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军
(合肥学院 艺术学院,合肥 230601)
工业化时代的客观社会背景,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增。同时,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也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精英教育,开始向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转变。近十几年间,我国的本科教育发展迅速,在新建的300多所本科院校中,都纷纷提出了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的口号,并做出了积极的研究与探索,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中的一种类型,要解决关键问题的是应用能力,所以,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笔者认为,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不失为一条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高校要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人才培养需要卓有成效的载体,这个载体即课程体系。广义来说,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1]模块是个外来词,上个世纪70年代,主要用来指家具、建筑、计算机程序等标准尺寸的模块被西方部分国家引入到教学中,由于其灵活性、针对性强的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打破原有理论体系课程的逻辑结构,围绕特定的主题或内容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构建出以能力为核心的独立的教学单元。[2]也就是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须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能力、达到的素质,按结构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有目标能力,通过学习逐个达到模块目标能力。
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使得每个模块致力于向学生传授相应的能力,有很强的灵活性,有特定的功能作用。这就好比服装的剪裁设计,设计师根据设计理念,把一块整体的布裁剪成前襟、后片、领子、袖子、口袋等,被裁剪的各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式样和功能,构成起来就是一件集实用功能与审美的服装。这种打散与重组的过程恰似课程模块的解构与重建,其内涵在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将以往课程设置过程中存在的各门学科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情况打散,对应能力的需要对课程体系再重新进行建构。这与“构成”的观念也有不谋而合之处,任何形态(形体)通过分析,分割还原到最基本的点、线、面、块,又可重新组合构成新的造型形态。
模块具有很强的灵活。一个模块化体系中的每一个模块,都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功能,在其组合过程中以及组合完成后,可以对其进行再改造或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模块,且各单个模块均可以被其他模块所替换,这样就使得模块整体组合的多样性成为可能。
自2000年以来,在社会的强烈需求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动画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培养动画专业人才的院校从无到有,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每年的培养人数都在不断攀升。尽管如此,不仅动画人才的缺口很大,而且在质量上与社会要求也存在一定差距。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文化准入”新形势,面对国外商业动画片大举进入,合格动画人才的匮乏,尤其是能够坚持原创性,兼通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动画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合肥学院动画专业创立于2010年,该专业紧紧围绕合肥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面向区域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安徽省动漫产业对特色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利用合肥学院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韩国韩巴大学等合作共建的有利条件以及长期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全面开始了模块化培养方案的构建工作。为了避免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符合企业的需要,学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能力分析。对于动画专业能力的分解、实现途径、实施方案进行了细致的规划,经过多年来不断的改进、探讨和研究,现已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以能力培养导向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对于能力的分解、实现途径、实施方案进行了细致的规划。
通过对企业调研,动画专业是培养掌握动画创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及理论,能在电影、电视、游戏、媒体等制作岗位上,从事动画、创意设计和编导及电脑动画创作理论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及面向建筑、室内外景观、城市规划、产品设计、游戏软件开发、教育等行业及有关单位从事虚拟现实动画创作、教育研究和其他美术工作的,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动画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能力及素养:
(1)动画作品创意与编剧能力:具备影视美学分析能力,能够完成动画作品的创意与构思设计,具备动画剧本的欣赏与解读能力,能够完成动画剧本的创作与改编,能够进行动画剧本的桥段编排,具备动画剧本与台本的转化能力。
(2)动画导演能力:具备影视美学鉴赏能力,能够把握动画作品整体质量,能够协调作品中各种元素,能够具有创新思维,能够完成构想到视觉的转换过程,具备一定的手绘表现能力,能够运用若干种视觉手法进行情节的合理叙述。并能灵活运用蒙太奇手段表达。
(3)动画原画与设定能力:能够完成动画作品的原画设定,熟悉中间画相关规律和要求,可自行绘制或指导他人绘制,具备完成动画作品中角色设定、场景设定、道具设定、其他设定的能力,能够将所有的设定综合应用,完成合理、清晰的故事版,熟悉动作运动规律及动画镜头规律,具备较好的手绘基础。
(4)动画制作能力:熟练掌握动画运动规律和镜头规律,具备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熟练掌握动画制作工具或软件,面向二维动画方向能够完成中间帧的制作、测试工作,面向三维动画方向能够完成建模、材质、灯光、渲染等工作,能够具有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5)动画合成与剪辑能力:具备影视美学鉴赏能力、分析能力,具备视频剪辑的基本素质,能够完成作品剪辑工作,能够完成视频特效的制作,能够完成音频合成特效的工作,具备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具有创新思维。
(6)其他职业素质和修养:掌握美学等其他和专业及职业相关的知识和素养。
(7)了解专业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触类旁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通过对动画专业人才能力发展要求进行分析,在对各教学环节整体优化与提高的基础上,按照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以动漫设计的实际流程为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确定动画专业具体所需能力目标和岗位分布。明确五大专业主要能力:动画作品创意与编剧能力、动画导演能力、动画原画与设定能力、动画制作能力、动画合成与剪辑能力,了解动画专业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掌握美学等其他和专业及职业相关的知识和素养,煅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动漫设计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触类旁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专业能力实现矩阵见表1。
表1 动画专业能力实现矩阵表
合肥学院动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教育目标上吸取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模式,为真正实现“培养心手合一、自主创新的艺术设计人才”为指导思想,构建以学生为主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独立操作能力;以训练动手能力、技艺熟练的综合性、创新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动画设计人才为核心,以拓宽基础、重在复合;培养能力、注重创新;强调素质、全面育人为特色。通过知识、能力、素质等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培养,强调知识教育是基础,创新能力是目的,高素质是保证,突出应用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变现有“知识导向”的课程体系为“能力导向”的“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
以国家、合肥学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为背景,树立“项目带动教学”“真题真做”的教学理念,进一步落实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利用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吸收模块化的教学理念并本土化,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坚持与企业互动共赢,与企业在人力资源支撑、产学研用结合等方面进行合作,建立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通过实践基地学生现场的实习与实训,结合动漫设计项目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获得动漫设计的基本训练,使学生达到见习动漫设计师技术能力要求,培养能够灵活运用动画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解决动画项目设计的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动画人才。
前四学期为“重基础”学习阶段,重点完成对学生动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绘图技能的培养。通过动画专业理论和方法基础训练和围绕各类能力要求开展的设计实战演练,让学生建立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的形成,为专业后续模块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打好基础。
通过前两年打下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对本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加强感性认识以及为了有利于后续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经验,增加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即利用暑假形成12周的第五学期,安排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实习,“面向专业、基于问题”地开展实践活动。认知实习是校企联合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企业安排资深工程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负责在企业现场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进行指导。[3]虽然学生由于专业知识与技能尚不完备,但通过认知实习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职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而实习期间的企业导师可以根据学生专业技能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专业教师也通过这个过程对学生加强理论指导,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学生也通过这个过程对后续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做出有针对性的规划。
第六、七学期开始进行,在进行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开展专业见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化“专业能力”的培养,探索各种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动漫项目全局理解观念和专业把握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和多种媒体手段解决动漫类相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强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八、九学期采用基于“真题真做”“项目带动教学”等形式,通过“项目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训练,进一步达到培养能设计、会制作和懂实施的目标。结合寒假开展“毕业实训”模块,让学生进入相关行业和企业开展专业设计实习和毕业前的项目实训,为毕业设计(论文)做好充分准备,也为就业定下目标、打下基础,为未来的职业准备知识和能力。
在动画专业培养过程中,构建包括综合能力、创作设计、制作分工、流程管理四大板块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一套适应“应用型”能力培养需求的,包括过程考核、专业写生、专业实践、认知实习、项目实训、专业考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等在内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动漫产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意性”。从动漫策划、动漫产品定位、动漫制作设计、动漫产品发布都是一系列复杂而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实践性教学成为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实例教学是动画专业创意能力培养必不可少的方法。为满足专业认知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实践教学需求,坚持与企业互动共赢,与企业在人力资源支撑、产学研用结合等方面进行合作,建立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4]
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专业实践、项目实训,结合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的有机融合,导师全过程监控指导、过程考核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实践性、应用型动画人才培养机制。具体措施是:
(1)突出创新训练。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第二课堂教学环节,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并积极创造条件落实创新教学环节。各类专业实验室都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提供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鼓励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吸收有条件的学生进入老师的科研团队,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训、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深化N+2过程考核、调整认知实习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过程监控,优化实践环节成绩评定。加强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建设,结合企业需要,提高实习基地利用效率。
(3)设置开放课堂。由各学科带头人和邀请院外专家定期面向学生授课或座谈,让学生了解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和学术前沿,为学生释疑解惑。
(4)调整课程安排。着力解决大四毕业班的学业与就业的矛盾冲突,前移课堂教学内容,在大四上学期基本完成课堂教学,力求做到学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将毕业设计环节提前一学期,第九学期主要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和答辩。
加强校企合作,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支撑。一是“双进双培”,即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企业在学校设立研发中心,建立“嵌入式”实验室,培育教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为使动画专业的开办和发展能够得到更好的支持和保证,合肥学院和深圳市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嵌入式实验室——“安徽深装合大工业设计有限公司”,为动画专业师生提供优质的产学研平台和试验基地,从而更好的以项目带动教学提高全系教师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二是“双聘双挂”,既学校聘任企业技术人才任兼职教师,企业聘任学校专业教师任设计师、工程师,通过“双进双培”“双聘双挂”强化“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系列举措强化教师设计实践能力。
(1)依托合作企业,主要实践环节由兼职教师承担主要教学任务。动画专业实践性很强,为了符合当下动漫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理论讲授阶段主要由学校专业教师承担,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合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与专业能力,而且还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严把教学关,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各教学环节监控、教案和课件的评比、期初和期中教学检查、院系督导听课、学生评价、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授课技巧和水平;鼓励教师参加示范教学和课程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3)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采取多种措施调动教师积极性,选择部分授课教师较多的课程实行竞争上岗,实行青年教师企业挂职和青年教师助课,加快年轻教师培养的速度;严格把好走上讲台第一关,第一次上讲台教师必须通过规定的考核环节。
构建产、学、研、用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实验教学、设计研究与设计项目相结合,实现实践教学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实践教育模式的转变。把企业的前沿设计项目引入学校实践教学课堂,开展workshop工作坊式的研究型、合作型实践教学,并通过不断优化实践教学课题,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实践教学课题、实验条件和新的设计手段,并模拟出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竞争机制,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5]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培养高品行、高能力和高素质的高级动画设计人才。
(1)完善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修改、增设综合性、创新性、研究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形成完整、合理的实验课程、专业实习、项目实训、科研训练、第二课堂、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的集成化实践教学体系。
(2)突出创新训练。设置创新教学环节,结合实验室开放,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大学生科研参与计划”“挑战杯”大赛等,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学科竞赛。
(3)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吸收国外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理念,通过模块化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和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动漫项目的前期创意策划、创作设计和流程,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向社会输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的高级动漫动画技术人才。
通过基于能力培养的动画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教学实践,使学生掌握动画专业必须具备的宽泛的知识理论素养,掌握独特的创新策划能力,熟悉动漫设计的基本流程及法规规定,严密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解决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通过系统的完善模块描述、建设精品课程、规范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一整套成熟规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培养“能力型、创新型、创业型”的应用型人才,形成专业特色鲜明、学生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区域影响较大、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基地。通过模块化的系列教学改革,合肥学院动画专业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大力提高,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始终稳步于98%以上,对其他高校同类专业将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促进了高校应用型动画专业的提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