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元涛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将传统思政教育融入网络教育体系中,将“大思政”思想渗透到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中,使思政教育更符合时代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下,思政课程的理论性与学术性较强,教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打破学科属性的限制,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高校应从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出发,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为创设和谐校园氛围、优化整体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推动学生全面成长,引导青年学生担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重任的关键渠道。思政教育强调思想与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价值观与核心意识的理论教育。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唯物史观、辩证方法论等理论体系的教学,提高学生认识现实问题、把握现实问题及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思政教育强烈的理论色彩,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积极性差,难以认识并理解思政理论知识的内涵与意义。亲和力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亲和力主要指社会行为主体对行为客体在心理层面达成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的合作状态,能够使行为主体充分认同自身的组织架构或表现方式,从而提升两者的互动质量。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有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联系,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思政理论知识,实现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目标的一致,从而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在“大思政”视阈下,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有助于高校创设和谐校园氛围。“大思政”要求高校全员参与思政教育工作,并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学生教学的全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基于此,高校需要积极推行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充分挖掘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教学优势,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认识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对思政教育元素产生认同感。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利用专业教学优势,弱化思政元素的理论性与学术性,可以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实际。课程思政通过学校层面活动中思政教育共性的方式,影响不同专业学生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在不同课程学习中能够凭借自身较高的素质,提升自身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1]这种全员参与、发挥专业教师思政教育优势的课程思政活动模式,能够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和谐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使教师意识到“大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改进自身教学工作,借助思政教育的优质成果,提升自身学科教学效率。因此,在“大思政”视阈下,高校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有利于创设积极上进的和谐校园氛围。
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效果。思政教育包括思政教育者与思政教育对象两个元素,二者关系直接影响思政教育效果。在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论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很难对思政知识产生学习热情。在传统思政教育中,师生沟通与互动的不足会严重影响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思政教育亲和力的重要载体就是师生互动类教学活动。高校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需要思政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思政知识与理论产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信心与课堂参与度。在“大思政”视阈下,学校内各个学科与专业教学积极参与思政教育亲和力提升工作,从而能够提升校园思政教学效果。
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既需要教师理念的更新,也需要教师实践操作的创新。在理念更新上,高校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及思想教育作为理论教育的核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思政理论教育的“亲和性”。在实践操作方面,需要教师整合教学资源、挖掘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思政教育内容,打造网络平台,探寻适应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及网络行为习惯的方法,构建贴近学生思想与生活的思政课堂体系,使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更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
在“大思政”视阈下,高校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关键是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现阶段,高校思政教学联系实际、联系社会不足,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参与度较低,影响课堂教学氛围与教学效果。传统思政教育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思政教育提升教育亲和力,需要注重“大思政”理念中的社会思政教育要求,注重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在制定思想道德培养计划与选择思政课堂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社会资源掌握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与教育模式,构建以满足学生需求为核心的思政教育模式。例如,思政课教师要拉近自身与学生的距离,并且适当地拉近学生与思政教育组织的距离,以互动式教学模式保证师生平等相处,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与思想动态沟通。[2]同时,教师需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关系,利用学生之间更亲密的关系,促使骨干学生引导普通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整体思政素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容易出现思想碰撞,促进学生内化吸收思政知识,使思政教育知识以新的载体融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升思政教育效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提高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主动性,显著增强思政教育效果。
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需要重视课程思政对“大思政”格局构建的积极影响,在“大思政”工作理念指导下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其中,有效整合多元教学资源,是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的重要途径。高校不同专业与学科的教学工作中都蕴含思政教育元素,在课程思政教育工作逐步推行的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已经在校园教学工作中实现更大范围的覆盖,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是,在思政教育实践中,不同专业教师挖掘与利用的思政教育资源,可能并不符合学生学习需求与实际教学需要。这就需要高校提升不同学科实施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挖掘具备较高亲和力的思政教育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思政教育整体亲和力的提升。思政教育资源的亲和力,需要以大量资源为支撑,在融入不同专业与学科的思政教育元素后,深度剖析思政理论,以学生的实际困惑为出发点,借助资源融合,对学生思政问题进行解决,增强学生对高校“大思政”教育的认识与信任感,从而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例如,可以要求不同专业教师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向学生提供网络教学资源。同时,在不同学科思政教育多元融合的情况下,全面解决学生思想困惑问题,使学生能够以更多视角认识与学习思政知识,提升自身的思想素养。
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需要重视思政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即师生互动。网络交互平台,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平台。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应积极利用互联网优势,应用多种信息技术革新思政教育工作。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也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建设网络交互平台,为学生接受思政知识提供新渠道,利用平台中信息交流的便利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加强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高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在平台中构建虚拟课堂,使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突破时空约束,随时随地与教师交流沟通。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政问题,提高教师教学亲和力,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同时,在平台内,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思政学习交流,共同探讨社会现象、民生问题与时政问题等,促使学生增强政治意识,更多地接触社会思政类信息,满足思政教育践行“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网络交互平台,可以联合不同专业与学科的教师借助微信、QQ等网络平台,共同组建思政教育交流群,构建高校“大思政”教育的互动机制。这种互动机制能促使学生与不同学科教师更多地接触,拓展其社会层面的思政知识范围,使思政素养发展获得更全面的保障。
综上所述,在“大思政”视阈下提升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需要高校重视亲和力提升的意义,正确认识思政教育亲和力的内涵。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工作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融合多元教学资源,建设网络交互平台,践行“大思政”教育理念,促进思政教育亲和力提升,最终促进思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