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永健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
1.1.1 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中央财政2019年安排多项资金,用于继续扩大“粮改饲”实施范围,将优质苜蓿基地建设规模由50 万亩增加到100 万亩,改造提升1 500 个家庭牧场,增加5 000 名牧场主和技术骨干培训,开展生鲜乳质量第三方检测试点等。
1.1.2 各省区资金支持
河北省计划在2025年前每年安排10.00 亿元资金,支持新增乳制品加工产能、奶牛扩群增量和学生饮用奶推广工作。内蒙古2019年安排4.16 亿元资金,实施奶业振兴行动计划。山西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5.00 亿元,将完成奶业强省建设目标作为2019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五项硬任务”之一。黑龙江省2019年投入1.47 亿元资金,支持奶牛良种扩繁、奶业社会化服务和养殖贷款贴息。河南省将打造黄河滩区牧草产业带,大力发展苜蓿种植。
奶牛场规模化水平继续提升,预计2019年将达到64.00%,同比提高3.00 个百分点;全国奶牛平均单产预计达到7.80 吨,同比提高400 千克。据农业农村部奶站监测数据,2019年1—11月,全国奶牛存栏稳中略增,生鲜乳产量同比增长5.70%。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1—11月,乳制品产量2 471.20 万吨,同比增长8.60%。
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不断提振,全年消费量和增速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以婴幼儿配方奶粉为例,飞鹤乳业2019年全年营业收入显著增加,市场占有率超过进口产品,名列品牌榜首位。
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带动下,全国优质商品苜蓿种植面积超过600.00 万亩,国内苜蓿价涨量增,苜蓿青贮推广力度加大,有效缓解了美国苜蓿进口减少的影响,2019年1—10月自美国进口苜蓿同比减少24.87%。
2019年,生鲜乳价格延续了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的上行趋势。据农业农村部奶站监测数据,2019年11月,生鲜乳平均价格4.02 元/千克,环比增加1.26%,同比增加6.91%,每头成母牛累计年收益5 025.00元,环比减少150.00 元,同比增加1 200.00 元。
受资源环境制约,国内奶牛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公斤奶成本多在3.3~3.5 元之间,比奶业发达国家高50.00%左右,近期用工、用地、环保等管控也越发趋紧。而我国乳制品进口平均关税为12.2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8.60 个百分点,难以发挥进口“防火墙”作用。同时,我国液态奶允许添加奶粉,乳品企业更愿意从国外进口低价的原料大包粉,挤压了国内奶牛养殖发展的空间。
由于生鲜乳易腐难存的特性,奶业发达国家通常实行奶农合作、联办乳品企业,形成利益高度联结的养、收、加、销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而我国奶业养殖与加工脱节,利益联结并不紧密,乳品企业处于市场主导地位,初步形成垄断格局,掌控着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农高度依附乳品企业,利益缺乏保障。近年来,中小规模养殖场不断萎缩,成为奶业产业链中最薄弱环节,从根本上制约着奶业健康发展。
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水平只有亚洲平均水平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奶业发达国家的1/7,消费增长空间较大,但乳制品消费结构不合理,制约了消费量的增加。国外以奶酪、黄油等干乳制品消费为主,干乳制品与液态奶比例是7∶3,而我国是3∶7。2008年之前的10 年,受益于常温液态奶的推广,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年均增长达2.1 千克;而2008年之后的10 年,由于液态奶消费趋于饱和,奶酪等干乳制品开发不足,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从26.2千克增加到34.3 千克,年均增长只有0.8 千克,消费量增长放缓,带动生产发展作用下降,迫切需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没有建立完善的计划配额生产、奶农收入保险、乳制品贸易调控等政策制度,导致市场波动起伏较大,制约了从业主体的收益预期,影响了行业稳定发展。
大力发展优质饲草种植,继续新建高产优质苜蓿基地100 万亩,示范推广奶牛青贮苜蓿饲喂技术,总结推广一批降低饲草料成本、就地保障供应的典型案例。推广应用奶牛场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技术设施、设备,推进“数字奶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建设。扩大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范围,开展奶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持续开展5 000 名牧场主和业务骨干专项培训计划,提升精细化饲养管理水平。
支持和培育新型奶业经营主体,引导奶农以奶牛、资金、技术、产品等为纽带组建合作社,总结推广一批 “奶农+合作社+公司”的奶业发展模式。持续推进1 500 个家庭牧场改造提升计划,搭建奶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帮助奶农补齐养殖技术和管理短板。推动奶牛活体、牧场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创新,支持乳品企业为奶农开展信贷担保,缓解奶牛场资金压力。推进奶农发展乳制品加工试点,让奶农分享加工增值收益。
推动主产省建立和运行生鲜乳价格协商机制,督促购销双方严格执行生鲜乳参考价格,保障养殖、加工环节的合理收益。开展生鲜乳购销合同备案工作,监督签订和履行规范的生鲜乳收购合同,探索在主产省建立地市级的生鲜乳收购第三方质量检测中心,减少购销争议。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不履行生鲜乳购销合同以及捆绑销售养殖生产资料的行为。
开展奶牛绿色健康养殖行动,严格奶牛养殖环节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和监管。加强对奶牛养殖、生鲜乳收购运输等重点环节监管,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开展生鲜乳专项整治和检查,完善监管监测信息系统。引导奶牛养殖散户将生鲜乳交售到合法的生鲜乳收购站,严厉打击非法收购生鲜乳行为以及各类违法添加行为。
发布《中国奶业质量年度报告》;指导休闲观光牧场提升发展;大力推广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继续实施小康牛奶公益助学行动,引导增加乳制品消费;完善D20联盟运行机制,创新D20峰会召开形式;启动《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修订工作,推动修订灭菌乳等液态奶标准,优化乳制品供给结构,加快发展婴幼儿配方乳粉、奶酪和黄油等干乳制品。
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奶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优化支持条件,确保奶业振兴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压实各地特别是主产省区奶业振兴责任,指导落实振兴行动方案,总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推动奶业发展提质增量,率先实现奶业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