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部编教材课后练习设计探究
——以《苏州园林》为例

2020-01-18 21:56丰建霞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部编苏州园林人教版

丰建霞

(黄冈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部编语文教材是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依据,力求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中心,创新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建设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有特色、让广大师生满意的新的教材体系[1]。如何有效利用好部编教材,使核心素养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需要我们充分研究好教材,尤其是经典传统篇目教材的比较研究,能使我们更清醒的认识到部编教材的匠心之处。

练习系统是体现编者主要意图之一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训练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教材练习系统进行研究有利于师生更好地把握课文教材,提高学习效果。本文以传统经典篇目《苏州园林》为例,比较人教版与部编版教材在课后习题编写设计上的异同,以求探讨部编教材在习题编写设计上如何凸显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编写理念,从而指导一线师生用好教材。

比较两版教材课后习题,笔者认为,部编教材在训练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较之人教版,更趋优化。

一、练习设计视阈,从“课内”走向“课内外”整合

人教版练习就设计视阈看,只有一个层面——研讨与练习。人教版练习注重课文本身的知识能力、思想内容、人文情感等,围绕课文设计题目,体现三维目标的理念。《苏州园林》课后练习共四道大题,第一题关于苏州园林的特点,第二题关于苏州园林语言的用词造句的准确性,第三题关于苏州园林的说明方法。这三道题直接关乎文章的理解即文章的章法知识。第四题两题选做一题,一是“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一是“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 字左右”。这道题貌似拓展,本质上仍然是考察文章的理解运用(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及知识能力(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 字左右)。

部编教材的练习编写视阈则有两个层次——“思考探究”与“积累拓展”,“思考探究”部分也是聚焦课内,“积累拓展”重在由课内指向课外。《苏州园林》一文的“积累拓展”题:

四 借鉴本文先总说再分别说明的写法,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座公园或建筑。注意抓住其主要特点,有条理地进行说明。不少于300字。

五 从下面两项活动中任选其一,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

1.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被认为“是一个南北名园的综合” (陈从周语)。读一读《红楼梦》的第十七回,注意其中描写楼台轩榭、假山池沼和花草树木的内容,看看大观园有哪些特点,与课文所写的苏州园林有什么异同?

2.园林在人类历史中出现得很早,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园林体系。他们风格各异,“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宗白华语)。查找资料,了解并比较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你的认识。

同是写作题,部编教材重在由知识能力转化为素养,指向明确:“借鉴本文先总说再分别说明的写法”“注意抓住其主要特点,有条理地进行说明”,这正是苏州园林写法构思最值得初中生借鉴之处。练习第一个层面有两道题直接与此题相关:“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课文多数段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这样由浅入深,学生反复阅读体味理解这一写法及其写法的特点和好处,在此基础上借鉴学习其写法。由浅入深,由学习到探究进而练习写作,知识内化到表达运用,积累运用,重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第五题,直接将课内引向课外。语文学习需要积极建构语言,积极建构不仅是一个语言量的积累的问题,还在于有意义地阅读积累建构,有意义阅读直接指向阅读素养的提升,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已有的阅读知识建立联系,促使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转化为内在的素养。

部编教材在整体布局上是采用了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方式,在练习设计上细化这一理念,在题目设计上力争由课内转向课外,从单元整体到单篇都力求由课内学习指向课外学习,学习内容力求建立起与学生的生活及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的联系,这样的学习形成一种结构化的知识,内化为能力,形成素养。

《苏州园林》一文是叶圣陶为画集写的一篇序文,这本画集是对苏州园林的总体面貌的总展现,学完此文,同学们只是对江南园林文化有所感悟。在此基础上,第五题设置两个园林方面的课外读物,一个是文学名著《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介绍;一个是自己查找资料,了解并比较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两个当中自选一个,显然,此题将课内学生获得的园林的认知引向更高更理性的层面,通过阅读讨论比较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探究的习惯。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能力恰恰是核心素养的共同要求。

部编教材课后练习的“思考探究”与“积累拓展”两个层次,体现思维的渐进性以及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从理解把握文本到积累语言素材再进一步拓展研读语言材料从而内化为素养。

二、练习内容设计聚焦核心价值,立足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初中说明文的学习,不仅需要学会阅读说明文,还需学会写作简单的说明文。《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学习的典范的传统篇目。苏州园林誉满世界,究竟有多少处园林尚无准确统计,现存园林近两百处,这些园林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要介绍众多的风格各异的名园,绝非易事。《苏州园林》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观赏者感受着手,概括出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再从各方面分别加以说明,条分缕析地作了全面而又深刻地介绍。历来教材的编写都把这一要点作为此篇文章的重点教学内容。人教版与部编教材同样将这一内容作为重点 ,两版教材的第一题均是这一内容,即关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及总分的说明顺序。不同的是,人教版明确与此相关的仅此一题,而部编教材有三题,这三道题层层深入,形成结构性认知,利于素养的养成。

这三道题分别是:

一 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

二 课文多数段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四 借鉴本文先总说再分别说明的写法,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座公园或建筑。注意抓住其主要特点,有条理地进行说明。不少于 300 字。

第一题明确课文的内容及总分的写作结构特点说明顺序,提炼文本的信息内容;第二题探究中心句的高度概括及准确提炼,总分结构条分缕析地层次分明的特点,探究文本表达的妙处,梳理整合分辨所提取的语言信息,第四题是建立在前两题的基础上的学以致用,吸收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外化表达,形成素养。

部编版三道题层层递进,由语言的理解到文本整体语言鉴赏上升到创新运用;聚焦于文本的核心价值,即事物说明文怎样抓住特征条缕分明地表达。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所言:“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自己的言语体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2]4

三、练习解题方式更加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课后练习直接涉及解题方式与解题思维。《苏州园林》,部编教材及人教版教材将其编在说明文单元,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典范的说明文来学习的。事物说明文重在清晰地阐释事物的特征,其主要思维方式应是实证与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运用。部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课后“练习一”都是关于说明文的顺序及说明的特征的提炼阐释,如总分的结构,中心句的提炼及对中心句的诠释。显然这里解题的方式及思维都是通过实证与推理等逻辑思维而完成。与人教版有别的是,部编版更突出的是如何强化这一思维的训练,课后练习设计加了一道题——课文多数段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这样处理,力图将对这种思维的初步感知,上升到一种理性的思考,力求让学生自觉地学习这样的一种演绎的逻辑思维。

两版教材都有一道语言辨析题:“标本”“图案画”与“美术画”“艺术”和“技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这几处语言的辨析显然是对本文涉及的关键性概念的辨析,直接关系到对文本的理解,对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的把握。部编教材相对于人教版更注重这一特点。

部编教材增加了一小题——“图案画”与“美术画”的辨析。图案画更类似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看上去工工整整,大部分是对称的,比较刻板。而美术画是艺术创造,更注重个性,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和艺术之美。这两个概念的辨析,恰恰是准确地理解苏州园林特征的关键,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苏州园林的特点,它体现了“美术画”的特点,创造出“无论游览者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审美效应。通过对比辨析,学生在全文的学习中能加深体悟苏州园林的特点,对文本的内容能从深层上思考,这样的深度学习,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使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部编教材第五题相对于人教版是增加的一道题。这道题有两个小题,第一小题将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进行比较。第二小题“了解并比较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你的认识。”此题的设计注重思维的训练,“比较”“表格”“思维导图”等就是以特定思维方法训练思维品质。“比较”能清晰地分辨事物的优劣,看到事物的本质。“表格”“思维导图”能将复杂的事物清晰明瞭化。此题作为积累拓展题,是阅读的延伸。无论是《红楼梦》的相关章节,还是“中国、西亚及欧洲古典园林”相关资料的阅读,相对于人教版的语文学习阅读量的增加,直接带来的是思考量的增加。而“比较”“表格”“思维导图”有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有效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形成判断。著名学者钟启泉曾指出:“21 世纪是‘知识社会’的时代,在知识社会里,知识的习得与再现,电子计算机也能做到,然而‘创造性’学力的育成却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与再现的‘记忆型’学力,而必须是能动的‘思考型’学力。”[3]

四、练习设计价值取向注重文化审美素养的养成

苏州园林是中华园林文化的杰出代表 ,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学习《苏州园林》一文,不仅仅要把它作为学习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的语言素材来学习,同时也应学习苏州园林的独特的审美及文化。审美及文化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语文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部编教材的第五题积累拓展相对于人教版教材是增设的一道题,从内容上看是一道关于文化与审美的题目——“苏州园林与大观园”“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2]5“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和革命文化。”“理解多样文化。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作品,懂得尊重和包容,出不动的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2]7

园林建造凝聚着建造者设计者的审美及文化,同时也体现着民族及地域文化及审美特点。此题的设计正是体现审美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问题。学生学习苏州园林对园林文化及审美有初步的感知,在阅读关于园林内容的读物时容易理解,既可以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同时又锻炼提高这类文本的阅读能力。在积极建构语言的同时,进一步研读探究园林文化及园林的审美。

“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4]园林艺术是一项综合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研读关于园林的作品,集搜阅读相关资料读物,能提高学生对此类文本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能了解认同中国园林文化的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文化的自信,又能了解世界著名的园林文化,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开阔眼界心胸。作为语文学科素养,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文化品位的提升有利于建构高品质的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部编教材的练习题编写正如编者所言,力求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核心,较之人教版的练习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匠心独运。但是,新时代的核心素养及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同时要有跨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上,正式发布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标准,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三大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中蕴含的终身学习、合作沟通、责任担当等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是各个学科必须承担的。语文学科也应有意识地在教材编写中积极贯彻这一思想,练习环节尤其应该重视这一理念的落实。如:我们可以通过练习的学习方式来落实,拓展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一篇课文的练习难以面面俱到,但是在总的编写意图上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猜你喜欢
部编苏州园林人教版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二课《不一样的你我他》第一课
例谈部编高中教材基于价值观立意的确定方法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部编教材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大还是小?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