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爱青 向炎珍 崔媛媛 王 琨
“放管服”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2019年6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指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大改革之举,对扩大就业、壮大新动能、经济稳中向好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在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正在加紧推进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继出台多条改革举措,不断激发医疗领域的投资活力,社会办医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力量进入医疗领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
公立医院是医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落实“放管服”政策,不断加强自身财务管理、提高综合实力,才能在医改大环境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能在维持自身公益性的基础上创造合理经济效益[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公立医院财务工作范围,包括财务收支、预算决算、会计核算、成本管理、价格管理、资产管理,涉及到医院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指导意见》要求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为满足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也要求财务管理工作与业务相融合,财务系统与各业务系统建立紧密关联。政府会计制度的“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要求使得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工作量大幅增长,在现有人员补充不及时的情况下,使财务管理人员长期陷入被日常事务缠身的局面。在人员不足、工作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如何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抓住重点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成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涉及医院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财务的内控建设作为医院内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收入、支出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财务制度又作为财务内控的核心部分在规范医院管理和医院收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财务制度建设的质量决定了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程度,是衡量是否将“放管服”落到实处的重要标准。为落实好“放管服”改革精神,财务制度建设需特别关注3个方面。
3.1.1 制度建设的全面性。财务工作的目标是确保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提高资金资产使用效益。如何建立全面的制度框架,确保医院经济管理和财务收支有序进行成为财务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使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幅提升,也使医院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有了更紧密的衔接。在财务制度建设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制度的全面性,在财务管理的各方面不能有缺失,避免造成较大的管理漏洞;在建设涉及多部门的制度时,应注意是否有相应的院级制度,部门层面的制度应与院级制度相契合。
3.1.2 制度建设的适用性。国家出台各项政策,都要求各单位根据国家政策出台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制度。如《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中,第三十一条规定,“中央部门和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3]。因此,公立医院在面临国家政策、行业政策出台时,一定要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单位的政策规定,使国家政策能在本单位落地,使制度成为规范业务的抓手,为单位规范经济活动提供政策依据。
3.1.3 制度更新的及时性。国家层面不断简政放权、推进“放管服”改革,各项政策更新比较频繁,单位制度要紧跟国家政策及时更新,确保将国家政策落到实处。以科研财政经费管理为例。《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等政策纷纷出台,就是要着力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实现科研资金管理“放管服”。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要跟随国家政策及时更新,避免成为限制科研人员的制度,要切实让科研人员享受到国家的政策优惠。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放管服”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减少职能部门的管理层级,不断简化流程,提升对临床业务部门的服务效率和效能。对于医院财务部门来说,要减少报销人员的折返次数,简化报销手续,做好系统建设,减少人工操作难度和步骤。流程优化和系统管控是医院财务部门落实“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手段。
3.2.1 改变“报销难、报销繁”的局面。“报销难、报销繁”是很多医院财务报销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也是困扰很多医院的难题之一。解决“报销难、报销繁”问题是财务管理落实“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公立医院解决财务“报销难、报销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简化报销流程,简明扼要说明报销所附要件;第二,将报销手续前置,减少报销环节所需递交资料及过程;第三,开发网上报销系统,减少报销人员折返次数;第四,不断听取报销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报销系统及流程;第五,加强培训和宣传,增强报销人财务规范意识,减少报销阻力。
3.2.2 注重系统建设,将财务管理嵌入系统。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核心职能是“确保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提高资金资产使用效益”。现代医院管理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系统。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医院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大资产、大医疗、大财务”的趋势,使财务系统必将与医院的资产管理系统、各业务系统等发生数据集合和交换。因此,将财务管理理念和思路嵌入到相关系统中,实现系统的规范控制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以合同管理为例。合同管理系统内完成合同起草、合同审批、合同生效、合同执行以及合同档案管理,并且生成各种维度报表,便于管理中的统计分析。同时,合同管理系统与医院内其他系统间产生数据交换;办公OA系统将完成项目立项的信息传递到合同管理系统,HRP系统内的供应商信息和合同管理系统共享,做好付款衔接;合同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相连,财务系统通过合同管理系统内付款条款的校验进行付款,同时完成预算核减、成本管控和会计核算;财务系统将付款结果反馈给合同管理系统,通过合同管理系统反馈给供应商平台,使供应商实时掌握付款信息。
公立医院落实“放管服”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最大限度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让医务人员“明明白白”参与到医院的精细化管理中来。在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开展三级医院绩效考评、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同时推进的过程中,成本核算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医院财务部门落实“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
在成本核算工作中落实“放管服”改革,可以从医院总成本、科室成本、病种成本3个层面入手。在实施各层面成本核算工作中,因成本核算工作内容不同和成本核算结果适用对象不同,应关注不同的财务管理重点。(1)医院总成本。通过该项核算,明确并解决以下问题:医院收入的各部分构成是否合理,是否保持正常的趋势;支出部分各种费用结构所占比例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运行成本过大问题;哪些方面通过规范管理能达到节约的目的;是否有人力成本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人力成本内部结构中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的比例是否合理;医疗、医技、管理、后勤等不同人群的收入分配是否合理;药品和耗材加成取消后,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药品成本和耗材成本在医院总成本中所占比例是否合理,是否保持了合理的趋势等。(2)科室成本。通过科室成本的核算,将科室层面的问题精确剖析和展现出来:科室收入和支出与科室前期数据相比较是否合理;科室收入构成中病种构成是否合理;收入中药品、耗材、手术、化验等所占比例是否合理;通过对不同医护人员参与的医疗活动、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分析,明晰是否做到了人尽其用,是否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科室支出中,人力、药品、设备、耗材、运营成本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耗材浪费、日常运营成本过高的问题,是否有挖掘结余的空间。通过科室成本核算工作为科主任科学管理科室提供数据参考,助力科室和学科发展。(3)病种成本。通过病种成本核算结果,可分析医生诊疗行为、病历书写是否规范,临床路径是否合理,药品、耗材使用是否规范,管理是否到位,医疗设备、房屋等资源是否合理利用。总而言之,通过医院、科室、病种3个层面的成本核算工作能找出医院、科室、病种中存在的浪费,减少多余的资源消耗,找到保证医疗安全前提下的最低成本,规范临床路径,最终实现向管理要效益,助力医院、科室和学科发展,达到患者满意、员工幸福的目的。
现代化医院要求财务部门在做好财务核算工作的同时,实现业财融合,使财务和业务有机结合,从事后管控转向事前、事中管控。在业财融合的过程中,财务部门要始终坚持“放管服”改革精神,坚持放权、改革、管理服务并重。在流程设计和实施系统管控过程中,始终将服务临床和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北京协和医院方便患者就医、简化患者缴费流程为例。医院已经以身份证替代就诊卡,实现门诊、住院、出院“一证通”管理;财务部门、信息处、门诊部等紧密合作,完善手机APP功能,实现了手机APP预约挂号、在线建档、自助缴费等功能;实现现金、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多种支付方式,实现聚合支付,保障患者医院资金安全,实现床旁结算等。
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服务水平是医院管理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提升财务管理服务水平的同时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各公立医院财务处应根据单位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工作重点,与医院的重点工作相结合,在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服务水平的同时加快落实“放管服”改革,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