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20-01-19 04:34侯倩倩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自然界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侯倩倩 朱 瑛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现实意义

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以往很多国家追求经济发展时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忽视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了现如今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资源短缺、全球变暖、大气污染、灾害频发、环境恶化等等。过去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类一味地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如今只能自食其果成为自身的“掘墓人”,现实的生态问题迫使人们寻求摆脱当前困境的路径,人类开始从思想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哲学的角度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虽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生态观概念,但在马克思、恩格斯系列重要著作中,有很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及自然发展规律的论述,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生态问题,投入力度有增无减。随着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无论在理论创新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理念指引着行动,没有理论的指引,行动就会偏离方向。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在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高度,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新的科学论述,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充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容

建设生态系统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项艰巨而又持久的任务,在进行建设时需要用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还没有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没有系统地、完整地提出生态观这个理论,因而生态问题在当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马克思和恩格斯将毕生的精力用在揭示资本主义对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剥削问题上。虽然没有形成像辩证法这样系统完备的理论结构,但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众多文章中已经涉及了很多关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的论点,他们从哲学角度出发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实情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全面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是在自然的基础上生存和发展起来的,这里说明了这二者之间具有同一性,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此时二者之间又是对立关系。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自然界也一样,人类要想长久的生产发展下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爱护自然。

(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与其他的一切社会生灵一样依附于大自然而存在,人类是在自然界长期演变发展过程中诞生的社会产物,在进行社会生产、社会劳动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自然界。人类在演变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社会劳动,只有劳动才能维持人的生存,人类也正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断进化,逐步在自然界中确立了地位,马克思在他多篇著作中深刻的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从哲学的角度阐述生态方面的问题,对于今天人类解决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所阐述的是自然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它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1]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身体。人类通过获取自然界中的生存资料而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自然产品能够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人类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首先把自然界当做最直接的物质资料获取地,是为了维系社会生存发展需要与自然界进行交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人自然界是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

(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无论是在当代社会还是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复杂而又紧密的。它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马克思认为建立和谐统一的社会是其基本的价值追求。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看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之举,在未来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具体措施上要求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人的专业技能,在那时,人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出门工作,人可以进行自由的选择。如同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描述,早上可以进行狩猎,下午可以捕鱼,傍晚时分可以从事畜牧活动,晚饭后进行批判,这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生活情景的描述,人类的作用在那个时期可以得到完全充分的发挥。我们知道,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真正获得自由和解放是在充分认识和掌握规律之后,真正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们能在社会中各尽其能,各尽其职,各尽其责,才能够实现“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2]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使用了大量的文字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带来的“工人异化劳动”的现象,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索取高额的利润,使用野蛮的手段进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顾环境的承载力与负荷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生态化的实现,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改变社会制度,建立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制度,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体现在它的根本是为广大无产阶级群体谋利益,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奋斗,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目标。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坚持和发展了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充分阐释了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始终是坚持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坚持从客观实践出发,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最高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变社会分配制度,促进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和谐发展。

三、习近平生态观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在的联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几十次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及“美丽中国建设”概念。“美丽”一词在十九大报告中被正式列为现代化强国的关键词,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又重新解读了马克主义基本理论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所取得的历史经验,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精髓有精准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巩固和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确立了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内涵

美丽中国建设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产物,是马克思的生态观创新性的发展,马克思生态观在理论上指导着中国的生态建设。人、自然、社会三个要素是马克思探讨生态问题的核心要素,建设美丽中国必然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就是自然美、社会美、人美的综合体现。

自然美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首要内容。马克思的生态观高度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发展经济时保持生态平衡。在当代社会,随着种种自然灾害的出现,人类越发认识到自然界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实的惨痛教训启示着我们要爱护自然、尊重自然,共同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刻不容缓,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样善待大自然。自然界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人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但当人类过度开发自然时,人类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因而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地、科学地利用自然,这样才能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3]因此,在进行社会劳动时要认真对待前人给予的忠实忠告,为了人类的长久发展,避免生态危机的爆发,建设干净、清洁的自然环境,建立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第一要务。

社会美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要义。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联结点,任何一个社会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一员,“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社会是人类生活的组合体,因此社会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着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状况越稳定,社会就会朝着繁荣方向发展,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越紧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和谐;相反,社会状况越动荡,社会经济便无从发展,社会成员之间联系稀疏,人与自然之间就越紧张。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首先要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人美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最根本也是最高的价值追求。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曾多次提到人民这个词语,“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了中华儿女的生活持之以恒地奋斗着。”[4]建设好我们生存的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归根到底就是为了给人民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生活条件,让人民过得好些,生活得舒坦些,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拥有更良好的生活环境,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这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能够从人民的立场出发,为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人本立场。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美丽中国建设是习总书记以马克思的生态观为行动指南所提出的的建设目标,马克思以敏锐的前瞻性对生态问题进行了科学研究,在现代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仍然适用,对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首先要培养全民族的生态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开发利用自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向我们深刻的阐明了自然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自然界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人在自然界中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的生态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且这些规律可以被人所掌握。这一论述启示着我们,人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因为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反之,因而要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实践。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不仅要求我们要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而且要求我们充分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开发自然时不违背科学发展规律,做到合理利用,要时刻铭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在个人经济利益面前能以大局为重选择保护自然环境,这是指导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思想。

(三)习近平生态观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

追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深度思考人类社会发展意义,系统总结人类历史文明及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并结合中国具体发展现状所形成的生态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自然发展规律、社会运动规律及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最新补充,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一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的丰富及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当代价值,它是维系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重要基础,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在国家建设与人类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明确向人类提出要与自然建立和谐统一的关系,我们永远要对大自然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在进行经济建设时重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无论是个人、社会、国家都应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争做大自然的守护者与正义者,积极践行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道路自信。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现如今突出的社会生态问题,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建设,要真正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提出可行性的方案,真真切切的将各项举措贯彻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将现实因素与生态文明思想紧密结合,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总体上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各项制度,保障各项举措能够更好的贯彻执行;在经济发展方式上,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方式;在价值观的传播与构建方面,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宣传生态文明思想科学的内涵,增强对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这些具体明确的要求,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路径,推进我国美丽中国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完善环境监管体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四)习近平生态观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全球化理念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积极地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推向全球,推动世界携起手来改善生态环境。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重要思想,深刻阐释了生态问题逐渐影响全球的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共赢的生态之路,中国将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体系上升为全面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建设美丽绿色和谐家园是人类共同的愿景,要建设好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需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解决当前由于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危机,共同铺设属于全人类的生态文明之路,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生态文明思想史上的又一创新性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又一创举。新时代下,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与世界的有机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做大自然的守护者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向我们深刻的阐述了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是在自然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产生,依附于自然物质基础而生存,从自然中获取资源维持社会发展,因而人类要与自然建立协调统一的发展关系,必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爱护和保护自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们也曾经出现过不重视生态保护的问题。当我们重新研读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更加认识到自然对于人类的价值,我们应该以一颗敬畏之心和尊重之情善待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5]只有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全球生态安全建设,必须与自然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自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遵循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现实世界的自然环境也亦如此,存在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不能为所欲为,违背规律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对森林的过度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沙漠化;对动物的滥杀滥捕,导致动物灭绝;污水、废气无序排放,导致水土污染和空气污染等,因没有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人类品尝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不是自然界的统治者,很多事情也不是人为所能控制和影响的,在自然的面前要多一份敬畏之心。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要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认识,从中汲取丰富科学内涵,另一方面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新的历史成就。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当下全球发展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霸权主义和生态殖民主义,将危害本国生态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将本国的“洋垃圾”输出到发展中国家去,逃避本应该履行的国际生态责任,这是典型的损害全球生态环境的行为。当代中国,要继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教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生态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我们更加明确了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使全体成员利益获得更长远持久的发展。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一方面在处理好本国生态问题的基础上不断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建立使本国持久发展的生态格局,另一方面,中国也在不断努力打破世界经济政治旧秩序,同各国人民相联系,有理有据的同推行霸权主义国家作斗争。

总之,马克思以前瞻性的视野向我们阐述其生态观思想,这个观点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是建设全人类生态文明社会。但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目标,需要各国长期坚持共同完成;这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个国家的责任,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各尽其职,各尽其责。

猜你喜欢
自然界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自然界的一秒钟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