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海连
摘 要:“积极心理场”的构建可以通过创设有利于人的发展潜能、求知欲、表现欲、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外部心理环境来实现。文章结合实例阐述了如何进行数学学习积极心理场的构建。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营造“悬念场”、制造“思辨场”、搭建“展示场”、开辟“实践场”等几个方面,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乐于开启思维之旅,自主拨正数学思维之航向,享受创新思维带来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持久热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心理场;积极构建
“心理场”的概念来源于德国心理学家勒温,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中发生的,即人的行为是由“场”决定的。张奠宙教授提出:“积极心理场”的构建可以通过创设有利于人的发展潜能、求知欲、表现欲、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外部心理环境来实现。
笔者以为,“积极心理场”能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激发学生的原动力。让数学课变得“有意思”“有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积极的数学学习心理场呢?下面笔者结合实例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营造“悬念场”,让学生乐于开启思维之旅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学”和“乐”是分不开的。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悬念场”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思考。
案例1:在教学“和与积的奇偶性”(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时,课始,笔者设计了一个转盘抽奖的情境。
“不久前,老师在街上看到了一个转盘抽奖游戏。老板说,旋转一次仅需3元钱,如果指针指着的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得到一份奖品。当时围观的人个个都跃跃欲试,可抽奖过的人中,眉开眼笑的实在是少得可怜,大部分人都在埋怨自己的運气不好。今天这节课老师把那个转盘带来了,想试试你的运气吗?” “想!”学生齐答,声音可谓震耳欲聋。接着笔者指名3位学生到前面点击鼠标转动转盘。依次转到的算式是:3+5,15+11,126+132。三位学生略显失落。笔者故作惋惜:“真可惜,刚才三位同学都没有机会拿到奖品。这运气怎么这么差啊?”有人不假思索地点头。笔者默默地用询问的眼神扫向全班。“好像设计的这些加数有猫腻。”已经有学生开始思考。“一定是!”附和声响起。“是吗?大家仔细地观察一下我们刚才转到的这些算式,它们有没有共同点?”所有学生开始思考。“我发现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而转盘中的两个加数中大部分情况是两个偶数或两个奇数,所以获奖的概率就非常低了。”“对,对,对!”全班学生表示同意。“这只是我们的初步发现。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如何来验证?”笔者继续追问。问题一出,所有学生立即动手开始了验证之旅:有列举的,有画图的,有摆学具的……
学生的心智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依据学习的内容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创设悬念性的问题情境,构成悬念“场”。在悬念“场”的作用下,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心理场自然构建成功。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启积极的数学思维,对结论进行大胆猜测,并主动探索求证,从而获得新知,发展能力。
■二、制造“思辨场”,拨正学生数学思维之航向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部分学生有时会因为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造成思维定式。教师此时理应抓住此契机,适时营造“思辨场”,引发生生之间激烈思辨,拨正学生数学思维之航向。
案例2: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时,巩固练习时出示了一道题: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问题刚刚出示,1号种子选手陈同学立即大声抢答:“成反比例!”部分学生:“怎么可能?”“肯定成反比例。”另一部分学生说道。学生的眼神齐刷刷地看向了笔者,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老师,一锤定音啊。”笔者摇摇头,做出了迷茫的状态,眼神扫向全体学生。全班沉默了5秒钟,急性子冒同学站起了身:“周长一定就是长加宽的和乘2。”“长加宽的和乘2是积呀,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它们成反比例啊。”陈同学气定神闲。争辩仿佛进入了死胡同,学生再次把求救的目光投向了笔者。笔者依旧是迷茫的眼神以报之。全班再一次进入了沉默。薛同学倏地起身:“你把长乘宽试试。”陈同学依旧满脸不屑:“和乘了2呀,积一定啊!”薛同学不服气,但又不知如何反驳,尴尬地坐下了。沈同学:“要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才成反比例。”陈同学:“但是积一定啊。”声音分贝明显降低。李同学:“这里的积一定,是指两个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陈同学:“哦,明白了。这里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指长和宽,所以应该是长乘宽的积一定才行。”问题似乎圆满地解决了,然而依旧有少部分学生是将信将疑的眼神。笔者当即追问:“这里两个对应量的什么是一定的?请用事实说话。”经过一番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后,学生一致认为: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是长与宽的和一定,而不是积一定。它们不成比例。
教师的“迷茫”放手,帮学生构建了“思辨场”。显而易见,此时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心理场已成功构建。教师的暂时“退场”,让学生的思维在“场”中自由驰骋,逐渐深入;教师适时“进场”追问,拨正了学生数学思维之航向,让学生加深了概念的印象,获得了对概念意义的本质理解。
■三、搭建“展示”场,让学生享受创新思维的自豪感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精神上的满足。”而搭建“展示”场,能让学生的这种满足感转化为成就感、自豪感,更激发了儿童在心灵深处要树立一种成为思考者的愿望。
案例3:教学“圆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结束时,笔者没有急着进行巩固练习,而是抛出了一个问题:“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后,还能不能拼成其他的图形?面积会不会发生变化?”
生1:“肯定能的。”生2:“当然不会变化。因为新的图形依然是原来圆的每一部分的小面积组成的。” “那拼成新的几何图形还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生3:“试一试不就知道啦!”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孩子们一个个沉浸在各自创造性的思维中。一番寂静过后,角落里陆续传来了窃窃私语,四种拼法新鲜出炉: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六边形。每一个学生的展示都赢得了全班自发的掌声,如此热烈的掌声有对展示者的赞美,更多流露的是对自己成功后的满足、自豪。课后小吴同学略带害羞地问:“老师,明天的课堂还可以展示吗?”笔者略震惊地看着这个平时上课不太爱发言的孩子:“怎么?你还有好的方法?”他的脸涨得通红:“我刚刚想到了一个新的拼法。可以拼成一棵树的形状,可是我还没有想到可以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我想今天晚上回家研究。”在得到笔者肯定回答后,他飞一般地奔向了教室。
第二天的展示可想而知,他得到了持久而热烈的掌声,且获得了“思想者”的雅号。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搭建“展示场”,让学生充分享受创新思维所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持久热情。
■四、开辟“实践场”,让数学思维向未来漫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適时开辟恰当的“实践场”,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巨大的探索热情,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4:笔者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课前,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在回忆了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通过转化的思想后,笔者带领学生观察:“你手上的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一致认为:它们等底等高。笔者继续提问:“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联系吗?”学生开始猜测:差不多是2倍关系;可能是3倍关系;不可能吧……此时有人提出:“要想一个办法试试才能知道。”此时,笔者宣布:“今天的数学课在操场上的沙坑里进行。”并提出要求:“动手实践并思考圆锥的体积到底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求。”
实践活动开始了,学生并没有笔者想象中的喧闹,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专注:仔细装沙、倒沙,将直尺刮掉顶端多余的沙(笔者事前并没有要求带直尺)进行测量……汇报过程惊喜不断:全部小组都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有的小组不仅知道了圆锥的体积公式,还推出了如果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和底相等或体积和高相等时,它们之间的高或底存在着3倍关系。“在学校里不能共同做事,一到社会也是不能的。”(陶行知语)
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抓住契机,适当引领,适时进退“场”,以期达到数学学习的最积极的心理构建,从而让每个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场”中自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