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娟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州 350001)
教师教育注重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培养,将教师看作是同一般职业专业知识不同的职业,依据专业经验,为一定的对象提供专业服务,这是在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的背景下对师范教育进行的新的界定。近年来,国家借鉴国外专业认证制度,开始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7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要提升教师培养质量[1]。运用印发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及认证办法,对师范专业实施认证工作,有效地提高质量监测评估,进一步提升教师培养的质量,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综合素质强、数量充足及教学优势明显的教师。基于此,专业认证在高职师范院校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水平,对高职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现阶段,我国教师教育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师范生供大于求与教师竞争压力大的问题频出。近年来伴随着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不断开展,站在行业准入角度分析,教师资源已经远远大于市场的需求,这一特征使得我国师范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面对上述情况,教师的培养已经由单一学科教师转向全科教师,从单一素质转变为综合素质的培养,这都体现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要求。师范类专业认证由传统的以建设为主的评估方式转向了以质量为主的认证模式,因此也对一些高职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有部分院校师范专业被淘汰。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师范类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张,高职师范院校的大量出现,加上非师范院校也承担着一定的师范生培养任务,使教师教育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不断扩大的规模效应也使得高职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出现了发展困境,这一境况使得高职师范院校很难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上升通道很难被打通,学生发展也较为困难,很难形成特色,学校也很难获得提高[2]。因此,为了打破这一发展困境,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能够培养一批专业的特色高职师范院校,有助于教师教育专业结构的新生态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是评估高职师范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都是院校自身办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信息的采集一般都采用自我报告、查阅档案以及观察等方式,由于信息采集方式使最终评估结论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数据结果的预测也缺乏实用性。近年来,伴随着大数据的运用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态数据管理及数据分析能力可以为高职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提供重要手段。师范院校专业认证已经在我国多个地区开始试点开展,目前的认证模式采用的是教育主管部门主导、专家团独立评估、社会监督以及学校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对高职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更加严格,因此高职师范院校人才培养面临更大的挑战。
专业认证标准将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为五个方面的目标,具体为人才的基本素养、人才的专业素养、人才的定位与服务方向以及职业特征,充分展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及预期要求。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应当以需求作为主导,高职院校充分分析国家及地方需求,对用人单位实际进行分析,确定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与此同时也需要依据目标来制定与认证标准相一致的培养方案[3];在目标确定过程中,应当体现以提高学生主体地位作为相应的理念,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未来发展道路的铺垫奠定基础,将培养目标确定为为学生毕业之后的预期发展做好基础,同时也要凸显出专业的特色。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高职师范院校要将用人单位、用人行业以及家长、学生等主体的需求作为考虑的重点,综合分析利益方的内容,与学校、专业相结合,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以此来保障人才的特色发展。同时也需要定期评价与修订培养目标,对培养结果进行评估,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课程体系的内容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专业的发展。一方面,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多方参与,也需要对相关行业进行调研,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为基础开展具体课程内容的设置。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过程中,结合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所要达到的人才目标,对内容进行科学的划分与实施,以此来保障就业要求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获得有效地实现,逐步构建科学的高职师范院校教学内容。同时,岗位需要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占据重要的参考作用,建设教师教学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4]。除此之外,需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支持,通过设置模块化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来不断地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课程体系的监督与评价也需要不断加强,使得课程教学内容的常态化监督有效开展,以此来保障高职师范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高职师范院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使得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实践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注重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作用,关注现实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充分地体现教师教育改革及发展需求[5]。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之下,高职师范院校相关专业需要不断地以实践作为改革的目标。一方面,教师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体系开展教学,将课程实践、社会实践、技能训练等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纳入到教学综合实践课程之中,依据课程设计的实际情况,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帮助实现教育实践及专业实践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内外部的实践平台,实现学校内部与外部的教学联合。在学校内部应当设置实训室,以此为学生的模拟训练提供平台;在外部应当增加学生到校外单位实习以及校外实践基地见习的次数,帮助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来开展演练活动,以此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习理念的渗透。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应当做好监督工作,对实践教学开展全过程的管理,按照人才培养的流程,对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进行合理地安排,继而满足学生差别化的教学需求,强化双导师在教学实践之中的指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检验,以此来保障实践教学的时间与质量,较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作用[6]。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做好课程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针对实践课程开展强化管理工作,以此来形成全方位的评价模式。
促使高职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较好地满足师范认证的需求,应当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地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其一,高职院校应当对内部教师的水平及能力等开展调查,对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教师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可以对专业教师与实践课程教师的双导师制度二者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调整师资结构,加强对相关教师的培训力度,并针对教师实际制定课程的培养策略。其二,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高职师范院校应当引进专业的人才,以此来优化师资队伍,利用合理的薪酬策略来吸引更高水平的教师,利用培训及学历提升的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水平,同时也应当与教育相关部门及用人单位开展合作,在教师队伍中增加一线优秀教师及科研专家,提高整体的师资力量。其三,要不断加强与合作单位及就业单位的联系,采用岗位互换以及协同科研的方式来丰富教师的工作经验,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以此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及实践指导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应当重视团队教研,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实际分析,找出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情况及教学需要,进行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反馈,以此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学水准[7]。
高职师范院校应当基于专业认证指导标准,对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目标等进行合理地调整,针对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进行细化设置,以此来保障高职师范院校专业人才的素质。一方面,应当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关标准文件等对教师的特殊要求进行学习,保障人才培养符合毕业要求。各个专业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需要根据毕业的具体要求进行制定。另一方面,应当以目标质量管理为基础,确保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毕业的要求,促使教育环节的质量标准更加与毕业要求相符合,以此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除此之外,应当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满足专业认证中的满意度、适应性以及有效度等多方面的要求,平衡人才目标、课程体系以及人才质量、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等,实现内外部监控体系的常态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对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以此来促进高职师范院校人才质量的不断提升,继而实现人才培养的长远可持续发展[8]。
现阶段,基于专业认证的高职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教师教育质量要求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结构重新调整与布局、动态与多维人才培养质量的挑战。高职师范院校要实现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就需要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内容、注重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只有不断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提高专业发展的速度,更好地探索特色化的路径,才能够满足日益竞争激烈的高质量师范人才培养需求,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