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工作实务现状反思当前专业教育的发展

2020-01-17 13:29李茂强李华清
黑龙江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认同感实务

李茂强,李华清

(韶关学院 法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为了解社会工作实务的现状,课题组进行了一次“关于社会工作实务现状”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一线社工对于薪酬福利待遇的满意程度、社工辞职的原因、社工机构的人员流动性和社工对于提升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感的看法,等等。发放的问卷为150份,确定有效问卷为120份,期望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比对能够了解社会工作实务的现状,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由此反思到当前的专业教育上来,结合当前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困境进行探讨,为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可行对策。

1 社会工作实务的现状

第一,男性社工及男性服务对象较少,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在目前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中,女性占了很大比重,以本次走访的惠州某社工服务中心为例,机构70多位社工中仅有不到10名男性社工。通过观察发现,不论在高校的社会工作班级还是社会工作机构,男性学生或男性社工的人数都较少,男女比例失衡的状况十分严峻。调查数据显示,120名社工中的女性社工占比率为72.5%,而男性社工仅占27.5%。在服务对象端,男性几乎属于“被遗忘的性别角色”,仅有少量的社会工作实践是以其在家庭中扮演“父亲”这一角色为视角展开的,或者将男性仅定义为“女性社会支持网中的重要部分”。调查显示,在已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中,男性服务对象占比不足一成,使得男性社工“无用武之地”,加剧了男性社工的流失。

第二,社工从业时间短,流失率高。无论在哪个地方,社工都处于一种流动性高和缺人的状态。调查显示,社会工作从业时间小于1年的社工占68%,22%的社工从业时长在1~3年,仅10%的社工从业时长大于3年。就问题“您所在机构人员流动性如何?”的调查中,仅有11位社工表示自己所在机构人员比较稳定,而有78%的社工则表示自己所在机构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我校多名实习生对社工的高流动状况也深有感触:“在我刚实习的前3个星期就经历了4位同工离职的状况,机构内部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同工之间的工作默契还没培养起来就有人离职了,这对开展社工服务是非常不利的。”在关于“您打算在社会工作岗位上的工作时间”一问中,62%的社工表示说不准,30%的社工表示3年以下,仅有8%的社工打算会在这个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

第三,社工对薪资待遇满意度较低。在关于“您对工作的工资福利待遇是否满意?”一问中,仅有18%的社工表示了满意薪资,40%的社工对薪资持一般态度,42%的社工表示不满意福利待遇。这一点能够在“您所在的机构有人辞职,您觉得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中得到证实。调查显示,86%的社工表示机构同工辞职的原因是“对薪酬福利制度不满意”,其他原因依次为“对工作没兴趣”(58%)、“人事制度不合理,才能没有得到发挥”(32%)等。

第四,社工机构专业培训较少。调查显示,仅有18%的社工表示所在机构能够经常提供专业培训,76%的社工表示有培训,但频率不高。社工实务能力的提升除了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还需通过不断接受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培训来提高自身的实务能力,不断完善自我,为开展更有效的社会服务做好充分准备。学者李丰华在2016年曾表示,社工机构由于没有完备的专业化培训机制,而刚从事社工这一行业的工作者在专业技巧、专业素养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如果他们没能接受到机构的能力培训,就会造成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质量越来越低[1]。

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须建立有助于工作者自身成长和机构发展的培训机制。在关于“您认为培训社工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中,92%的社工认为培训应加强“专业技巧”,86%的社工则认为应加强“组织协调能力”,其他如“语言表达能力”(68%)、“专业价值观”(54%)、“职业道德”(40%)等也应该加强培训。

第五,社工对于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感的看法不尽相同。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认为应该如何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感?”这一开放式问题,给出回答的12位社工中,有5位社工认为要想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感就应该提高薪资待遇,有3位社工则认为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肯定,其他答案还有“多做事,用实际行动证明”、“认同专业伦理”、“多宣传”等途径。

2 导致社会工作实务现状的原因

第一,社会工作中男性角色的缺失不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研究表明,女性社会工作者更容易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而且服务对象也更倾向于与自己同性别的工作人员建立专业关系。大多数社会工作者为女性,而且她们更愿意与有共同语言的女性服务对象合作。社会工作着重关注弱势群体,很难将某些男性视为弱势群体,也不会主动考虑男性可能面临的困境、需求或期待的改变。

无论是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还是在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中,男性受到的关注都极其有限。在社会工作教育的课程中有专门的妇女社会工作,关注女性的范围很广,不仅关注女性的生存问题,还关注女性的发展问题,却没有任何课程是专门针对男性需求、男性性别特征、男性应对危机的措施和男性社会工作服务方式的,社会工作者可以获取或学习到与男性有关的知识极其有限。在针对男性的服务中,社会工作者是缺乏经验的。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多是以女性为对象,得到的知识也是倾向于女性,女性的服务经验在不断地提炼、实践和反思,这反而加重了社会工作中的性别失衡问题,不利于社会工作的发展。

第二,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感低。当前社会对社工的认知还停留在把社工与义工、志愿者混为一谈的阶段,不认为社工是一种职业。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有困难时并不会去主动寻求社工帮助,而是需要社工去寻找和发掘服务对象。另外,政府部门在政府服务外包和购买社工服务的大背景下,对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并不清晰,政府工作人员通常把社工当作下属。同时,不乏有部分社工仅仅把社会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或转到其他行业的“职业跳板”,从而损害了社会工作的形象,诸多因素的叠加造成了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感低。

第三,社工薪资低,流动率高。很多社工专业学生放弃对口行业就业的主要原因是薪资过低。《甘肃经济日报》记者调查发现,每年都有很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到社工服务中心实习,但是到最后没有人愿意留下来继续工作,影响他们去留的最主要原因是薪资福利过低[2]。这并不仅仅是甘肃地区存在的个别现象,这一现状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是一样的。低薪导致了高流失率,深圳社会工作者在岗时间平均不足两年,社工在职年限3年以下的占总社工数的93%。

第四,专业能力水平不够。很多在职社工并不是社工专业毕业的,他们在理论、实务能力、服务技巧等方面是有所欠缺的,而且又缺少相关的专业培训,社工的专业能力水平难以得到提升。长此以往,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就很难提高,会对社会工作的长期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社工机构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状态也会对社会工作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第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水平不够。学界及实务界普遍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正面临以下问题:①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限制学生实践教育的专业化,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②课程设置上的实践性不足,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不科学。③实践性教学基地及实验室缺乏,学生无法完全掌握本专业核心内容及服务理念。④实践教育中缺乏督导,形式较单一,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的发展(2018,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3 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第一,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不足是造成社工专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因此,应该在专业教学中融入社工元素,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专业教师应既是教师也是社工,可以在课堂上融入社工的服务理念和手法,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社工课堂中来,体验其中的乐趣,这对于学生更深地了解社工和提升专业认同感有很大的帮助[3]。教师应引导学生以义工或实习生的方式加入到社工服务中去,更多地接触和了解服务对象,在实践中提高实务能力,积累实务经验。学生对这个专业感兴趣,认为它有价值,这会对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认同感很有帮助。同时,政府可以利用大众媒体、互联网等手段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宣传,让人们了解社会工作,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率。

第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实践性与应用性是社会工作的主要特征,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现实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学校应建立起专业的实验室,像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专业课程仅靠书本上的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类课程应该在实验室里通过案例模拟、角色扮演等实践手段来进行,学生只有将在课堂上掌握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课堂中,才能更好地掌握社工的专业手法,实务能力才能得以提高。此外,学校应该与专业的社工机构加强联系与交流,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学生在社工机构实习时,离不开实习督导的指导和带领,督导在学生实习期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快实习督导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帮助学生明确其实习目的和任务[4]。

第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是学生在专业学习路上的引领者和榜样,教师的专业能力、价值伦理观、实务水平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技能学习和价值观的认同。因此,建立一支拥有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促进专业教育发展的保障。要注重培养专业教师的能力,加强继续教育,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参加实务技能培训,扎实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同时,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紧随社会变化和服务对象需求,避免一成不变的旧知识和技能充斥课堂。教师应融入社会,可以通过挂职相关实务部门或与专业社工机构合作服务社会,在实务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多教师由于资金缺乏、激励机制不完善和工作量大等原因而无法让自身的专业能力得以提高。因此,政府和高校应在资金上对教师提供一定帮助,为其提供更多专业学习和实务培训的机会。此外,应建立起有竞争力的激励规则,让教师有更多进修和参与实践的动力。

4 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的社会工作实务界处于一种“钱少”、“流动率高”、“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新生力量不愿从事社工”的尴尬处境,社工的薪酬福利待遇普遍偏低,社会认同感较低,留不住高素质人才。从社工实务的现状反思到当前的专业教育上来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感较低,而且专业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与社会工作要求工作者有很强的实务能力和实践经验不符,这就出现了教育学习和工作要求上的矛盾。很多学生由于实务能力和实践经验都不足,提供社工服务时经常力不从心,从事社工行业的意愿也不高。

为促进当前专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第一,政府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让人们对社会工作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第二,社工教育应改变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应把社工元素融入课堂中,让学生对社会工作感兴趣,认为它有价值,从而慢慢提高专业认同感。第三,加快完善社工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第四,为专业教师提供更多进修和实践的机会,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认同感实务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专科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某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加保兑贴现信用证处理实务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O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