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起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 201620)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1]。面对“最难就业”、“用工荒”等问题,国家把稳定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并着力解决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群体性就业。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社会处于改革转型中,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变,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大学生逐渐出现了“慢就业”现象,并成为了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社会关系和劳动实践为基础,认为人是社会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所以,人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劳动实践来实现自我价值。
作为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要求人全面发展自己,克服发展的片面性,在能力、社会关系和自由个性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3]。作为社会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意识到并有意识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一定的劳动实践来满足自己的这种需要。
大学生可通过就业积极参加社会劳动,拓展社会关系和资源,在劳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大学生通过就业劳动能获得收入,以满足个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满足自我需要。就业是大学生完成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也是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所以,大学生要先认识到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要对自己有清晰地认知。为满足最高需要,大学生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劳动,并在劳动中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为满足自我实现,大学生要做好个人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
“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会暂时选择海外游历、支教、备考、陪父母或进行创业考察等来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一种现象[4]。“慢就业”是近几年在新时代大学生中兴起的一种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就业的迷茫以及对自我的认知和职业规划不明确。
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为孩子付出和承担的过多,对孩子的人生规划给与指令性安排,导致大学生对毕业以后的人生道路、职业发展没有清晰、正确的认知。另一方面,原生家庭中父母的观念、职业、学历、文化、阅历等都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部分90后大学生生活条件更为优越,从小没有经历过吃苦教育和历练,很容易产生一种虚假的认知,认为不需要付出或劳动也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但却没有意识到这一切是父母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没有意识到人的自我实现是需要靠自己努力的,从而使部分学生对自我实现出现了认知偏差。
高校是大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场域,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自我实现具有价值引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但当前的高校教育重视专业素养的培养,轻视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重视就业形式和流程操作,轻视职业规划体系的内涵建设;重视理论课程的指导,轻视就业、职业心理课程的指导。高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专业课程的安排,但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就业实习、假期实习等并没有作出相应的安排和规划。
我国经济在整体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也发生了优化调整,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在面临诸多选择时,大学生容易出现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我选企业”等情况。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择业时更倾向于高薪、低压、轻负荷的工作,但从实际招聘需求来看,学生又不符合。另外,随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学历需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很多学生盲目加入升学大军,将择业、就业暂放一边。
良好的自我认知对自我调节、自我提高、自我实现具有推动作用。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家长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安排让学生学会思考、规划,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规划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家长要具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规划思维。家长既要关爱学生也要锻炼学生,不能一味地溺爱,要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锻炼学生的受挫能力,增强学生在劳动中的获得感。
首先,强化价值引领的作用。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要强化价值观教育,整合学校资源,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要通过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在求职时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素养、能力、兴趣、职业规划等作出选择,而不单单是以高薪、舒适为标准。其次,高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全面了解自己、认知自己,对自己作出合理、正确的人生规划。同时,要让大学生做好求职准备,应掌握一些面试技巧和基本礼仪。最后,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实习,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并利用假期等业余时间参加实习,亲身到职场进行体验,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和业务能力,为毕业后走向社会、走进职场做准备。
政府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同时,做好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引导,在岗位需求上要以实际能力、专业素质等方面为主,以学历为辅,改变当前唯学历论的现象。用人单位的个别岗位可以改变原有的用工方式,不必所有岗位员工都在职在编,部分不涉及核心业务的岗位可以采取外包或灵活用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