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期间筑牢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防线的重要性与路径

2020-01-19 04:34白雪敏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防线少数民族民族

白雪敏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新冠状肺炎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电视等新闻媒体每天不停循环播放此次疫情,疫区也从南方发达省份不断蔓延至全国乃至少数民族地区。病毒不仅戕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也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防线。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时指出,要加强心理干预和指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1]。2月10日,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再次强调,要全面加强社会面管控,把生活保障、医疗救治、心理干预等工作做到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2]。大学生群体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从未见过这类疫情,容易出现一些不利于疫情防控的消极心态,不重视或者过分焦虑现象频出。适度的担心和焦虑是人们面对闻所未闻的疾病时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过度的、不理性的忧虑会带来没必要的心理疾病。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家族中面对疫情重要的“心理维稳器”,更需要舆论引导与心理干预,有效防范引发民族地区大范围的人群恐慌。

一、战“疫”期间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防线的薄弱点

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过去生活环境比较纯粹单一,且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信仰和生活习性等都有着较大差异。在遭遇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环境的偏僻、信息的不畅通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慌乱心理[3]。所以,筑牢战“疫”期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防线,对于更好更快向少数民族群众普及防疫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冲击

过去,一份西藏林芝的SARS疫情心理状况调研报告指出,即使是小道消息,该地区群众也趋向于关注,相比较疫情发展情况以及防治措施,更关注自身所处环境的安全[4]。进入网络化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冲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很可能会迷失在所谓的“标题党”等博眼球的新闻报道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虽然党和国家营造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舆论氛围,但未做调查采访、偏听偏信写出来的报道仍不在少数。少数民族地区信息相对闭塞,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少数民族大学生看到了此类信息也无法及时求证,容易造成内心的惶恐不安。更有甚者,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境外某些媒体对我国的攻击一直从未中断,并总有一些反华势力一直试图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当做争取的对象,企图达到自己挑拨民族关系、弱化年轻一代国家认同的目的。访谈中,一位来自西藏那曲的藏族男生表示,从网络上看到自称为“武汉病毒所研究员实名举报”发出的武汉病毒研究所“泄漏病毒”后非常震惊并不知所措,后来发现这个ID来自海外之后,非常愤怒,联想到去年就有许多境外媒体对我国的援疆政策提出非议。上述言论不难看出,这样的不良媒体带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较为严重,只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教育,才能在外界的海量信息中调节自己的状态,不受错误信息的引导。

目前尚在校园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尚有一批“独生子女”,大多数从小在父母不当的溺爱下长大,心理抗压能力更为脆弱。廖全明、罗瑞丽在《渝东南民族地区独生子女心理与行为问题研究》一文中,通过“心理健康量表”的方式,得出了“相比较汉族少数民族子女,少数民族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更不乐观”的结论[5]。究其原因,与人际关系、家庭条件、自身地位、所处地域等因素都有关联。筑牢战“疫”期间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防线,使其在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时,能够更理智、更清醒的去判断,对于避免出现盲目恐慌等心理问题有重要的作用。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家庭中重要的“信息源”

民族地区虽然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但是仍具有卫生条件较差、生活习惯不良、医疗水平较低等不利于疫情防控的因素。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抵触心理。比如访谈中,一位来自河北邯郸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示,在疫情期间家乡部分村民开始囤积食品,引发了少数民族群众跟风大量囤积牛羊肉,后来在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电话等现代化手段做工作,才逐渐平息风波。过去一份SARS流行期间广西贵港少数民族地区不同人群的心理调查报告指出,非典流行期间,即使在同一地区,少数民族对疫情的认知率依然低于汉族[6]。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成员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多地的疫情防护手册都用汉语写成,民族语言编纂而成的在时效性上略弱一些,这都是不利于疫情防控。此次疫情正逢春节期间,由于民族地区大都不过新年,以及外出务工人数较少等因素,人口流动量较小,疫情状况不像中东部地区那么严重,产生侥幸、松懈心理。种种不利于防控的因素面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又是家庭中重要“信息源”,在子女与小道消息意见相悖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家长倾向于相信子女。积极筑牢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防线,保持其良好健康的精神风貌,才有利于构筑好民族地区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病毒之战。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庞大

根据《中国教育年鉴》显示的统计数据:1950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人数仅为1285人,占全国大学生在校人数的1.4%,2014年底的最新数据,全国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达到了2501.17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9.88%[7]。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少数民族教育普及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健康与否,与学业能否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联系。唯有健康的心态,才能正视困难与挫折,进行自我调节,这与记忆力的增强、潜能的开发都是正相关的。

抗击疫情,全国一盘棋。大学生是社会组成的重要一部分,在此次新冠肺炎的重大疫情面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此次疫情的认知对于民族地区格外重要。疫情期间,筑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防线,及时疏导不良情绪,承担起大学生应尽的责任,不仅有利于抗击疫情,对于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未来生活的信心,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二、筑牢战“疫”期间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防线的路径

(一)筑牢心理防线,需要建立正确认知

筑牢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防线,需要引导学生对此次疫情建立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认知。既不能无知的轻视,也不可过度恐慌。有的人测出体温略高,便寝食难安,以为自己已被感染;有的人却心存侥幸,认为较小概率不会出现在自己身上,便盲目大意。不管什么心态,都是特定刺激事件发生时人体正常的自御反应。疫情面前应主动遵循专家意见,积极配合政府号召,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尽量少聚集、多通风。做好这些,便可大大降低病毒传播的机会。同时注意良好的心态才是维护人的生理机能得以正常工作的前提,积极向上的情绪才有助于身体健康。

2月29日,国家民委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两部法律七种少数民族文字版本已由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翻译,并通过人民网少数民族文网站向全网发布,使各少数民族群众及时查阅相关资料。面对五花八门的信息,具有一双“慧眼”,树立“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理念的来看待问题。多关注官方权威媒体,切莫因为夸张失真的信息而感到焦虑,也不能因为麻痹大意的言论而放松警惕。

(二)筑牢心理防线,发挥社会支持的独特作用

筑牢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防线,应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独特作用来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和家庭氛围。“社会支持”即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中,运用物质或者精神方面进行帮助行为的总和,包括行为、认知、情感等一系列心理活动[8]。物质支持诸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情绪性支持诸如共情、安慰等。社会支持的主客体可以为家庭成员、学校同学、社会组织等。近期访谈新疆哈萨克族女大学生,她表示即使不能出门,社区中也有志愿者上门给社区中每个成员量体温,并由社区工作人员给居民统一购买食物等生活必需品。河北邯郸的回族男生则表示,在募捐活动中感受到了社会支持的作用,让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亲和力,这就是社会组织在社会支持中发挥的物质支持的典型案例。

对于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其民族习性,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人在沟通中成长,由于文化差异,一些民族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导致的自卑心理。这种情况下,高校可以组织疫情时期特殊的“心理咨询中心”,采取多样化的心理辅导,比如少数民族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可以是来自同民族的高年级同学、或者同民族的老师。一般同龄人或者同民族的人之间思考问题的模式比较接近,彼此更愿意敞开心扉,也更倾向于接受对方的意见。

高校可以搭建少数民族学生相互沟通的平台,增强大家互动,拉近各民族之间的亲近感。校园媒体应当始终坚持让党的声音占领新媒体舆论场,多采用身处一线的医护人员、科研人员等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这样的正面案例,进行积极正向的舆论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面对负面信息时,同龄人一起消化、相互鼓励,将筑牢心理防线工作渗透到各方面。

(三)筑牢心理防线,培养良好社会心态

在疫情面前,大学生比过去更关注国家的局势,对祖国和人民也有了更深的感情,这是危机来临时青年一代责任感的表现。2003年的SARS疫情就是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次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立即作出了相应决策,采取了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并最终在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努力下,有效控制住了中国SARS疫情的蔓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个自信”是我们的底气所在。如中国为抗击新冠病毒疫情能在两周内建成两所医院,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做到的。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这样说到,“中国政府正在采取严格而坚决措施,全国上下一心、闻令而动。如此规模的社会动员在全球公共卫生史上前所未有。它能奏效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制度优势。”“火神山”和“雷神山”两所医院快速建成,不仅是“中国速度”,更彰显了“中国力量”。这股“中国力量”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凝聚成的磅礴力量。

作为人口大国,在这次突发事件的应对中,从一线到后方,从城市到乡村,从社区到街道,医务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志愿者临危受命,毫不退缩,政府能够做到信息足够公开透明,十四亿中国人听从指挥,同心戮力。世界对中国抗疫有信心,作为中国的年轻一代,作为本民族中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更应该对祖国充满信心,把更多的正能量传递给自己民族的群众。

三、结语与展望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的民族,面对艰难困苦时,中华民族是具有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缘由。共克时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眼前的艰难险阻会大幅度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次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而迸发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靠中国人民的万众一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强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国家安危与每个人休戚与共,疫情面前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防线工作,培养其责任意识、家国情怀,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防线少数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做好三道防线,孕育完美“天使”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哼,我比你想象的还要重要!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