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虎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40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方面,要求注重在产业工人、青年农民和高知识群体中大力发展党员,这显示出党中央对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的重视[1]。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是高知识人员的汇集地、培养地、输出地,做好在高校高知识群体中党员发展工作具有特殊而且重要的意义。高知识群体主要是指掌握了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是高校改革发展和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2]。此群体可以归纳为 “三高”人员,即:“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其中,“高学历”主要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包括全日制学历和在职学历,含没有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高职称”主要是副高(或相当于副高)及以上技术职称,含受聘的和未受聘的(以拥有相应等级的资格证书为准);“高技能”主要是生产和服务等领域的技师、高级技师及以上技能,包括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以及获得市级及以上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各类荣誉的人员。加强在高校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是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对于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党员队伍、确保党的先进性都起到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为进一步扩大党的影响力、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3]。
高校高知识群体中大部分是高学历高职称人员,高校中很多高职称人员已经是党员或者其他民主党派成员,而随着高校引进人才的门槛越来越高,对于学历职称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年轻高知识教师群体中很多在本科、研究生或者就读博士期间已经发展成为党员,再加上一些高校本身高知识群体的数量就相对较少,特别在一些刚升本的院校或者职业院校就更加明显,使得在这类群体中可挖掘选择的范围就非常有限。
尽管目前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加强在高知识群体中开展党员发展工作,但在基层党组织引导和吸收高知识群体组织的工作推进力度还不够,思想观念相对缺乏与时俱进,依然在“坐等上门”“坐等成熟”,各基层党组织缺乏新时期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开展此项工作的研究不够,探讨不够,工作方式方法也相对简单、保守、陈旧,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高校对于高知识群体教学科研、学术水平的能力更为看重。随着近年来高校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岗位聘任制以及日常的绩效考核对他们的个人利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往往更看重个人的论文、课题项目,对于政治条件的权重体现则显得相对较弱,所以高知识群体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和学术能力。通过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多发表些论文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对自身的思想政治要求相对较弱,这样就造成他们在政治上对自己要求放松,淡化了理想信念,特别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以来,党建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也有部分人认为入党后学习教育的时间会挤占教学科研的时间,导致他们的入党积极性不高,对于入党就成了鸡肋。
由于我国发展的历史原因和时代发展背景,一些高知识群体更愿意加入到民主党派中去,民主党派也在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使得本已稀缺的高知识群体资源显得弥足珍贵[4]。
高知识群体中大部分都是具有创新、自主、善于思考的精英学者,他们中很多人崇尚自由,不愿意随波逐流,思维活跃,对于新事物、新观点、新思想的接受度比较高,学习经历非常丰富,善于多层次多角度看问题,喜欢独特分析辨别事务,敢于批判各种不合理现象。在面对纪律性强、形式相对欠缺灵活的党组织面前,他们会觉得施展不开手脚,难以有主动加入的热情。再加上一些特殊专业如艺术、体育类的高知识群体,专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属于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一类群体,入党后一些定期的组织活动和学习会占据他们很多时间,这使得他们对加入党组织更显得犹豫不决。
目前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很大程度上还是局限在“坐等上门”,对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工作方式方法相对还是单一,基层党组织缺乏开展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观念依然陈旧,对新时期的党员标准把握不准,入党程序依然求全责备,时间一长,有些犹豫不决的高知识群体就容易认为自己不受重视或者受关注度不高而打退堂鼓,入党的积极性就会严重削弱。
高知识群体中不少是海外留学或者有一些特殊教育经历的人,他们会接触到更多党派思想的洗礼,有些就会认为他们在民主党派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认为民主党派可以通过他们的高学历、高水平得到更多的资源、社会影响力以及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升自己更大的荣誉感。同时,民主党派特殊的政治身份,让他们认为升迁、提拔的机会更多,再加上民主党派充足的经费保障、申请加入的手续和限制较少,使得一部分高知识群体选择了加入无党派或者民主党派。
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影响,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党的组织路线,是各级党组织自觉扛起做好在高校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政治责任[5]。组织高知识群体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讲好党的故事、开展党的活动,引导他们提升对党的认识,增进对党的感情。贴近高知识群体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在高知识群体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提高教育引导的实效性。
建立培养高知识群体入党积极分子与各级后备干部、科技人才队伍相结合的制度,在职称评审、干部培养、人材选拔过程中,优先侧重于高知识群体的入党积极分子。基层党组织要把高知识群体的党员发展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抓,各高校党支部要按照“双带头人”(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标准来推选党支部书记,努力把符合条件的学术带头人培养选拔为教工党支部书记,把有条件的教工支部书记培养成为学术带头人,实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双促进、双提高。加强与高知识群体在组织活动上的关联,鼓励他们主动将科研项目与党建品牌项目联系在一起,使业务提升与政治进步相结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共联系、项目建设与国情咨询融贯通[5]。
根据《党员干部联系工作制度》要求,深化高校校、二级学院(系)两级领导干部多层联系制度,由学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院(系)级党组织或相应等次的专家党员,进行“一对一”“多对一”联系服务高知识群体,在政治上关心、业务上扶持、生活上服务,做好常态化联系培养工作。对具有代表性的领军型专家、拔尖人才,要逐个关注,重点引导和发展[6]。经基层党委研究同意,可适当缩短高知识人员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时间,例如可以适当缩短为一个月;允许高知识人员通过口头、提交与培养联系人谈心谈话或相关会议发言记录等方式进行思想汇报;可以通过网上党校、学时积分、学习强国APP学习等方式,组织高知识群体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培训,解决因教学科研任务忙、难以集中参加培训的困扰。
高校党委构建党委—党总支—党支部逐级形式组织,明确强化各级责任体系,群策群力,重视培育,以基层党支部为抓手,不断将党组织的价值观念、优良传统、道德规范等理念介绍给高知识群体,让他们从认识组织,到认可组织,接受组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一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以党员的先进性凝聚人心;二是要提高党务工作者的自身素质,配齐配强党支部书记、组织员等基层党务骨干;三是要时刻关心和爱护高知识群体,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从而可以赢得更多拥护和支持,凝聚人心[7]。通过建立激励、培养、保障、督查等机制形式切实将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纳入一项系统工程,健全高知识群体党员发展的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加大对这项工作的各项投入,为做好高知识群体中党员发展工作提供优质的条件保障。
在高校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点工作和任务,在党组织建设中,吸收高知识群体是优化党员结构队伍、确保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方式。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党组织加大了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障碍和不可控因素,这就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方式来解决。在新形势下,高校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工作的任务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