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这一X不要紧,Y”:X语义允准条件、构式表意机制和语用功能

2020-01-17 13:48:34张晨曦
海外华文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张艳量词构式

姚 岚 张晨曦

(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中国 杭州 310018)

一、引 言

什么是构式?Goldberg(2006:5)是这样定义的:“只要一个语言结构的形式或功能的某个方面严格来说无法从其组成部分或其他已确认存在的结构进行预测,那么,该语言结构就是一个构式”。就语义而言,构式的意义不能从各个组成部分推断出来。汉语中的“这一X不要紧,Y”之所以被认为是一个构式,是因为“这一X不要紧”可以表达假性否定,即其真实意义是“X非常要紧”,而该意义不是基于“这一X不要紧”的各个成分组合而产生的。目前,有关“这一X不要紧,Y”构式表示假性否定的研究只有张艳(2016)和孟德腾(2018)。这两项研究的焦点包括“X”的语法语义特征、该构式中“这一X不要紧”假性否定构式义产生的机制、以及该构式的语用功能。

(一)X的语法及语义特征

上述两项研究都列举了“这一X不要紧,Y”中X涵盖的各种词类,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等,如例(1)—例(3)所示(张艳,2016:9-11):

(1)这一问不要紧,吓得老头直哆嗦:“是……是华奥的”。

(2)他这一嗓子不要紧,把新娘吓了一跳,心里纳闷儿:他这是什么毛病。

(3)他这一高兴不要紧,好不容易引来的灵气却转瞬即逝,眨眼间已再感觉不到灵气入体。

张艳和孟德腾均认为,“X”代表已知信息,是同形回指前文的词语(即重复前文的某个词语),或是替代回指前文的词语(即X与前文的某个/些词语语义相关,属于间接回指),如例(4)、例(5)分别所示(孟德腾,2018:32):

(4)最近几天,我天天在家里拨弄算盘并盘点库存,这一盘点不要紧,我从中发现了大问题,我家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啊。(同形回指)

(5)司马藐……不但无人同情,反倒被他们耻笑,心中早已愤愤不平。他这一生气不要紧,就把自己是考生的这个碴儿给忘了。(替代回指)

张艳(2016:30)指出,虽然“这一X”中“一X”具有名物化倾向,“这一X”引进与前文话题相关的内容,成为大话题中的小话题,但是,无论“X”是什么词类,都含有“动态”的语义特征。例如,在谈及“X”为名词时,她说:“虽然进入到‘这一X不要紧,Y’中的‘X’是名词,但是,侧重表达的是动作……因为在语篇中,上下文语境可以使名词和动词相互定义,所以,名词和动词之间具有很强的认知依赖性,而且,有些名词本身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张艳,2016:12)在谈及“X”为形容词时,她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出现在这一结构当中的形容词有两种:一种是性质的迅速和突然的出现,另一种是强调事物的性质,但无论哪种都带有动态性质……”(张艳,2016:13)。孟德腾也认同“这一X”回指已知信息,充当话题,但是,正是由于他过于强调话题功能,他认为,“X具备[-动态性]的语义特征,与构件‘这’和‘一’有密切关系。指示代词‘这’和数词‘一’经常用在抽象名词前,形成“这+ 一 +名”句法组合。因此‘X’具有[+指称性][-动态性]的特征是‘这一X 不要紧,Y’构式对‘X’在语义方面产生压制作用的结果”(孟德腾,2018:32-33)。

我们并不认同孟德腾把“这一X不要紧,Y”中的“X”几乎等同于名词的观点,因为在这一构式中,“这”并不像“这一支钢笔”中的“这”那样表示特指,而只是起延续话题的作用(张艳,2016:17),“一”也并非是数词,而是完成体标记,表示瞬间性(李宇明,1999:3)。我们认同张艳关于“X”动态语义的论断,只是她并没有系统论证“X”的语义允准条件。

(二)假性否定的构式义产生

“这一X不要紧”为何会表达假性否定的构式义(即“X非常要紧”)呢?张艳和孟德腾都认为是一种倒逼机制在起作用,换言之,是“这一X不要紧”后面的“Y”诱发了听话人(或读者)对“这一X不要紧”语义的重新分析。请看例(6)(张艳,2016:56):

(6) 这一劝不要紧,他俩打得更厉害了。

张艳(2016:56)指出,一个命题和其逆否命题具有等值关系,即,若一个命题为真,则其逆否命题亦为真,换言之,若P=>Q成立,那么,-Q=>-P也成立。对于例(6),若“这一劝不要紧”(即真的不要紧),则“他们俩不打了”,因此,从“他们俩打得更厉害了”可以推断“这一劝要紧了”。很显然,她认为“这一劝不要紧”的“要紧”义是“他们俩打得更厉害了”倒逼而生成的。孟德腾(2018:34)也持类似的观点,认为“这一X 不要紧”是巧设陷阱,故意造成话语理解的“花园小径(garden path)现象”,让听话人(或读者)从原因“X不要紧”顺向推导出其结果“Y”也不会出人意料的结论,而当听话人(或读者)在解析“Y”后,发现原来的理解有误从而回过头来重新分析并推导出“X不要紧”的“要紧”义。

然而,无论是张艳还是孟德腾,所谓“Y”诱发“这一X不要紧”的语义重新分析而产生“要紧”义的假设都缺乏实证数据的验证。

(三)语用功能

孟德腾(2018:35-36)把“这一X不要紧,Y”的语用功能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否定认知常规,强化凸显事态之因;第二,故设理解陷阱,巧妙暗示会话含义;第三,采取策略否定,欲扬先抑增强语力。后两种功能显然与他所谓的表意机制密切相关,即,“这一X不要紧”在其后“Y”的衬托下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和质的准则(maxim of quality),从而产生了会话含义(孟德腾,2018:35)。张艳(2016:59)则认为“不要紧”暗含的语用功能包括顾及面子、自我保护和表达情绪。

虽然孟德腾所说的“凸显事态之因”是合理的,但是,其他两项功能令人质疑,因为这两项功能与缺乏实证基础的所谓表意机制密切相关;张艳所提及的语用功能也缺乏说服力。

二、X的语义允准条件

光从词类来看,“X”可以涵盖多种词类,但是,这种做法没有从语义角度提炼出一个统一的语义允准条件。事实上,名词、动词等分类在理论和跨语言视角上是无效的,因为词在语法构式中的分布具有高度可变性(Croft,2009;,姚岚,2013:363)。我们认为,无论什么样的词,若要进入“X”空位,必须具有“行为”或“变化”的语义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实义动词绝大多数都满足这一条件,这也是相关数据显示其占据最高比率(张艳,2016:11)的原因。我们知道,“X”除了可以是行为动词之外,还涵盖传统意义上的名词、形容词、量词、拟声词等,这些词分别表示的是实体(entities)、状态、数量单位和模拟声音,因此,我们接下来就仔细分析这些词在被“这一X不要紧”允准的情况下语义是如何变化的。

针对“X”为名词的情况,我们不妨以例(7)加以解释。

(7)他惊得大叫一声,他这一嗓子不要紧,把那孩子吓得哇哇大哭。

例(7)中的“嗓子”虽然看似名词,但带上了“行为”之义,与前文中的“叫”语义相容,可以替换为“叫”。即便例(7)中没有出现“他惊得大叫一声”,我们作为读者也会推断前文必定有“喊/叫”等行为的发生。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metonymy)观(姚岚,2009;卢卫中,2018)来看,“这一X不要紧,Y”中的“X”虽然为名词,但是,实际上都是指代行为的,主要是通过“工具代行为”的转喻而实现的。例如,“他这一嗓子不要紧,把那孩子吓得哇哇大哭”中的“嗓子”通过转喻由“嗓子”代“喊/叫……”;“这一刀不要紧,他顿时丧命”中的“刀”通过转喻由“刀”代“砍/刺……”。

针对“X”为形容词的情况,我们不妨比较例(8)和例(9)的可接受性。

(8)*这鱼儿长着一双绿眼睛,这一绿不要紧,吓得那孩子哇哇大哭。(?)

(9)这鱼儿的双眼一下子绿了,这一绿不要紧,吓得那孩子哇哇大哭。

我们认为,例(8)明显语义异常,这是因为“绿眼睛”中的“绿”是表示状态,没有涉及“变化”语义,而“这一X不要紧,Y”中的“X”,如前所述,必须体现“行为”或“变化”的语义特征,因此,“这一绿不要紧”中的“绿”无法体现“变化”语义特征;若按“变化”语义去理解,则与前文中表示状态的“绿”产生冲突。例(9)则不同,“一下子绿了”中的“绿”显然涉及“变化”,这与“这一X不要紧,Y”中“X”的语义要求相符,因此,“这一绿不要紧”可以接受。“X”为形容词时,进入“这一X不要紧,Y”构式都必定体现“变化”语义特征。

我们再来看看“X”为量词的情况,如例(10)。

(10)他小心翼翼地往前迈了一步,这一步不要紧,桥一下子就塌了。

例(10)“这一步不要紧”中的“步”虽然看似量词,但因前文的“迈了一步”而带上了“行为”语义,可以替换为“迈”,符合“X”的语义要求。事实上,量词和名词(有时候甚至很难区分两者)的情况基本相同。即便例(10)中没有“他小心翼翼地往前迈了一步”,我们作为读者也会推断前文必定有“迈/走”等行为的发生。因此,“X”为量词时获得的“行为”语义特征也可以视为转喻(此例为长度代行为)作用的结果。

谈到量词,“下”和“来”也被张艳和孟德腾视为量词,值得特别关注,因为这两个词可以看作是对一个已发事件的回指。在一个事件中,表示行为或变化的动词是不可或缺的成分,因此,我们认为能够占据“X”空位的“下”或“来”也必须具有“行为”或“变化”的语义。我们以“下”为例加以解释。请看例(11)、例(12)。

(11)二虎使劲往回一夺,又把刺刀夺了回来。这一下可不要紧,楞秋儿的左手那血花花地直往外流,可是他已经不觉得疼。(刘流《烈火金刚》)

(12)要知道小学校长不是别人,正是清河县长的小舅子,公安局长的大姐夫。这一下不要紧,武大便顺其自然地将他赶到了外面,写了个纸条叫他去投奔自己的幼侄。(《无厘头水浒故事:完全强盗手册》)

例(11)中的“下”显然回指“二虎往回夺刀”这件事,而“夺”是这个事件不可或缺的成分,因此,可以将“这一下不要紧”替换成“这一夺不要紧”;“下”含有“行为”语义特征。例(12)中的“下”回指的是“知道小学校长……”,而“知道”是这个事件不可或缺的心理行为动词,而且,“知道”暗含着从“不知”到“知”的变化过程,因此,可以将“这一下不要紧”替换为“这一知道不要紧”。

即使前文语境表面上不是一个涉及行为或变化的事件,也是一个隐含行为或变化的事件,如例(13)。

(13)(听说)小王是一个讲究原则的人,这一下不要紧,可把她吓坏了。

无论前文语境中有无“听说”之类的行为动词,“下”都暗示了这类行为的存在,因而具有“行为”语义特征。

拟声词总是与行为相联系,必然暗含行为语义,因此,都可以进入“这一X不要紧,Y”构式。请看例(14):

(14)这位阎王爷啪的一声就把惊堂木拍响了!他这儿一啪不要紧,把小鬼们吓得不得了,呼啦一声全跪下了。(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啪”与“拍”这一行为密切相关,其之所以能够进入该构式,同样可以视为是“声音代行为”转喻运作的结果。

综上所述,无论“X”是什么词类,如果能够进入表示假性否定的“这一X不要紧,Y”构式,“X”就必定具有“行为”或“变化”的语义特征。相比之下,当“这一X不要紧”表示真实否定时(“X”限于名词或量词,见下文),“X”凸显的不是“行为”或“变化”,而是其结果,例如:“这一刀不要紧,他顿时血流如注”(假性否定),其中的“刀”重读,强调“刺/砍/……”行为,而“这一刀不要紧,只是皮外伤”(真实否定),其中的“刀”轻读,强调的是行为结果,等同于“刀伤”。

三、“这一X不要紧”的表意机制

“这一X不要紧”为何能够表达假性否定的构式义呢?张艳和孟德腾都认为,听话人(或读者)加工至“这一X不要紧”时,其构式义(即“这一X非常要紧”)并未产生,而是加工至“Y”时,才倒逼听话人(或读者)回过头来对“这一X不要紧”进行语义重新分析,从而产生构式义。孟德腾(2018:34)将之类比于“花园小径句”的句法重新分析(如:The horseracedpast the barnfell这个句子中,只有当我们加工至“fell”时才会进行句法重新分析,从而将“raced”由不及物动词修正为及物动词)。但是,这种观点并非在实证基础上得出的。

为了检验“这一X不要紧”构式义的产生是否由“Y”诱发的,我们首先对被试进行了“X”为行为动词的测试。被试(22人)为16级翻译专业1班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例(15)。

(15)听到房间里有响声,他便悄悄走过去想看个究竟。这一看不要紧,________。

在这个句子中,“X”选择了行为动词“看”。22名被试完成的句子(请看附录1)从可接受性来看都没有问题,换言之,被试完成的“Y”无一例外地都表达了反预期结果,这从很多被试使用“竟然”“居然”可以看得出来。这说明,当“X”为行为动词时,我们无需借助“Y”就可以理解“这一X不要紧”表达的是假性否定的构式义。我们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BCC)的统计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基本符合[1]“这一X不要紧”结构的例句,在CCL统计的108例中, “X”为行为动词的占75例,全部表示假性否定,没有一例表示真实否定;在BCC统计的74例中,“X”为行为动词的占56例,也全部表示假性否定,没有一例表示真实否定。

那么,当“X”是其他词类时,“这一X不要紧”本身(即无需其后面的“Y”)是否也能触发假性否定的构式义呢?为此,我们对被试进行了“X”为名词的测试。被试(26人)为17级翻译专业1班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例(16)。

(16)他气急败坏,打了那小孩一耳光。这一耳光不要紧,____________。

在这个句子中,“X”选择了名词“耳光”。从26名被试完成的句子(请看附录2)来看,“这一耳光不要紧”为假性否定的占了绝大多数,只有4例为真实否定。这似乎表明,当“X”为名词时,虽然存在把“这一X不要紧”理解为假性否定的倾向,也不排除将之理解为真实否定的可能。这与数据库的统计结果也相符。在CCL语料库中,符合“这一X不要紧”这一结构、且X为名词的占7例,但是,没有1例表达真实否定。在BCC语料库的文学选项中,符合“这一X不要紧”这一结构、且X为名词的占3例,其中,只有1例表达真实否定(即“这一刀不要紧。还有一把刀,在背上,它刺在我的心里,我的心快要跳不动了……”);在BCC的报刊选项中,“X”为名词(有的也可能被视为量词,如:“点”“阵”)共6例,其中只有2例表达真实否定(即“这一点不要紧……”“这一点点不要紧……”)。由于当“X”为名词时“这一X不要紧”虽然存在表达假性否定构式义的倾向,但也可能表达真实否定,因此,在“X”为名词的情况下,“这一X不要紧”表达假性否定的表意机制相对复杂。换言之,有时候其假性否定义无需后面“Y”的诱发,而有时候则可能需要后面“Y”的诱发。我们的假设是:“X”为名词时“这一X不要紧”的假性否定义是否需要“Y”的诱发,语境信息能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所说的语境信息,一方面包括“这一X不要紧”的前文,另一方面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为此,我们首先针对书面语的情况进行测试,要求两组被试——16级英语专业1、2班学生(分别为21人和22人)分别完成例(17)和例(18)。

(17)为了防止病人有过敏反应,医生通常在注射青霉素之前都要做皮试的。他竟然把这茬儿给忘了,直接给病人打了一针青霉素。这一针不要紧,____________。

(18)医生检查了枪伤后,安慰道:“不用担心,这一枪不要紧,____________。”

针对例(17),从被试完成的句子来看(见附录3),21名被试中,只有2名完成的句子(*要是发生严重后果就不好了;*有可能会要了他的命)有点怪异,但是,这两句表明被试认识到“这一针不要紧”是假性否定,毕竟他们想到了意外的后果,只是没有把握这一结构暗示的“瞬间性”和“已然性”,可以说是没有“全面”理解假性否定。因此,测试的结果还是能够表明,前文语境因为提供了充分的暗示信息,使得被试能够把“这一针不要紧”理解为假性否定。相反,对于例(18),从被试完成的句子来看(见附录4),则无一例外地把“这一枪不要紧”理解为真实否定,这也在我们的预料之内,因为前文语境(即“不用担心”)为真实否定也提供了充分暗示信息。如果书面语情况下前文语境缺乏充分暗示信息,“这一X不要紧”假性否定义是否需要“Y”诱发则可能因个人的语言经验而异,从附录2被试完成的句子可以看出,虽然大多数被试把“这一耳光不要紧”理解为假性否定,但也有少数被试把“这一耳光不要紧”理解为真实否定,因此,对于后者而言,若“这一耳光不要紧”表示假性否定,他们势必需要后续的“Y”诱发“这一耳光不要紧”的语义重新分析而获得假性否定义。

正如张艳(2016:24)所指出的那样,当“这一X不要紧”表示假性否定时,“不要紧”在发音上必须轻读、弱读,而在表示真实否定时则必须重读。不仅如此,在其他词的发音上也有不同:在表示假性否定时,“这”通常轻读,而“X”则重读;在表示真实否定时,“这”重读,而“X”则轻读。如果例(17)和例(18)以口语形式呈现,“这一X不要紧”的轻重音模式差异应该是:“这一针不要紧”(假性否定)和“这一枪不要紧”(真实否定)。因此,我们认为,在口语情况下,当“X”为名词时、且前文语境不能充分决定“这一X不要紧”是假性否定还是真实否定时,发音模式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对16级汉教1班的学生(22人)进行了两次测试,先让他们听与真实否定相关的重音模式,即例(19),并完成此句,然后让他们听与假性否定相关的重音模式,即例(20),并完成此句。

(19)歹徒朝他一刀刺了过去,这一刀不要紧,__________。

(20)歹徒朝他一刀刺了过去,这一刀不要紧,__________。

测试的结果与我们的预测相符。被试无一例外地把例(19)中的“这一刀不要紧”理解为真实否定(见附录5)。相反,除了1名被试之外(这可能与被试个人缺乏这个构式的经验有关),所有被试则把例(20)中的“这一刀不要紧”理解为假性否定(见附录6)。

那么,为何当“X”为行为动词时,我们会把“这一X不要紧”理解为假性否定呢?为何当“X”为名词时,“这一X不要紧”是否被理解为假性否定则受到语境的制约呢?当“X”为其他词类(如:量词、形容词、拟声词)情况又会如何呢?为了解释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把“X”和前面的“这一”联系起来。当“这一X不要紧”中的“X”为行为动词时,“这”只是起延续话题的作用(张艳 2016:17),因而轻读,“一”不是数词,而是完成体标记,表示动作的瞬间性(李宇明,1999:3)。这种解释对于“X”为形容词、拟声词和量词“来”也是适用的。我们从来不会说“一看、二看、三看……”“一慌、二慌、三慌……”“一啪、二啪、三啪……”“一来、二来、三来……”(除非表示列举之用),因此,“一”不是数词,“这”也不是起特指功能的指示代词。当“X”为量词“下”时,因为我们可以说“一下、两下(不能说‘二下’)、三下……”,因此,从形式上看,“一”似乎可以视为数词。例如:

(21)……对准赵铁柱的脑袋,咣咣咣敲了三下。这三下不要紧,赵铁柱的大脑袋上立刻多了三个小脑袋尿水跟浇地一样,把他的脑袋浇了个透湿。(《逍遥小神医》)

需要说明的是,“不要紧”表达假性否定时,虽然主要出现于“这一X不要紧”表达式中,但也有出现在稍有变化的表达式中,如:这三下不要紧、这几句话不要紧。在这种情况下,前文都有明确数量的表述,因此,确实表达数量,但是,这已经不属于“这一X不要紧,Y”表达式。于是,自然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把例(21)稍微修改一下,成为例(22),“一下”是否是数量词呢?

(22)……对准赵铁柱的脑袋,咣地敲了一下。这一下不要紧,赵铁柱的大脑袋上立刻多了一个小脑袋……

在这个句子中,当“一下”第一次出现时(即“咣地敲了一下”),可以称之为语义虚化的数量词,不同于“我只敲了他一下,没有敲两下”中的“一下”(这里可视为数量短语)。但是,在第二次出现时(即“这一下不要紧”),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与“X”为动词、形容词等情况是一样的,即,“一下”不是数量词或数量短语,这里的“一”依然是表示瞬间性,“下”同样是通过转喻而回指“敲”。

而当“X”为名词时,前文语境以及轻重音模式则使得“这”既可能起延续话题的作用(因而,通常轻读),也可能起特指功能(因而,通常重读),暗含着与“那(另/随后/……)”作对比;“一”同样也有两种可能的解释:第一,与“X”为动词的情况相同,突出“X”的“行为”或“变化”语义,表示行为和结果之间的时间短暂性;第二,作为数词,与前面的“这”连用表示特指、甚至隐含比较。例如:“这一刀不要紧”表达的意义是“这一刀”不是很严重,甚至可以隐含表示“那(另/随后/……)一(几)刀”很严重。除了行为动词、名词之外,“X”也可能为量词、形容词、拟声词。在“这一X不要紧”结构中,量词和名词通常难以明确划界,比如:“这一刀不要紧”中的“刀”可以看作名词,也可以看作量词(如:一刀、两刀……),因此,“X”为名词时“这一X不要紧”的两种可能性解释(假性否定、真实否定)也适用于量词。但是,对于张艳和孟德腾认为也是量词的“来”和“下”,则并不适用,因为这两个词在“这一X不要紧”结构中回指的是前文涉及行为或变化的事件[见上文例(11)—例(13)],因此,“这一下/来”(虽然“这”在此情况下重读)不可能表示特指+隐含比较的意思,“这一下/来不要紧”也就不可能表达真实否定的意思。当“X”为形容词(如:“这一高兴不要紧”)或拟声词(如:“这一啪不要紧”)时,“这一X不要紧”中的“这一X”也不可能表示特指+隐含比较的意思,因而,“这一X不要紧”也不可能表达真实否定的意思。

综上所述,“这一X不要紧”的表意机制并非是单一的,换言之,其假性否定义并非总是由后面的“Y”诱发语义重新分析所致。当“X”是行为动词、形容词、拟声词时,“这一X不要紧”表示假性否定义是这一结构本身压制的结果,不存在所谓后面“Y”诱发的语义重新分析。而当“X”为名词或量词(“来”/“下”除外)时,“这一X不要紧”是否表示假性否定,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在语境暗示信息充分的情况下,“这一X不要紧”的假性否定义基本上不需要后面“Y”诱发语义重新分析;在语境暗示信息不充分情况下(主要限于书面语),“这一X不要紧”的假性否定义则可能依靠后面“Y”诱发语义重新分析而产生,与听者/读者的个人语言经验有关。

四、“这一X不要紧”的语用功能

由于“这一X不要紧”的构式义并非总是由其后面的“Y”倒逼而产生,因此,所谓“故设理解陷阱,巧妙暗示会话含义”“采取策略否定,欲扬先抑增强语力”(孟德腾,2018:35)的语用功能是站不住脚的。那么,“这一X不要紧”的语用功能是否如张艳(2016:59)所说的“顾及面子、自我保护和表达情绪”呢?

张艳(2016:59)认为,“在构式‘这一X不要紧,Y’中,作者想表达的明明是‘妨碍、要紧’义,但是为了顾及对方的面子,而采取‘不要紧’这样的字面形式来表达”。但是,“这一X不要紧”并非总是涉及交际中的另一方,比如:“她这一嗓子不要紧”“狗这一叫不要紧”都不涉及交际中的听话人一方,因此,不存在所谓“顾及对方面子”的问题。至于自我保护,张艳(2016:59)指出,“间接否定更加接近肯定、称心如意的意义,与实际情形形成反差,又具有模糊性,避免直截了当的否定,使说话人处于有利地位,具有保护说话人的功能,是一种‘无据可查’的交际策略”。让人费解的是,何谓“间接否定”?“这一X不要紧”的构式义就是“这一X很要紧”,不存在所谓间接否定。何谓“模糊性”?在“这一X不要紧”的构式义无需后面“Y”诱发的情况下,其构式义非常明确。如前所述,“这一X不要紧”未必涉及交际中的另一方,因此,谈不上说话人“自我保护”的问题。至于表达情绪,我们不否认“这一X不要紧”可以表达说话人“讽刺、生气”等情绪(张艳,2016:59),然而,当“这一X不要紧”不是针对听话人的某种行为时,更多的只是表述事实而已(如:“这一打开信不要紧,他高兴地跳了起来。”)。

我们认为,不论“这一X不要紧,Y”构式在具体情境下是否可能会体现说话人自我保护或顾及对方的面子、是否会带上说话人的某种情绪,其核心的语用功能就是“凸显事态之因”(孟德腾,2018:35),凸显“X”暗含的行为或变化与其产生结果的不对称性,即,结果的反预期性。

五、总 结

“这一X不要紧,Y”在表达假性否定的构式义情况下,虽然“X”可以体现为多种不同词类,但是,从语义角度而言,能够进入这一构式的词必须体现或暗含“行为”或“变化”的语义特征。

“这一X不要紧”的假性否定构式义的产生机制并非是单一的。当“X”是行为动词、形容词、拟声词时,“这一X不要紧”的假性否定构式义是这一构式本身压制的结果,不是其后面“Y”诱发语义重新分析的结果。究其原因,当“X”为这些词类时,前面的“这”只能起延续话题的作用,“一”也不可能是数词,而是完成体的标记,表示行为和其结果之间时间的短暂性。而当“X”为名词(或量词,“来/下”除外)时,如果“Y”之前的语境信息充分支持“这一X不要紧”的假性否定构式义,那么,假性否定构式义的产生也不需要“Y”诱发语义重新分析;如果“Y”之前的语境信息不能充分支持“这一X不要紧”的假性否定构式义(主要限于书面语),那么,假性否定的构式义则可能需要后续的“Y”诱发语义重新分析而产生,原因是:当“X”为名词(或一些量词)、且“Y”之前的语境信息不够充分时,“这”既可能起延续话题的功能,也可能表示特指,“一”既可能是完成体标记、表示瞬间性,也可能是数词,于是,“这”和“一”的前一项功能相结合产生的是假性否定构式义,而“这”和“一”的后一项功能相结合则产生真实否定义。例如,在书面语中,“这一刀不要紧”既可能表示假性否定,也可能表示真实否定,对于有些读者而言,则可能依靠后面的“Y”来确定其一:如果“Y”是“他当场毙命”,则“这一刀不要紧”表示假性否定的构式义;如果“Y”是“没有刺中要害部位”,则“这一刀不要紧”表示真实否定意义。

既然在很多情况下“这一X不要紧”的假性否定构式义是构式本身压制的结果,因此,“这一X不要紧,Y”的语用功能不能笼统地概括为“巧设陷阱,巧妙暗示会话含义”、“采取策略否定,欲扬先抑增强语力”。只有当“Y”决定“这一X不要紧”是假性否定时,才可以说这一构式具有上述语用功能。由于这种情况只有在“X”为名词(或一些量词)时才会发生,而这种情况所占比率很低(张艳,2016:11),因此,上述语用功能不是这一构式的核心功能。尽管这一构式在具体情况下可能会表达说话人“顾及听话人面子”“自我保护”或“情绪”的功能,但是,这些也不是这一构式的核心功能。其真正的核心功能就是凸显事态之因产生重大的(或严重的)反预期结果。

注释:

[1] 包括严格符合“这一X不要紧”结构,也包括这一结构的变体,比如,在“这”和“一”之间增加了一些词(如:“这么一夸”“这信手一翻”等)或者省略了“这”(如:Ø一问不要紧)。

附录1

听到房间里有响声,他便悄悄走过去想看个究竟。这一看不要紧,__________________

(1)隔壁的老王居然在翻箱倒柜。

(2)他的儿子居然一改往日的懒惰在挑灯夜读。

(3)一只断手竟然向他飞来。

(4)他失散多年的儿子竟然回来了。

(5)却发现自己正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6)竟然有一只小狗在翻箱倒柜,将房间弄得一团糟。

(7)竟然是一只超级无敌巨可爱的柴犬在那里上蹿下跳。

(8)竟然有一只刺猬。

(9)没想到他们正在唱自己爱豆的歌。

(10)居然发现一个穿黑衣的男人在翻箱倒柜。

(11)竟然有一只大老鼠。

(12)竟然是一个长得和他一模一样的人在翻箱倒柜。

(13)居然是房间里的玩具在开派对。

(14)房间里的老鼠在开party。

(15)盛大米的缸中竟然有几只老鼠在偷吃。

(16)他竟然发现一只大老鼠在偷吃东西。

(17)吓得他浑身发抖。

(18)隔壁邻居家的猫竟然跳进了自己的屋子里。

(19)只见一只黑猫坐着凳子上,旁边古老的CD机在不停地播放着。

(20)房间被一只小狗和小猫搞得乱七八糟。

(21)竟然是钢铁侠和灭霸在打架。

(22)爸爸居然在用他的电脑在看药水哥直播。

附录2

他气急败坏,打了那小孩一耳光。这一耳光不要紧,____________。

(1)却极大地伤害了小孩幼小的心灵。

(2)吓得旁边的一个小女孩阵阵哆嗦。

(3)那小孩回敬了他七记耳光。

(4)那小孩拿出了一把菜刀。

(5)那小孩迅速从身后掏出手枪,气势汹汹地指向他。

(6)差点要了那孩子的命。

(7)竟把那孩子的鼻子打歪了。

(8)可把他的手疼坏了。

(9)却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10)这孩子再也不听他的话了。

(11)却伤了他的自尊心。

(12)小孩子立刻给了一个回首掏。

(13)小孩子大笑起来。

(14)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伤痕。

(15)把小孩子打回了猴子原形。

(16)孩子母亲出来狠揍了他一顿。

(17)那孩子从此爱上了被人打耳光。

(18)不料孩子的爸爸是史泰龙。

(19)他把手给打折了。

(20)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

(21)那小孩大骂脏话。

(22)那小孩哭晕过去了。

(23)*但之后的耳光就要紧了,小孩会死。(?)

(24)*要紧的是他担心孩子不理解他为何被打。(?)

(25)*要紧的是那小孩躲开了,他的手打翻了桌上那碗热酒。(?)

(26)*但是,不应在小孩没有犯错的情况下打他。(?)

附录3

为了防止病人有过敏反应,医生通常在注射青霉素之前都要做皮试的。他竟然把这茬儿给忘了,直接给病人打了一针青霉素。这一针不要紧,__________。

(1)直接把病人送进了重症急救室。

(2)竟送他去见了阎王。

(3)病人的胳膊上瞬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疙瘩。

(4)病人产生了严重的过敏反应。

(5)病人立马起了过敏反应。

(6)病人直接过敏昏过去了。

(7)病人立刻出现了不良反应。

(8)病人马上就起了过敏反应。

(9)直接把病人送进了急症室。

(10)病人对青霉素过敏。

(11)病人却因过敏丢了性命。

(12)直接把病人送进了ICU。

(13)病人差点儿丢了命。

(14)直接把病人打死了。

(15)却差点儿去了病人半条命。

(16)差点儿要了一条命。

(17)病人直接产生了过敏反应。

(18)病人真的出现了过敏反应,他内心懊悔不已。

(19)病人立马休克了。

(20)*要是发生严重后果就不好了。(?)

(21)*有可能会要了他的命。(?)

附录4

医生检查了枪伤后,安慰道:“不用担心,这一枪不要紧,____________”。

(1)只是轻微的擦伤而已,包扎一下伤口就没事了。

(2)子弹没有伤到要害。

(3)子弹避开了要害。

(4)并不致命。

(5)我给你清理伤口,包扎好就可以回家了。

(6)只伤了皮肉,并未伤及筋骨。

(7)死不了的哈。

(8)没有伤及内脏。

(9)没有伤到要害。

(10)治疗之后会痊愈的。

(11)不至于致命。

(12)好好养几天就好了。

(13)并未伤到要害。

(14)只是轻微的擦伤。

(15)还好,没有伤到要害,捡回一条命。

(16)没有伤到要害。

(17)子弹取出来就好了,不会有事的。

(18)离心脏还有几厘米呢。

(19)没有伤到要害,取出子弹就无碍了。

(20)没有伤到要害,简单处理一下即可。

(21)你不会死的。

(22)没有伤到要害。

附录5

歹徒朝他一刀刺了过去,这一刀不要紧,____________。

(1)再来几刀就难说了。

(2)没有刺中要害。

(3)他躲了过去,没刺中。

(4)刺的伤口不深。

(5)他穿着软猬甲。

(6)但歹徒随后又刺了一刀,这才要了他的命。

(7)只是把他的胳膊划破了。

(8)他来了个旱地拔葱,歹徒刺空了。

(9)因为他学过擒拿格斗,一下子将歹徒的刀打落在地。

(10)他是练家子,功夫深着呢。

(11)他迅速用手拨开了。

(12)没想到歹徒丧心病狂又朝他刺了十几刀。

(13)因为他后退时被树根绊倒滚下了山坡。

(14)他手疾眼快,躲了过去。

(15)他一个乾坤大挪移闪到了歹徒的背后。

(16)刺中的是他的假身,他的真身已跳到祥云之上。

(17)他来了个顺手牵羊,歹徒一下子趴在地上了。

(18)但要紧的是歹徒穷追不舍,又补了他几刀。

(19)因为歹徒喝醉了、刺歪了。

(20)正好刺中他手里的笔记本电脑。

(21)没有造成重伤。

附录6

歹徒朝他一刀刺了过去,这一刀不要紧,__________。

(1)其中的内力逼得他退后了好几步。

(2)生生割下了他大腿一块肉。

(3)血一下子喷了出来。

(4)直接刺中了腰部,让他倒在了地上。

(5)顿时血如泉涌。

(6)吓得他惊魂出窍。

(7)当场要了他的命。

(8)一下刺穿了他的胸膛。

(9)歹徒落得个终身监禁。

(10)吓得周围的人尖叫起来。

(11)让一个家庭失去了支柱。

(12)弄得他终身残废。

(13)可把周围的人吓坏了。

(14)他一下子晕死过去了。

(15)顿时鲜血四溅。

(16)既要了他的命,也要了歹徒的命。

(17)竟然刺出了一个惊天大案!

(18)那惨状怎一个“惨”字了得!

(19)把旁边的一个小孩吓晕了。

(20)霎时间血流成河。

(21)鲜血直流,歹徒也吓疯了。

(22)*没刺中要害,而且伤得也不重。(?)

猜你喜欢
张艳量词构式
眼里有光,心中有爱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学生天地(2020年24期)2020-06-09 03:09:00
MH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of a Generalized Burgers’Fluid Due to an Exponential Accelerating Plate with Effects of the Second Order Slip and Viscous Dissipation∗
Teaching Language and Cross—Cultural Skills through Drama
量词歌
Similarity Solutions of Marangoni Convection Boundary Layer Flow with Gravity and External Pressure*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
当代修辞学(2012年2期)2012-01-23 06: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