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对外汉语相关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
——以三所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

2020-01-18 06:20:20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时语言学专业课程

杨 洋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汉语已逐步走出国门,活跃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之上.学习汉语已成为世界各国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汉办最新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在全球134 个国家和地区共开设495所孔子学院和1 000 所孔子课堂,共计1 495 所.目前,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 亿,孔子学院已成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是中国‘走出去’的窗口和缩影.”[1]面对如此庞大的学习群体,势必需要与之匹配的师资力量,以及合理的课程设置.在当前形势下,高等院校应该正视和分析自身在对外汉语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院校众多,且办学层次与地域分布均有差别,各个院校在对外汉语相关课程的设置上既有个性化的特点,又有趋同性特征.本文将以“三所高等院校”为例(由于涉及学校的部分隐私,故在文中隐去三所院校的名称,以A、B、C代替,为了体现学校的差异性,文中所选的三所院校的性质是有所不同的,包括师范类院校1 所,外语类院校1所,综合类院校1所.),分析其在课程设置上的异同,进而揭示我国高等院校对外汉语课程设置的现状及相关问题,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及改革提供借鉴.

1 对外汉语相关课程设置的现状

1985年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四所高校首先招收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当时,对外汉语专业方兴未艾,包括课程设置在内的全部培养内容均属于首创,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不免存在局限性.而对外汉语专业全面兴起是在2005年左右,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342所高等院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2],经过多年的实践,对外汉语专业基本上形成了“一体两翼”的课程设置模式.一体是汉语语言学本体,即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语言学,这是基础,也是关键.两翼分别是对外汉语学科与教学论和中外文化素养.所以必须强调汉语语言学本体是专业或学科的基石,没有宽广、扎实的汉语语言学本体知识、理论和素质是很难胜任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这也是目前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下面我们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方面,讨论高校对外汉语课程设置的现状.

1.1 基础课程教学时间不均衡

对于对外汉语专业而言,学科基础知识是学生日后从教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学科素养,一切教学都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基础课程教学时间就是课程设置的保障,如果基础课程教学时间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则学生的基础素质培养就会事半功倍.对外汉语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属于对外汉语课程的核心内容,即对外汉语教学中所说的“教什么”.三所院校均开设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课程.具体课程设置及学时情况见表1.

表1 三所高校开设的基础课程及学时

通过表1能清楚的发现,三所院校均设置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及语言学概论三门基础课程,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学时上,三所高校略有差别,但差距不是很大.然而在语言学概论的课时上,B高校学时最长,为72学时.其次是A高校为54 学时.C 高校最少,仅为34 学时.众所周知,学习时间的长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直接的影响,很明显,在这方面,C高校在对外汉语基础课程的学时存在着一定不足.这说明各高校开课学时的不均衡.

1.2 专业课程繁简不一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一个专业专业性的最好体现,那么如何最大限度的保证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性,就要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职业发展来有的放矢地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目前,多数高校在设置对外汉语专业课程时,多数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类.然而选修课程的设置多以授课教师的喜好和研究方向为主导,即容易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与自由性.

选修课方面,三所院校开设的课程虽各有特点,但总体上均为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课程,其中技能类课程居多,其次为理论课程.具体内容如表2.

表2 三所高校选修课程设置情况

通过表2 我们可以发现,A 高校与B 高校分别开设了5 门和4 门选修课程,而C 高校则开设了14 门选修课程,且部分课程的内容有相互交叉的现象,如对外汉语教学法和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对外汉语教学法流派;汉字学和汉字教学与现代汉语文字研究与教学等,体现了各高校专业课程开设繁简不一的状况.如果能精简课程,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必修课方面,根据三所院校的培养方案显示,具体内容见表3.

表3 三所高校必修课设置情况

在必修课程方面,A 高校共开设了三门课程,即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和对外汉语教学法.B高校共开设了四门课程,即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及微格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C高校仅开设了一门课程,即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相比较而言,A高校与B高校开设的课程比较详实,而C 高校的课程设置则略显单薄,且作为对外汉语重要内容之一的对外汉语教学法却仅作为选修课程出现,这明显是不符合语言教学实际的.

1.3 实践课程各有侧重

对于对外汉语专业而言,教学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高等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已学过的知识,将理论课内容进一步延伸,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3].因此不少院校特别开设了与实践教学相关的课程,如A高校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法(含微格教学、讲课、评课等教学技能训练),B 高校开设了微格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C 高校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技能、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训.通过这类课程使高师教学与对外汉语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并形成长效机制,为实际教学提供平台.

2 对外汉语相关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三所院校对外汉语相关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目前高等院校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基础课程课时不足、专业课程标准不统一、实践实训不足等问题.

2.1 基础课程课时不足

在对外汉语基础课程开课学时方面,三所院校之间略有不同.该类课程在设置课程时数方面存在差异,且问题主要集中在语言学概论上,A高校54课时,B高校72课时,C高校34课时.相比较而言,C高校的课时较少,众所周知,学习时间的长短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方面,C 高校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2.2 专业课程标准不统一

在对外汉语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三所院校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开课数量.C 高校的必修课程较少,本应开设在必修课程中的课程却出现在选修课中,如对外汉语教学法.而且课程的设置缺乏连续性,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能力,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与语言习得研究同时开课.在这一方面,A 高校分别开设在第1 学期和第4 学期.B高校分别开设在第4学期与第5学期.同时,三所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均显得过于保守,未能突出创新意识,且对教学细节把握不足,在这方面,C 高校开设了对外汉语课件制作,这是其他两所院校没有的,这也不失为对创新意识与教学细节的把握.

2.3 实践实训不足

在对外汉语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A高校和B高校分别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法(包含微格教学、讲课、评课等教学技能训练)和微格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教学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教学技能,以逐步满足日益升温的“汉语热”,但C 高校没有开设此类专门课程.虽然C高校开设了大量语言要素教学理论课程,但理论课程终难以替代实践,且需要在众多的课程中选择相应的学分,这就大大增加了学习的不确定性,也很难保证学生培养的完整性.

3 关于对外汉语相关课程设置的反思

通过对外上述三所高校对外汉语相关课程设置的分析,我们发现三所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各有特点,总体上能够满足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但在细节上互有得失,有些问题更是亟待解决.本文援引的三所院校分属不同办学层次,不同地域,基本代表了高等院校的普遍特点.针对各高校对外汉语相关课程的设置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我们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关要求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学科是语言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授的内容是汉语,对于汉语言学的研究与学习是整个对外汉语学科的基础,所以汉语基础知识与理论的学习是重中之重.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是对汉语及汉语语言学理论系统性的概括,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应有所倾斜,结合上述三所院校的课程设置,我们建议增加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学习时间,以64课时为宜,这样有利于学生汉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第二,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教什么”[3]的问题,“怎么教”[4]也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重点内容.那么在对外汉语相关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主要囊括了“怎么教”这一问题.这里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语言要素教学及语言技能等几个重要方面.教学方法课是从宏观上讨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法及教学法流派,教学技能旨在针对不同方向、类型的课程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就提高教学效率而言,语言要素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汉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语言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5],综合上述的几个方面,就构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课程的核心部分,所以对外汉语相关课程的设置需要与这几个方面紧密联系.

第三,前面提到的三所高校虽然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类课程,但数量不足,种类单一.如果能开设一些专题性的语言教学实践,如带领留学生去现实生活中完成语言实践,组织文化活动等.同时配合教育实习,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完善对外汉语相关课程的设置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进行不断地探索、钻研,总结历史经验,结合专业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

4 结束语

通过对三所地方高校对外汉语相关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高校对外汉语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存在诸多细小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制约着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与学生的培养.结合实际的教学和培养情况,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高校对外汉语相关课程设置能够日臻完善,也希望本文能为高校对外汉语相关课程的设置及对外汉语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猜你喜欢
学时语言学专业课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云南化工(2021年9期)2021-12-21 07:44:20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4:58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