同性测度分析及协同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7).

[4]李雪松,齐晓旭.长江中游城市群差异化协同发展的演化与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9,(12).

[5]张建清,王艳慧.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与管理,2016,(1).

[6]张建清,王艳慧.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测度与特征分析[J].生态经济,2017,(1).

[7]宋磊.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J].长江日报,2020,(05).

[8]彭智敏,周睿全,白洁.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合作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9]秦尊文.第四增长极:崛起的长江中游城市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黄贝如]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
空海协同的立体防线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