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连科,孙淑静,张秋月
微型学习最早于2004年由奥地利专家Lindner提出,在美国、英国、新加坡、意大利等一些发达国家日渐成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微型学习资源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学习时间控制在十几分钟之内,以实现学习内容“微型化”,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碎片化时间和课下时间,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地利用课上时间,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零散时间进行学习.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络视频、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的用户规模分别为6.12 亿、5.76 亿和4.84 亿,使用率分别为73.9%、69.5%和58.4%,内容生产的专业度也在不断加深,优质内容在各移动平台层出不穷[1].在大学生群体中,持有智能手机的用户也在快速增长.课题组在2018年10月—12月针对通化师范学院传媒学院200余名本科生微型学习需求调查中,发现使用带有存储和上网功能智能手机的用户占100%.智能终端的更新换代,必将促进教育领域的变革,也必将促进高等教育的革新.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创造性地在高校课程中实施并结合时代特征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线教师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于是,以智能终端为主要应用载体的微型学习便逐渐进入了大学生的视野,微型学习资源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意识到微型学习的优势作用,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广大研究者不断探索微型学习的新内涵.
为了了解地方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当前微型学习情况,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主要以问卷为主,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前,笔者走访了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文学院等相关院系的在校大学生,实际了解当今大学生对微型学习的态度、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微型学习效果等基本情况,并进行初步的总结和反思.然后紧密围绕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微型学习工具、微型学习资源、微型学习方式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设计,具体调查在校大学生的微型学习情况.学习者特征分析方面主要以需求分析为主,包括学习者的性别、年级、专业、学习风格等;微型学习工具主要调查当前在校大学生的智能终端设备拥有情况,为微型学习的开展奠定物质基础,主要从硬件、软件以及主要功能等方面入手;微型学习资源主要调查在校大学生对现有微型学习资源的了解情况以及对微型学习资源类型的偏好等;微型学习方式则从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入手,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效果以及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
问卷设计制作完成后,主要通过学习通平台向传媒学院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还包括文学院、美术学院部分专业学生,共计收回问卷216份,其中女生128 份,男生88 份,女生比例偏高,这与该校是师范类院校有关.覆盖范围包括大一、大二、大三本科生,其中大一新生68份,大二学生72份,大三学生76份.专业主要覆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动画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美术教育专业等.
在大学生日常使用的上网工具中,最常用的是智能手机,比例高达98%,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部分学生也兼用高配置的笔记本电脑,这与该专业的特点有关,需要利用音视频编辑软件进行编辑.目前,大学生所持有的微型设备基本上都具有无线上网、智能读取、在线播放、智能搜索、音视频下载、学习通云班课等智能软件安装应用功能.其中,有53.2%的大学生每天会应用智能终端设备进行搜索、答疑、提交作业,26.8%的大学生会偶尔借助智能终端进行搜索、浏览、寻找问题答案.94%的大学生的智能终端中存储着与学习有关的资料、素材、模板、案例等.这些资源类型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课件、资源聚集的教学网站等;二是零散的、有一定学习利用价值的资源,如各级各类大学生比赛的作品、热门微期刊等.其中存储最多的是案例模板类资源,包括视频片头、PPT 模板、背景音乐、网络小说、作品案例等;其次是考试类资源,如期末复习资料、外语四六级考试资料、计算机等级考试材料、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硕士研究生考试资料等.还包括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百科类的资源,如体育运动、游戏、烹饪、美容、服饰、化妆等资源.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当前的网络资源中,大部分是用于娱乐休闲的,用于学习的资源较少.
调查发现,学生微型学习行为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于学习之外的空闲时间和等车或者等人的零散时间内,还发生在旅行途中,这种学习行为基本上是没有目的性的,部分学生是为了阅读教师布置的在线作业,或者完成网上布置的课外作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应付教师的课堂提问或者是迫在眉睫的考试压力,才将相关的学习内容存储在微型学习设备中.一部分学生未曾意识到自己一些日常的学习行为已经属于微型学习,这可能与微型学习资源分类不够明晰、无明确的目的性等有关.在调查中还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最喜欢的是综合类的信息,他们比较喜欢网络小说、名人轶事等内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偏爱短视频、MV等音视频资源;美术和动画专业的学生对画面、剪纸等内容感兴趣;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对微课、MOOC 等兴趣较大,这表明符合学习者知觉思维和专业特征的微型学习资源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对学习者专注程度的调查中发现,学习者在学习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与作业相关的内容、与就业相关的内容时,专注程度最高,这也表明微型学习资源的应该注意实用性的特点.调查还发现,由于受到电子光束的刺激作用,手持移动设备比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容易使学习者感受到视觉疲劳,这就对微型学习内容的提炼和加工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实现学习目标,又要考虑资源容量,可以构成内容系列,实现子目标序列.有72.5%的在校大学生希望能够进行微型学习,尤其是对正在学习的课程,他们认为微型学习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并可以对课堂所学的内容进行及时强化和反馈.但也有部分学生反映出微型学习意识淡薄,认为微型学习资源繁杂无章,学习中缺乏策略指导等问题.
(1)学习者缺乏指导性策略.微型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具有强烈的依赖.目前,大多数学生对微型学习的概念不了解,缺乏自我管理意识,缺乏对微型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的指导性策略[2].
(2)微型学习意识淡薄.在校大学生微型学习设备持有率高,但是一部分学生没有听说过微型学习,也没有意识到微型学习行为的发生.他们几乎每天都看电子书、上网聊天、浏览信息等,但是一部分人把这种行为当成消遣娱乐,没有意识到是一种学习活动.
(3)微型学习资源种类偏少.目前,微型学习资源的内容繁杂,种类偏少,导致学生学习无章可循.微型学习资源种类的欠缺使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降低,耗费他们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会令学习者产生厌烦心理[3].
前期准备阶段,要对微型学习资源的应用进行整体设计,并对相关的学习资源进行适当地准备和开发,搜集相关的教学材料,保证学习资源的完整性,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探究学习实现自主学习目标.一个高效的学习平台是微型学习资源有效运行的基础,为此,课题组选择了智能终端应用比较成熟的云班课移动平台,将从网上搜集和自己制作的微型学习资源分不同章节和知识点上传到云班课中.选取通化师范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18 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新事物适应能力较强,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追求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选取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影视声音艺术与制作”为课程教学背景,研究微型学习资源的应用,目前,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应用相关的网络资源,并辅以相关的MOOC 平台.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比较系统和固定,都是预先做好的教学进度,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调整和补充的内容较少.在教学中,恰当应用微型学习资源可以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的碎片化时间,灵活、快速、准确地进行补充和拓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核心知识点,拓展学习内容,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4]
在课程开始前,我们利用云班课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针对两个问题:一是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是否深入接触过影视声音.接触过,不深入的学生占63%,接触过,做过影视声音分析的学生占18%,深入研究过的学生占5%,从未接触过的占14%.二是在什么情况下接触影视声音的.艺考时专门研究的学生占30%,在艺考学校学过的占45%,对影视声音比较感兴趣的占14%,没接触过、不太熟悉的学生占11%.
从调查情况分析,大多数学生接触过影视声音,但是不够深入,而且基本上是在准备艺考时学过一部分,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也不熟悉.因此,我们结合教学和实训项目任务,制作和截取相关的微型学习资源,分章节有侧重点地进行分类.资源形式主要以影视视频案例、文档、PPT 课件、网页链接等为主,每一部分资源有特定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学生完成后会得到相应的分数.学生可以课前学习、课上讨论、课后巩固,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控制好推送资源的时间和数量,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区别地推送,如图1 所示.教师推送资源后,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并利用支架式策略、教练策略、建模策略等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图1 微型资源推送时间表
在正式大规模使用之前,可以进行小规模的内部测试,以便了解微型学习资源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太长的视频或段落不利于学生学习,所以要将较长的文档内容拆分成几个独立的子文档,大约占用手机屏幕的一屏左右,保证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读完一篇文章.微视频一般控制在5 min 左右,可以分解成几个视频段落,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同时,要注意推送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如截取《我就是演员》片段让学生学习影视语言的作用,截取《影》的片段学习影视音乐的功能,截取《速度与激情》片段学习影视音响的作用等.
在正式使用阶段,教师要全程参与,针对学生可能遇到或已经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积极参与与学生的互动,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对上传的剧本及策划案等给出建议,根据学生实际遇到的问题灵活地对资源进行调整和补充.
(1)教师微活动行为.教师的微活动行为,可以灵活地延伸到课前、课上、课后等多个环节,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链接.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自学情况设置测试题,整理好后上传至云班课,课堂上需要检验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时,随时设定时间开始测试活动,学生回答完毕后可以自行提交或者根据设定时间系统自动提交.教师利用投屏的方式把测试结果投到大屏幕上,让全体同学看到自己和其他同学所用的答题时间和所得分数等测试结果.教师还可以利用云班课的测试分析功能,分析本次测试的平均分数、平均用时、分数分布状况等信息.教师在课上还可以利用课堂作业、小组任务、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等功能,开展灵活多样的微教学活动.在课前,教师把要讨论的话题上传到班课中,学生可以线下自己分组或随机划分小组,对话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讨论完成后,把讨论结果以报告、微视频、语音、图片、PPT 等形式上传到小组活动里.在课上,教师利用投屏的方式把大家讨论的结果展现出来,便于大家集中讨论,互相借鉴,进行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教师在课上也可以开展某个主题的头脑风暴活动,如针对影视声音的节奏进行头脑风暴活动,讨论音乐节奏的功能和作用,对作品的贡献等等.头脑风暴结束后,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答案,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也可以设定典型案例,利用课堂表现功能,通过举手、抢答、摇一摇等方式来完成案例分析任务,增强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掌握,如学生在对影视插曲的功能分析中,可以以大家熟悉的《葬花吟》为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深入理解人物和作品的表现手段.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在指定时间内让学生完成,学生也可以延续课上的讨论、头脑风暴等活动,教师要随时记录和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参与头脑风暴等各项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赋给经验值,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单独附加经验值,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方便进行过程性考核.在“影视声音艺术与制作”课程学习活动中开展的微活动主要包括:推送微型资源150个,签到8次,开展头脑风暴1 个,布置作业和小组任务4个,进行投票问卷4 次,课堂表现中举手、选人、抢答、小组评价等共计30次.
(2)学生微活动行为.课程开始前,学生要通过教师建立的班课,经由邀请号申请加入所在班级,并以实名的形式修改姓名和学号,以便于教师进行核对和成绩分析.进入班课后,学生根据教师在云班课中发布的资源和创建的活动,展开学习和讨论,并根据教师预先设定的积分获取相应的经验值.通过利用大量的微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激发求知欲,扩展知识面,降低课堂教学的压力和难度.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根据教师发布的资源,自觉搜寻更多更有效的资源,补充到自己的资源中,还可以推荐给自己的同学进行资源共享.在课上,学生利用手里的智能手机,配合大屏幕中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环节,进行举手、抢答、讨论、头脑风暴、投票、测试等活动,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果强起来.学生可以运用教师的投影随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活动,并看到自己和同学的参与情况,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学生在教师设定的课堂测试活动开始后,便可以利用手机认真地答题,充分利用课前的自学和课上讨论的知识,在教师事先设定的测试时间内完成测试并提交.提交后,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测试分数,还可以看到自己的排名,激励自己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学生可以灵活分组,全方位参与讨论交流,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把教师口头点评与云班课的经验值相结合,实施教师评分、助教评分、组间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使评价更加科学准确.同样,在课后,学生还可以继续利用云班课进行学习和讨论,不断刷新自己的云班课成绩.也可以重新修改自己的短视频、文字报告、PPT等,并重新上传到云班课中,将学习延续到课下[5].如图2 所示,是学生在“影视声音艺术与制作”课程中作业的得分情况.
图2 学生历次作业/小组任务的得分情况
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行为主体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助教/学生评价、小组互评等.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学习过程中经验值获得方式、资源查阅时间、评论次数、课堂表现、参与活动、作业、考勤等数据评定,平台会对学生的每一次微学习活动进行记录,加上教师的记录,使过程性评价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经验值折合成相应的百分制.如图3、图4所示.
图3 学生经验值获得方式
图4 资源查阅时间分布
总结性评价主要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学习者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学习者微学习的学习效果.通过课程所在云班课平台向所有学习者发送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对考核方式满意度、学习收获、对教学模式的适应情况等几方面.考核结果显示,有64%的学生对课程的考核方式非常满意,30%的学生感觉满意,还有6%的学生感觉一般.43%的学生非常适应这种教学模式,43%的学生比较适应,14%的学生一般适应.利用微型学习资源的学习,有66%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30%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大,还有4%的学生认为收获一般.
(1)加强高校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微型学习活动中,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和网络领航员.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微型学习意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在众多的杂乱无章的海量信息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技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6].
(2)培养大学生的微型学习意识.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笔者发现,目前大多数学生缺乏微型学习意识,学习行为缺乏明确的目的性,缺乏具体的学习计划,缺少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要根据学习者自己的学习习惯,加强自我监控管理,强化时间观念,培养微型学习意识.
(3)加强微型学习资源的建设.开展微型学习,微型学习资源建设是关键.通过微型学习资源在我校的应用,笔者发现,目前高校的微型学习资源建设比较零散,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因此,各高校应立足于本校的实际,设计出具有明确目标、短小实用的微型资源,加强微型学习资源的建设[7].
(4)促进微型移动学习的发展.随着移动终端技术和设备的逐步完善,要求移动学习的学习内容应更具有轻巧灵活性.微型学习资源的“条块化、松散耦合”的特点,以及微型媒体的呈现方式更适合移动学习,因此,要加强微型学习与移动学习的结合,促进微型移动学习的发展[8].
新时代、新媒体的崛起,促进微型的自发性生成资源越来越多.终身学习背景下,善于利用微型学习资源获取知识已成为学习者必备学习技能.将微型学习资源与教学融合,既能帮助学习者提升课程学习质量,又能使学习者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当下的大学生是在信息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微型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会让学生感到更具亲和力.这种教学模式参与度高,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益,因此,采用微型学习资源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将会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