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2020-01-17 23:25黄玉龙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黄玉龙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有效发挥教师育人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专业课教师是实践“课程思政”的主体力量,在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实践能力有利于“三全育人”体系的落细落实,实现育才与育人的统一,提升育人成效,助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一) 有助于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实现育才与育人的统一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2]。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实践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有助于发挥专业课的隐性育人作用,实现育才与育人的统一。

(二) 有助于增强专业课教师育人能力,提升育人成效

2020年5月份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广大高校教师要提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作为高职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还要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实践能力,可以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德意识、育德能力,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通过“滴灌”和“浸润”的方式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育人效果。

(三) 有助于高职院校优化育人方式,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是广大专业课教师。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立足专业特色,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优化教学方式,引导高职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意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优化了高职院校的育人方式,实现了育才与育人的统一,有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助推职业教育迈上新台阶,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当前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面临的问题

(一)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意识不强

“课程思政”是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作用,然而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协同育人的意识不强。在他们看来专业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情,和自己无关。专业课教师这种思想认识上的错位和偏差与“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的发挥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二) 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不高

“课程思政”建设的提出和实施,要求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要担负起育人职责,这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长期以来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上仅注重对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和培养,忽略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育,从而导致专业课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关注不够,缺少“思政”敏感度,出现了部分专业教师“不懂思政”“不会思政”“不愿思政”的困局,这同样给“课程思政”的实施和推进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三)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实践能力不足

“课程思政”对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有着较高的期待。然而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课程思政”的实施时间不长,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成熟的实践案例,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可供借鉴的经验并不多见。部分专业课教师课堂教学中虽有“课程思政”的主观意愿,但未能找到找准“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和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没有将专业课程中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而是将某些思政理论与授课内容生搬硬套,强行组合,这样不仅达不到育人效果,反而增加了学生的抵触情绪。

(四) “课程思政”实践面向的学生生源状况较为复杂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几乎都是00后的大学生,一方面,生源状况复杂,有统招生、提前招生、中职注册、社会招生等多种方式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的学生,认知水平差异较大,这对于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00后大学生,作为特定的学生群体,他们呈现出自身的一些特质,理论基础弱,实践能力强;接受能力弱,执行能力强;信仰多元化,可塑性强;社会责任感低,个性追求强[3]。他们思想上的这些特质比较容易受到时下各种思潮的影响,这些特质也为专业教师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三、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实践能力提升的路径

(一) 树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增强育人意识

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复杂,多元价值激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加大,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发挥各门课程主阵地的作用,实现所有教师,所有课程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专业课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课程思政”推进的主体,首先要自觉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增强育人的意识。作为专业课教师,要对自己的职责有清晰的认识。清楚自己不仅是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品格、人格的塑造者,是立德树人的责任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一是在制度上要将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要求明确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二是注重教育引导,引导专业课教师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要的育人使命;三是通过有效手段鼓励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开展合作交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开展。

(二) 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教育融于课堂专业知识传授之中的思政教育形式。这对专业课教师自身具备的思想政治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缺乏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是难以完成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使之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任务的。作为专业课教师,应该持续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及其最新成果,始终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武装头脑,增强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是专业课教师参加思政培训。要克服专业课教师“不愿思政”“不懂思政”的难题,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的培训和学习。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自身担负起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的责任。专业课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学习思政理论知识,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实现育才与育人的统一。二是与思政课教师进行交流。专业课教师通过与思政课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三) 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提升“课程思政”内容融合的能力

“课程思政”内容整合能力在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中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课程思政”不是将所有课程简单粗暴、整齐划一地变成思政课,而是强调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每一门专业课程都不同程度、不同侧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整合“课程思政”内容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如何围绕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政内容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去,需要注重教学设计,实现思政元素与日常专业课授课内容的融合。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例如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诚信意识、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护理类专业课教师可以挖掘课程资源中的“责任”“道德”“伦理”“仁心”“仁术”等思政元素;工科类课程引导学生感受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在专业实践课程上,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 贴近学生实际,优化“课程思政”育人的方式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在实践“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结合课程实际和学生实际,遵循“三个”规律,力求在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选择贴近学生思想特点和社会生活实际的授课内容,才能产生教与学双方的心理共振,催发学生良好的接受效果[4]。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结合课程特点适时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简单相加,要坚持“盐溶于汤”的原则,把握好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恰当、自然地融入课程教学。在话语方式的表达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讲好专业课程中的“中国故事”,将抽象的思政官方话语体系以学生喜闻乐见具象的话语体系呈现出来,使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接受教育。

(五) 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引领学生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了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高职院校广大专业课教师,既担负着育才的使命,又担负着育人的使命。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素养,自觉做到严自律、正人格,引领学生成长成才。自律严,要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人格正,要做到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感召学生。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要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成为学生喜爱的人。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