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嵩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合肥 230051)
党的十八大历史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并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出了新的安排和部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不仅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更是一种面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代下人类社会如何向着最高社会形态发展演进而提出的一种世界发展范式革命的深层探索,充分彰显了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旨趣的新时代表征。
布局问题的实质,在实践上是一个战略部署问题,而在理论上就是一个社会结构问题。[1]而社会结构问题,是任何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通过对资本主义这一典型社会形态的剖析,从社会要素出发就社会结构问题作了经典式阐述,初步形成了以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为基本要素的社会结构理论。正是借助社会结构理论,马克思才能够科学揭示社会形态发展演进的一般进程和基本规律,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社会结构理论也由此成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乃至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为整个社会结构“发现最隐蔽的秘密,发现隐藏着的基础”[2],为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框架,是我们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社会结构及其发展演进的科学方法论,是总体布局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我们党对总体布局的把握与对中国特色社会结构的认识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自觉以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结构研究范式的不断创新和转移,总体布局也因此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结构研究范式创新和转移主要表现为由物质、精神两分模式转移到经济、政治、文化三分模式,再转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分模式,进而转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五分模式。与此相应,总体布局也经历了一个从“两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演进过程,其中的每一次发展演进都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认识的一次与时俱进。
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3]总体布局也并非一蹴而就,其发展历程也同样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发展演进阶段。
以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为视角探索总体布局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对于统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所展现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的魅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突飞猛进,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精神文明”一手软的状况。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会导致改革的方向出现偏差,他们根据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中经济结构与文化结构、物质生活关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物质与精神两分模式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敏锐而又及时地指出,如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坏,整个社会就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贪污腐化。这样,无论物质文明、经济建设形势多么喜人、成绩多么辉煌,都是毫无意义的。[4]154他们反复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如果仅仅依靠物质条件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那么物质文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弯路,甚至走上邪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4]144因此,必须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管齐下,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5]党的十二大报告根据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重大意义及其与物质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作出了经典阐述,明确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升至“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6],要求全党同志必须从总体布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这标志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在“两位一体”总体布局指引下,我们不断夯实经济基础,始终坚持正确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政治领域一些隐性的矛盾与问题日渐浮出水面,而依赖两分模式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很难解决政治领域的一些突出问题。两分模式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的局限性就逐渐突显出来,从而导致范式危机,而范式危机的出现也就意味着更换范式时机的到来。[7]。根据美国科学史及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的范式转移理论,一种范式如果不能解决新问题,它就会式微,继而出现范式转移,而范式转移首先要求创新。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创新看作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造性地对社会结构两分模式研究范式的这种危机及时作出回应。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的讲话中,较为完整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相互关系。他强调指出,经济、政治、文化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单兵突进,必须协调发展。[8]这就为两分模式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的转移做了重要的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系统、完整地提出并阐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9]基本纲领的制定,标志着我们党完成了社会结构研究范式由物质、精神两分模式向经济、政治、文化三分模式的转移。在新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指导下,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转换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视阈下,社会形态是由各种社会结构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体,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相互依存”的活的有机体。这个活的有机体“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0]随着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演进,社会建设日益起着保持社会有机体正常运转和有序发展的中枢作用。而在经济、政治、文化三分模式下,社会领域问题一部分归属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范畴,一部分就容易被忽略,导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建设的短板,不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而且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随着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党越来越关注社会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社会结构研究范式也逐步从经济、政治、文化三分模式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分模式转移。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社会更加和谐”同“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一道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应该说,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结构的理解已经突破了经济、政治、文化三分模式,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社会结构研究范式进一步实现向四分模式的转移作了理论的铺垫。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范畴,并且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提升到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由此可见我们党对社会建设的重视程度。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概念。他指出,我们党对总体布局的认识和把握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当前,总体布局已经明确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11]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我们党自执政以来第一个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12],明确强调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其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关键,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建设基本纲领,要坚持四大建设基本纲领就要适应国内外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党的十七大还专门阐述了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建设基本纲领。[13]至此,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分模式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成为全党普遍共识、具有指导性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我们党再次实现了社会结构研究范式的转移,总体布局也由此相应发展为“四位一体”。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恶化。应该说中国共产党社会结构研究范式无论是三分模式,还是四分模式都没有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是没有将其提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并列的高度。比如,早在1995年中共中央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其根本要求之一。随着大自然一次次无情的惩罚和报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党的十七大从文明的高度看待生态建设,并首次明确提出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2007年12月17日,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第一次公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相并列,赋予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地位。并强调,必须按照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五大建设。[14]此后,胡锦涛的多次讲话以及党的会议与文件都强调要推进五大建设。这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社会结构研究范式向五分模式转移奠定了基础。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并要求将其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至此,中国共产党社会结构研究范式正式从四分模式转换为五分模式,“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最终形成,我们党社会结构研究范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并在全面总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在新时代,只要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