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媛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和田 848000)
2020年注定是载入历史的一年。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侵袭全国,全国各族人民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全国一盘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沉着应对,顽强战斗,筑起了一道抵御新冠肺炎病魔的新的长城,从这一事实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利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1]。正是在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才能战胜各种磨难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并反映全体民族意志的民族品格,是指导全体民族成员进行生产实践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到今天具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性质。中国古代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天下为公的政治胸怀;“言必信,行必果”的待人处事的诚信思想;崇尚仁义、厚德载物的道德品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与道德境界等等,这些精神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在创造灿烂文明成果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由封建制转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制社会,西方列强恃强凌弱,让中华民族受尽屈辱。这个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以激发和弘扬。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以救亡图存为目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力图使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努力,使人民摆脱了被殖民、被压迫的地位,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逐梦道路上,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具体表现为“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等等。
正是这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这些也集中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意气风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古人云:“多难兴邦”,尤其是艰难困苦时,更加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回顾历史,中华民族走到今天,遇到了千难万阻,总是伴随着各种困难与曲折,也经受住了千万次的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今天在抗击新冠肺炎时也是如此。
倡导民族平等、亲同一家、同甘共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来为各民族所认同、所珍视。回溯中华民族历史,曾历经种种磨难,抵抗住了自然的和社会的种种困苦,但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1998年的洪水灾害、2003年的SARS病毒、2008年的汶川地震、2020年的新冠肺炎,无一不体现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疫情发生后,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全面应对,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终把防控疫情作为首要的重点工作,全国从上到下,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内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迅速对来自疫区人员进行排查摸底、登记,网格化、地毯式排查细之又细,全国各地医疗队驰援湖北,企业加班加点生产防疫医疗器材、药品送往湖北,人民解放军的战备方舱医院,十天之内建成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努力,全国各地防控物资火线运往一线,这些都形成了全国一盘棋,上下同心其利断金的态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伟大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锤炼,展现出新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只有中国才能把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习俗的民族长期和睦的凝聚在一起。只要万众一心,团结互助,就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新冠肺炎疫病灾害,使我们损失惨重,但也锤炼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使伟大的民族精神熠熠发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直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人民的奉献精神。今天,坚持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是医务人员的医德体现。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人数不断增加,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逆行奔赴武汉、奔赴湖北,他们有的在北京小汤山阻击过SARS,有的去过非洲维和援医,他们“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生张旃写下现代版“与夫书”;逆行前往武汉的医护人员舍小家,保大家,全力捍卫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写下了一份份请战书:“我参加过非典防治,有经验,我志愿参加”,他们说“病人来了必须要上,只要自己没倒下,肯定要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千名医护人员请战抗击新冠肺炎,按下自己的红手印并发出“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誓言;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群体中,医生和护士成为了抗疫的主力军,他们几乎每天昼夜奋战在岗位,有的连续工作9天,每天工作13小时后病倒,有的为了方便穿防护服,毫不犹豫剃光了头发,在火神山医院工作的护士收到自己母亲去世的消息,只能默默流泪,向着家的方向鞠躬后,又返回工作岗位继续战斗,他们去一线之前,收拾行李带得最多的是一袋袋纸尿裤,他们上完班,取下口罩和护目镜全是勒痕;85岁的钟南山院士和73岁的李兰娟院士,耄耋高龄的专家义无反顾,坚守在抗疫前沿;有因感染新冠肺炎牺牲的刘智明院长,有身患绝症不下火线的张定宇院长,有告知全国人病毒来了已经牺牲在抗疫第一线的第一个吹哨人李文亮,他们以生命守护生命,身着白袍,即为战士。只因自己是医务工作者,坚守初心和使命。他们是新时代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忠实履行者,是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的楷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舍小我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一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就是这种精神的展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以牺牲自己保卫国家捍卫国家的尊严。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也体现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中。面对疫情,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召开会议听取疫情报告,亲自决策部署、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恪尽职守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他们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有技术精湛的中年人,还有刚刚离开校园的“90”后、“00”后。我们看到了每一位疑似新冠病毒感染人员的发现与隔离,每一个确诊病例的医治抢救,每一个地方防控工作的开展,都有着一股浩然之气和视死如归的坚强意志。中国科学院院士钟南山在17年前抗击“非典”时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当时已经67岁,一直奋战在第一线。2020年,当新冠肺炎疫情出现时,他第一个告诉我们:“新冠病毒有人传人的危险,请大家没有特殊情况千万别去武汉”,但他以84岁高龄,依然赶赴疫情最严重也最危险的武汉,带领广大医务工作者与新冠病毒抢夺生命。白衣战士把医院当战场,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咬定青山不放松,苦战攻关拯救生命和探索科学。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是一个没有枪林弹雨的战场,虽然没有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但同样有生命危险。新冠肺炎的肆虐,每个人都成为防控新冠病毒的一员,各个地区、各个部门都成为抗击新冠肺炎斗争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部分,经过这个战场的考验,伟大民族精神将会锤炼得更加坚韧。
探索科学靠的是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它要求人们必须脚踏实地,勇于实践,开拓创新。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探索分析,坚定信念,沉着冷静地面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恐慌、不畏怯、不灰心,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坚决同新冠肺炎斗争到底。疫情爆发后,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前往武汉,带领其科研团队对武汉疫区调研并研判疫情,提出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提出“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提出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基本为10天最长为14天内,并研究出检测试剂,用以检查是否感染病毒,通过不懈努力,将阿比多尔和达芦那韦两种药物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目前正在对分离出的病毒进行进一步传染病学研究和科研,加快疫苗的研制;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防治策略,多次接受媒体采访,提醒广大人民群众采用科学方法,依靠科学手段,切实做好治疗和早期预防、控制工作,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如何科学防控病毒:戴口罩,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75%酒精可以杀灭病毒,同时通过广播、网络等多种手段在广大群众中进行防控新冠肺炎知识的宣传。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疫情,随着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工作的有效推进,科学战胜了愚昧,战胜了恐惧,大家不再惊慌失措,待在家里正常生活。中华民族正在经受一次科学精神的洗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
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强大力量和精神支撑总是和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共同认可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战胜艰难险阻,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才能推动中国的永续发展。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有了理想信念的支撑,国民才会自觉形成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实践、敢于担当。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全国各族群众最伟大的梦想,必须要以伟大的民族精神作为支撑。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它已经直接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影响到国家和民族利益,战胜新冠肺炎是摆在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对中华民族的一次严峻考验,正是因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凝聚人心,勇战病魔,再次激起中华民族的热血沸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4],同时也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5]。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走的每一步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更加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进入新时代,随着发展的深入,国内外一些不利因素不断增加。从国内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生态环境保护仍需加强;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还需做更大的努力;国家治理能力、党的建设等方面还仍待完善,等等;从国际看,中国的迅速崛起,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也甚嚣尘上,等等。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发扬勇往直前、敢于拼搏、无私奉献精神,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群众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精髓,要走兴国路,实现中国梦,首要的任务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梦的道路上的价值和意义尤为凸显,是我们的精神引领。它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它鼓励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它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思想保证。只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够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我们在实现伟大复兴道路上面临困境时不畏、不惧,勇往直前。
上下同欲者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指出:“今天,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6]相信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战胜病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