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心理育人”路径优化

2020-01-19 10:47朱其志涂冬侠高月秀殷世文宦婧
关键词:全员心理健康育人

朱其志 涂冬侠 高月秀 殷世文 宦婧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随着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关注以及人们对个体成长成才规律的再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所承载着的重要育人功能得到高职院校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育人”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依然存在顶层设计需要统筹、师资队伍有待加强、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等问题[1]。加之手机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其功能越发强大,已发展成为青年学生的新宠儿,并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及行为,这给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难题。

新时代要求职业教育要有新目标新作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要求,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入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并将“心理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作为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因此,高职院校的心理育人应当立足手机新媒体客观现实环境,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1 认清手机新媒体对“心理育人”的影响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我们相坐触手可及,你却在那里玩手机。”这是青年学生群体中的常见景象,也是手机新媒体环境带来的现实困境[2]。随着微时代的深刻发展,手机新媒体已成为新媒体中的一股强势力量,并在大学校园里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情感、学习以及心理健康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1.1 手机新媒体对“心理育人”形成的挑战

手机新媒体凭借其便携性、及时性、互动性、隐私性等特点自诞生之日起便迅速成为青年群体的新宠儿[3]。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更为复杂,学生来源更为广泛,他们的信息识别能力不足,自控力较差,往往经不起网络的诱惑,甚至沉迷于手机新媒体的世界里不能自拔。这一新宠儿的出现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共同对传统的心理育人模式提出挑战,海量的媒体信息会时刻冲击着学生的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等,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供给侧已满足不了需求侧的诉求。面对挑战,更加强调“上医治未病”,需要用积极心理学思想来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

1.2 手机新媒体为“心理育人”带来的机遇

青年学生是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快的一个群体,也是使用手机新媒体等社交工具最普遍的群体。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再加上所接受的教育类型不同,他们表现得更为敏感,内心冲突与矛盾更加突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许,当然在使用手机新媒体时也更容易受到暗示和影响。其实,手机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其资费低廉、信息资源丰富、沟通便捷及时等积极的因素并依托其进行信息化教学,以此来优化配置心理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促进“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推动“心理育人”的效果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心理育人”新体系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努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和工作机制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因此,“三全育人”框架下的“心理育人”工作也成为高校热议的话题。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显然高职院校也是实施“心理育人”的主体,应当主动承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身心健康和谐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遵循“三全育人”理念,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各项任务,努力按照全员参与、全过程关注、全方位实施的要求,积极构建“心理育人”体系。

2.1 明确责任主体,全员参与“心理育人”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育人,就是要丰富教育主体并明确责任,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所有教职员工要充分认识“心理育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各自的岗位特点,牢固树立育人意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找准育人的结合点,通力协作,共同提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工作的质量,全员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任务。

2.2 突出教育阶段,全过程关注“心理育人”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育人,就是要分阶段开展不同主题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在校的各个阶段并延伸至毕业后的择业就业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重点,精准发力。全过程育人既要突出育人的阶段性,又要注重育人的连续性,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推动多方联动,全方位实施“心理育人”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育人,就是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咨询干预等方式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学校与行业企业应加强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凝聚育人资源和力量,积极挖掘工学结合、社团活动等育人情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心理育人”工作的多角度覆盖。

3 手机新媒体环境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心理育人”路径

坚持育人导向,以“三全育人”理念和“积极心理学”思想为指导,以心理和谐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手机新媒体积极功能,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深化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指导、预防干预、平台保障等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和内容的认识,创新开拓“五项结合”“心理育人”优化路径,着力提升“心理育人”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

3.1 线上课堂与线下活动相结合,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坚持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开发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实施信息化教学,加强线上互动教学,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覆盖到全体学生。同时,深化企业文化进校园,校企合作开设“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健康心理学”“EQ与情绪管理”等选修课程,深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线下发挥手机新媒体的宣传优势,吸引学生广泛参加“生命健康周”“心理成长故事”“心理情景剧大赛”等具有吸引力的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2 育心与育德、育智相结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持续提升

德育为先,心育入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开发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库,加强有关学生心理发展与人文关怀等内容的建设。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找准心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点,打磨具有“心理育人”功能的专业教学微课程,促进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以手机为媒介,开发并推广“心理育人”产品,积极传递健康向上的心理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培养其理性平和的阳光心态。

3.3 在线普测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建立动态学生心理预警档案

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开发心理测试手机APP小程序,通过在线心理普查掌握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初步建立学生心理预警档案。同时,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预警体系,制定心理预警学生摸排制度、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心理委员和宿舍联络员制度等,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关注学生心理变化规律,及时准确跟踪预警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形成科学完善的重点排查对象工作机制,确保学生心理档案真实有效,且能够实现动态调整与更新。

3.4 网络咨询与专业辅导相结合,科学有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构建手机新媒体环境下的咨询与辅导、教育与指导、自助与他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危机干预与帮扶体系,以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借助手机进行咨询与寻求帮助。然后,根据第一手数据,及时有效地实施多样化的干预对策,保证干预和帮扶效果。同时完善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等工作制度,针对不同情况,根据实际需要,精准施策,分级分类开展专业咨询、评估研判、及时转介、生活帮扶等工作。

3.5 平台建设与队伍建设相结合,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保障

“心理育人”的咨询服务体系要与教育发展体系同步建设,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信息化水平建设,为网络心理咨询与线上教育教学保驾护航,促进两者同向同行,融合发展。制定全员“心理育人”工作规范,建设 “主体师资队伍”(由校外心理教育专家、校内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学生辅导员等组成)与“朋辈互助队伍”(由心理健康社团成员、宿舍网管会成员、心理委员、宿舍联络员等组成)两支“心理育人”队伍,定期组织开展“线上+线下”专题研讨,提高全员心理育人能力。

“心理育人”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切实将“心理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积极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并充分发挥手机新媒体的积极作用,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深入落实“五项结合”策略,有助于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全员心理健康育人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全员核酸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