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深
(南通大学团委, 江苏 南通 226019)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作为青年大学生的基层组织,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具有独特的育人作用。高校共青团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作为,勇担育人使命。
(一) 立德树人是青年成才之需立德树人由立德和树人两个词合并而来,立德强调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树人则指教育要以人为本。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人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是符合当代青年成长发展需要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变得快捷容易,不良道德风气也更容易在高校校园传播扩散,部分青年以丑为美、以堕落为时尚、以网络上恶意攻击为见解独到,他们信仰缺失、道德失范、价值取向扭曲,在影响学业的同时,还可能引发心理失衡、社会交往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等一系列心理疾病。而一个道德优美的人,才会脱离低级趣味,才能孜孜不倦地追求学术上的纯粹。因此,高校立德树人是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
(二)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是培养有道德、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而不单纯是一个有技能的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立德树人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的发展需要,更符合世界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2]。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础、最本质的职能。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真正彰显大学教育的意义。如果高校只是培养一群政治迷茫、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的高知分子,反而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 立德树人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大批理想信念坚定,时代使命感强又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说到:“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道德是所有才能中最重要、排第一位的才能,德与才兼具才能成为圣人。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只有把德育放在重中之重,才能培养出理想信念远大、道德品质高尚又科学素养扎实的人才。
(一) 思想引领作用在“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中,高校共青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是立德树人工作的生力军。2017 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共青团要始终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为核心任务。高校共青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培养信仰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 榜样示范作用高校团委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团员青年中树立榜样,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青马工程”自2007年启动以来,培养了一批批政治坚定、理想远大、能力突出的佼佼者。他们中间有志愿奉献的支教者、有勇攀科研高峰的挑战者、有生根祖国边疆的建设者、有勇立时代潮头的创业者等,他们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身边的青年砥砺前行、实现梦想。
(三) 文化浸润作用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生命,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高校校园文化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3]。高校共青团通过组织形式多样、青年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实践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宣传标语、横幅,校园电视台、广播,校园网络媒体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感染青年。厚重的校园文化底蕴,浸润青年的灵魂,丰富青年的人生底色,促进青年全面成长。
(四) 资源整合作用共青团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的每个部门都承担协同育人的责任,共青团组织利用自身整合资源的优势,积极推动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让立德树人工作不单只局限于“第一课堂”的课程教学中,更活跃于“第二课堂”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科技竞赛、社会实践中。共青团整合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资源,为青年搭建抒发心声、表达建议的平台,让学生参与到校园事务的管理中,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一) 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突出“立德树人”工作核心地位高校共青团要主动融入“大思政”格局,积极服务“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信仰公开课”“青马公开课”等品牌活动为抓手,开展主题教育实践,集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展示信仰的力量、传递社会正能力,有效补充“第一课堂”的纯理论讲授,拱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帮助大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传统节日为契机,把握国际形势、对外关系等,引导青年学会正确思考、独立判断。
(二) 开展志愿服务实践,增强“立德树人”工作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之间具有极强的耦合性,志愿服务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和实践路径选择[4]。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锻炼自身能力,同时向社会传递爱与善。志愿服务实践是“立德树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高校共青团除了利用寒暑假实践、大型赛会等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实践外,还应该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打造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凝练升华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精神,强化志愿服务对青年学生德育作用。
(三) 加速媒体资源融合,扩大“立德树人”工作影响力加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融合,能够显著提升“立德树人”工作成效。高校共青团在大力开发新媒体资源的同时,积极推进传统媒体资源整合,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机制,拓展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平台,在校园内营造立体的、浓郁的文化育人氛围。着力开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产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社会主义行为规范;善用微媒体、微平台,让理想信念教育随时随地深入青年群体;引导青年投身微公益实践,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做好网络信息监管,清朗网络环境,杜绝虚假信息,引导青年在网络坏境中大胆发声、正确发声,促进青年的自我成长。
(四) 提升共青团干部素养,强化“立德树人”工作感染力随着“00后”大学生进入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对象更加年轻化,要加强研究“00后”大学生的特点,创新工作方法,用“00后”听得懂、能接受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共青团干部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包括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全面的专业素养、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及对青年工作的热情等。高校共青团应积极为团干部搭建提升自己的平台,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增加交流学习机会;鼓励团干部成为理论学习型人才,为其研究青年课题提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