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的教改探索

2020-01-19 04:34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思政

葛 丽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0)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为此,全国高校展开了“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作为蕴含着丰富思政元素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更是迫切需要挖掘这一先天优势,让大学语文课程润物细无声地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树立健康正确的“三观”。

一、高职《大学语文》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

《大学语文》课天然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同时代的思想结晶、不同人物和作家的人格魅力、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生动活泼的语言艺术,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具备的思政优势远胜于其它课程,若积极发挥它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其独特的作用。

(一)有利于正确“三观”的形成

当今的大学生成长在一个思想舆论相对多元化的时代,面临着各类思想观念交锋以及各种思潮文化的碰撞,思想多元的时代他们既会接触到主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同样他们也会受到各类非主流和形形色色价值观的影响,所以作为大学语文课程要承载着价值引领的职能,确保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2]

其实,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所选编的内容,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非常注重真、善、美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鲜活中真切感受到历史事件、传统文化、魅力人物的智慧和几千年思想的结晶,没有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用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艺术便可直击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触动,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主动排斥一些不良文化和思想的趁虚而入,抵制盲目的西方崇拜,从而助力正确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

人格的健全关乎一个人的未来,作为国家今后发展后备力量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人格健全关乎的是一个国家的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大爆炸的不断推进,各种外来文化和不良信息充斥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要采取措施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尤其是大学语文课程要深耕优秀文化的魅力,借助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诸多名篇内涵、名人效应、名句警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助力学生构建健全的人格,引导他们拥有正能量。

(三)有利于崇高理想的树立

崇高的理想会极大地激发蕴藏在人体内的巨大潜能,让人敢于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知难而进,形成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德育中必不可少地要涉及对大学生人生理想的教育,而大学语文课程要有灵魂,要成为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堂,那就意味着在潜移默化中要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3]纵观各类语文教材所选的教学内容,无不涵盖了多方面的励志名言和人物,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会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会为学生寻找到人生参照的英雄人物,树立起崇拜的偶像,从而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

综上可知,大学语文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不容小觑,它会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三观”、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有效传导给学生,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元素,让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实现语文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共同为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服务。

二、高职《大学语文》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高职《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面向全院学生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在保留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基础上,更偏向其职业性,更着重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目的就是服务于学生以后的就业和职业需求,现实功利性较强,以我校语文教学团队编写的教材《实用高职语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苏庆主编)为例,全书共13章,由汉字基础知识、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四个模块构成,能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只有汉字基础知识和文学欣赏这两个模块,编写者的初衷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导致了大学语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挖掘不够。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语文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定位不明确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往往凸显其职业性的特征,偏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期望于服务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工作,[4]某种程度上剥离了知识传授和育人的融合关系,实则大学语文课程不仅能交给学生实用的语文知识,同样也能有育人的功效,所以大学语文课程最合理的精准定位应该是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追求职业性的同时更多地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职业性和人文性同等重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的优势作用,才能实现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协行,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

(二)大学语文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内容选取不合理

首先要明确地认识到一点,并不是所有的语文教学内容都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若为了思政教育生硬地挖掘,不仅徒添了语文教师的教学难度,而且降低了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因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选取那些思政教育特色鲜明的作品进行教学。例如要陶冶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又能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提升人文素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就是不错的篇目,作者借冷雨表达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体现了作者期盼两岸统一的美好愿景,这类文章就能很好地挖掘出蕴涵其中的爱国、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等思政教育元素。此外,这篇散文的重叠、“诗质”、修辞等艺术之美,又能给学生极具美感的文学熏陶,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人文素养提升,可见,好的作品可以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同步实现,但现实的情景确是很多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选取并不合理,能够挖掘优质思政教育元素的篇目并不多。

(三)大学语文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学方法不先进

时至今日,信息化教学已发展成为主流趋势,但仍不可避免地出现部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依然还停留在过去的现象,满堂课空洞地理论讲解,填鸭式地练习实践,却忽略了课程服务的对象是作为网络土著民的新一代大学生群体,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早已告别了教师和课堂,思维活跃的他们更热衷于追求新鲜事物,过去那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错失了在大学语文课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

由于如上原因导致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有挖掘出来,实则大学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若能积极深入地发现和挖掘其中的德育因子,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发挥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这对培养新时代具有全面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大学语文》推行思政建设的策略

《大学语文》课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应该着力抓好教师、教材、教学三大关键要素,首先提升语文教师的思政素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最终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实现学生思想的提升,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一)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

大学语文课堂融入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是关键,面对着当前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想政治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如何提升并且使教师能够胜任善任,是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1.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价值追求,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已成为普遍共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大学语文教师消除思想误区,提升了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了课堂的内涵,以“乐教”的心态助力课程思政教育。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2.提升教学手段。一方面是教育管理部门积极开展常态化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特征、规律和话语系统,理解基本内涵与逻辑,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使其在提升教师思政素养的同时,也逐步拥有思政教育的能力,从而提升大学语文教师“善任”能力,推动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就是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师应该组建优质的师资团队,人员配备应该多元化,形成跨越专业、学科的结构,定期举办公开示范课,多角度展示思想政治教育。[5]

(二)优化教材内容

目前我国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使用的教材版本很多,但编排时的内容取舍主要是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教材编写者的主流指导思想更多的是体现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职业性,课程育人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因此,要强化大学语文课程的“课程思政”功能,教材建设必不可少。

在“质”上教材编排的内容,既要有传统优秀文化的篇目,能体现国学精华、蕴含家国情怀、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名家名篇,又要有与时俱进的当代流行的优秀文学作品,以传承、引领以及兼容并蓄的原则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优质教学内容;在“量”上教材编排的内容,一是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减少部分纯粹训练学生职业能力的板块;二是教材内容的各个部分要充分覆盖到,保证每个章节都有足够的思政教育内涵易于悄无声息地融入日常教学,总之,保质确量,修订出优质的作为育人育才重要依托的大学语文教材。

(三)“三课”创新教学

“三课”即教学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课堂。教学的创新需要横向贯通这“三课”,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开展好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作用,利用好第三课堂的网络教育优势,让这“三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1.发挥好第一课堂。课堂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要想高效地在传统课堂上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做到如下三点:第一,开展专题式教学,所谓专题式教学就是选定一个主题,师生共同参与,借助相关的文学作品,讲解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挖掘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原则、社会荣辱观、人格培养等内涵,从而达到综合教育的目的。第二,采用案例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案例教学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围绕特定的素材、媒介、材料等案例,通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传输理论的同时结合个别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第三,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丰富信息的呈现模态。当今的高校学生自幼生活在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其交际方式、学习方式和认知方式呈现多模态化、生态化发展趋势,所以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图像、图表、音视频等多模态符号资源,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在形散神聚中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融合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多种教学方式,巧妙地寓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标。

2.开展好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以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为主,如围绕热点问题展开的辩论赛,古典诗词创作和朗诵比赛,传承汉字文化的听写比赛,沉淀人文知识的传统文化大赛等等,这些活动它不仅是第一课堂的延展,在某种程度上它更是实现了教育的全覆盖,并且这些活动更能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更能激发他们的团队意识以及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总之,以赛促学,以赛促成长。因此,学校管理层务必重视各类活动的开展,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各级比赛活动科学有效的“管办评”制度体系,形成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育人制度,而语文教师要积极扮演好督促和指导学生积极参赛的角色,并承担邀请权威学者开展培训和点评的任务,助力比赛圆满举办,助力学生积极参与并表现出色。

3.利用好第三课堂。简言之就是在线开放课程,它是当今全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重视新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路向指引,因为它不仅借助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形式,更在于它具备课程资源形式多样,沟通方式双向互动、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真正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并且在线课程同样具有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的双重功效,其内隐的思想政治教育输出功能也不容小觑,尤其是课程中蕴含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习者的价值观和评判力,对受众的思维模式和解读倾向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为此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好第三课堂。如我们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传统课程进行重构和优化,开展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采取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小班授课,线上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而且在线课程的交流功能易使学生敞开心扉,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这就便于教师对学生群体进行思想交流和价值引领。线下课堂教学教师引导、讨论、答疑大家的思想疑惑和理论难点,这样就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结合,现实与虚拟的结合,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蕴含着丰富思政元素的多元化学科,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大背景下,重新课程定位,慎重删选教学内容,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着力抓好教师、教材、教学这三大要素,这样才能实现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局面,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当然任重道远,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理论建设还需进一步探索,实践还需进一步落实和完善。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思政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