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倩,谭文华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002)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和有生力量,他们思想开放,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主体地位,树立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四有”新人,为更好地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作为高等教育的关键要素,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勇立时代潮头,适应时代大势,强化自我革新能力及与时俱进品格[1]。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将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全领域、全面育人的新格局,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发挥的重要性,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建设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各类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界限和契合点,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和谐共生。当前,“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比较热门的话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可以将传统校园媒体如学校校刊、宣传栏、校园广播平台等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发展来说是难得的机遇,有利于构建网络“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大格局。这样既可以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沉闷无聊的刻板印象,也能加深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强化和学习。例如,针对旅游专业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认识旅游资源这一章节的教学来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遵纪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让大学生树立开发和保护并举意识,即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正确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效果,成为一个互动系统,就需要充分实现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3]。依托互联网+时代背景,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点。通过利用自媒体APP和相关平台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更具亲和力,更有互动感,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他们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课堂方式将苏格拉底式问答法的精髓贯穿其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灌输者,更多的是发挥协助的功能。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贯彻“停课不停学”理念,网络教学成为现实所需。大学生可以按照专业老师要求,通过学校数字化网络平台进行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反复回放观看,为学习带来了较大的便利。为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平台的拓展成为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这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密不可分的[4],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载体的选择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可以分为多种载体,如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播载体等。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重视对思想政治大众传播载体的“理性回归”就是要正确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网络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载体具体典型的代表,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是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强有力的助推器。通过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力度,如网络平台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模块,让更多人加深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了解和认识。借助于网络新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生活素材可以淋漓尽致地加以展现,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通过这种形式,大学生能够自觉地向榜样学习、靠拢,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学会主动关注人生,这对大学生较快适应社会生活是较为有利的。从另一方面来讲,从网络新媒体平台上,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数据,也能对相关章节的学习进行测试,掌握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这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也是有益的。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教育功能实现的两种形式表达。前者作用是旗帜鲜明的,后者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是科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前提[5]。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也是有利的。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实现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教育主体利用信息化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通过学校课堂传授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也可以采取线上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即建QQ群、微信交流群等方式,通过在线论坛、直播、博客等网络媒体分享思想政治教育新动态、新的时事热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教育客体在浏览网络信息的同时,思想上也会有所触动和启发,也有利于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实践行为,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此外,从另一方面而言,在网络学习与交流中,教师也可以将线下教育贯穿其中,适当进行线下交流与引导,让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实践检验理论知识的真理性,从而实现认识上的进一步飞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64.5 %,较2018年底增长4.9 %;网民规模达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 508万,也就是相当于平均每天增长9.6~10.2万人;甚至可能会经常忽视的农村网民规模也在与日俱增,较2018年底增长3 308万。互联网平台是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具有传播迅速、覆盖范围广等特征,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互联网平台虚拟性较强,传播的信息多元且冗杂,是错误社会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主义、民粹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和不良社会舆论滋生的温床。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运用群体和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对象,如果过分地沉迷于网络世界,不加甄别地去接受各种信息,那么其处于可塑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观念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甚至被严重扭曲,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少的难度和阻力。
促进网络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轨运转,增强大学生的互联网创新思维,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需要。高校网络软硬件的配置、网络系统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相对于传统课堂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言,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较为复杂。大量信息充斥在各色网络平台上,而网络平台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网络监督管理系统,由此增加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效应[6]。此外,由于网络监督管理系统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具有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背景的教育主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流阵地也遭受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复杂的网络背景下,网民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自由发布言论,各抒己见。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容易为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所左右,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其可持续发展堪忧。
教育主体,从狭义来讲指的是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领者、主导者,具备与自身岗位相适应的知识储备,能够按照自己想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设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向来都是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的任务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互动较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非常有限。加之一部分教师由于教育理念相对固化,对于新的事物如网络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教育载体、教育模式还不够了解、熟悉,受相关因素如年龄等限制,不会自主学习将网络技术与教育内容相结合应用,因而缺乏信息技术技能。此外,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对教育主体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其能够熟练掌握多媒体应用技能,即要求教育主体可以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工具和载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7]。而高校由于对教师技能培养机制的不够完善,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造成了这种“双技能”型教师严重不足的局面,难以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美好愿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成为了现实,互联网让世界真正实现了“一体化”,变成了地球村,国际社会也因此越来越成为了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当今社会,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与日俱增。当然,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网络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有利也有弊。它在给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隐患。但大学生并未能较为正确、理性地意识到网络的弊端,反而容易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对网络的沉迷,不仅占用大学生大量学习和休息时间,更会使大学生个人社会交往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下降,甚至可能会引发大学生的犯罪行为,网络的真正价值与作用在此难以体现和发挥。加之,大学生缺乏科学的、理性的互联网思维,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指教育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体现人本教育理念的逻辑框架和体系,是符合党和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为至关重要的任务来完成。要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也应做出相应努力,如建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首先,高校要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网络化力度和进程,利用互联网+思维整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用的最大化,比如构建高校大学生慕课平台,促进高校资源共享。其次,高校要考虑到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发展符合学生学习和娱乐的个性化平台,通过寓教于乐方式,为每位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服务。最后,高校要提升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的认同感,这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效用才能更好地显现。
要加快网络治理体系变革,重视互联网内容建构,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8]。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党中央对网络建设的高度重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督和管理,是保障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杀手锏”。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保证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是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加强网络监督制度建设,健全网络平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坚持平台、网站的社会主义性质;二是加强党员干部对网络环境的监督力度,建立有广大民众参与的公开透明监督渠道,养成经常上网了解民意、收集民情的习惯,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和交流;三是建立监督机构来规范网络工作者的言行,加强网民自律意识建设,比如,监督机构中可以配备若干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者,以此来把握社会思想的正确导向;四是建立专门的网络监督网站,及时识别和剔除不良信息。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办好思想政治课关键在“人”,其实现路径在于对教育主体的培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三性”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9]。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学会适应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威胁和挑战,以积极的心态学习多媒体应用技术,提升掌握和运用全息媒体技术的能力[10],消解网络化发展所形成的代沟,融入学生的世界,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这样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有效地开展。高校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应该的也是很有必要的。高校要加强网络系统建设,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专业素养。与此同时,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学,打造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在线课程,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覆盖面更广,课堂更有活力。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媒体素养和意识,实现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所谓正确网络媒体素养和意识,就是指能捕捉网络媒体所表达信息的真实含义,有正确应用网络媒体的能力。网络媒体素养和意识,是衡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意识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践行,将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通过加强大学生对“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新华网、《求是》杂志等主流媒体的关注,使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借助网络弘扬社会正能量。二是要加强大学生法制观教育,强化和提升大学生的互联网法律思维,学会辨是非,正确看待网络舆论,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三是大学生自身要付出相应努力,比如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以之武装头脑,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来指导实践,端正认识,正确看待网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