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佳鸿 张文贤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中国 北京 100871)
“怎么”与“为什么”同属疑问代词[1],二者的用法有相似之处,又有细微差异。前人发现它们都可以用来询问原因以及表达反问。吕叔湘(1999:651)认为在询问原因时二者可以等同,但也有一些学者,如刘月华(1985)、张肖如(2012)、邵敬敏(2014:124)、胡悦璐(2014)等发现询问原因的“怎么”与“为什么”不同,询问原因的“怎么”含有惊异的因素。大多数学者认为“怎么”可以用于反问句,通常带有否认、质问意味(刘月华,1985;张肖如,2012;邵敬敏,2014:124;刘彬、袁毓林,2019),不过“为什么”出现在反问句中的情况较少(刘月华,1985;张肖如,2012)。另外,有的学者认为“怎么”经常用于表示“责怪”的句子(刘月华,1985;胡悦璐,2014),有事情不该如此的意味(蔡维天,2007)。蔡维天(2007)还认为“怎么”与事件的因果有关,“为什么”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知识有关。
我们在考察自然口语时发现,“怎么”疑问句和“为什么”疑问句有时可以互换,如例(1);有时却不能互换,如例(2)。
(1)【做贺卡】
01J:->你能改个大写么?(2.5s)你为什么不大写@@@?
02C:->啊,啊你是说这儿大写?
03J:这儿!((手指向另一个地方))you!
04C:哦哦哦,没[办法了]
05J: [Y改一]YY改一下
06C:怎么改?
07J:就是,就那样一下么。
(2)【做饭:C、J、H三人在H的家中做饭,厨房被弄得一片狼藉】
01J:我的天哪,这块已经((指的是放调味料的地方))@@@
02C:@@@
03H:((叹气))
04C:->为什么叹气?为什么?((看向H))
05H:一丝丝的绝望。
06C:[@@@@@]
07J:[@@@@@][2]
例(1)是C、J二人在做贺卡的过程中,J提出请求(01行):让C将英文字母改为大写。此时的“你为什么不大写?”可以替换为“你怎么不大写?”。例(2)的背景是C,J,H三人在H的家中做饭,C,H二人为情侣,在J指出厨房已经乱得不堪入目时(01行),H叹气(03行),C看到H叹气后故意调侃H:“为什么叹气?为什么?”,这里的“为什么”无法替换为“怎么”。[3]
由此可以看到,“怎么”与“为什么”疑问句的差异,特别是在自然口语中的功能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为此,我们收集了7.5小时的自然口语录像,将其中含有“怎么”和“为什么”的语料进行转写,得到37例“怎么”以及39例“为什么”。我们将在会话序列中分析“怎么”疑问句和“为什么”疑问句的用法,对比二者的互动功能,以对二者的差异做出更好的解释[4]。
Thompson、Fox、Couper-Kuhlen(2015:2)将会话序列(sequence)分为:询问(information-seeking)、告知(informing)、评价(assessments)、请求(request)四类。这是根据前人对于语言功能以及人们日常对话基本动因的研究而划分的,这四个基本类型是人们社会交流的核心与基础,与语言的基本功能以及人类交流的基本动因相一致。根据Thompson、Fox、Couper-Kuhlen(2015:2)的分类,我们发现,“怎么”疑问句和“为什么”疑问句在询问、评价、请求这三个序列类型中均有分布,且都没有出现在告知序列中。
(3)【吃火锅】
01C:再拿个碗
02H:哦!
03 ((H去厨房拿碗))
04J:->你怎么每个都要洗一下呢?
05H:因为有一点点灰尘啊
(4)【做饭】
01((J端上来糖醋排骨,C站起来准备拍照))
02C:->这个卖相怎么没那么好呢?
03F: 还是我的卖相好吧?味道不好但是卖相好
(5)【吃火锅】
01J:->我怎么找不到豆腐呢?
02 ((H用勺子在锅里捞,捞出来一块豆腐))
03H: 这有((看向J))
例(3)至例(5)分别是“怎么”疑问句出现在询问、评价、请求序列中的情况。例(3)说话人J发出的“你怎么每个都要洗一下呢?”是询问原因,H对之进行了回答,回应语以连词“因为”引导。例(4)C在准备对糖醋排骨拍照时进行了评价:“这个卖相怎么没那么好呢”。例(5)的“我怎么找不到豆腐”并不是在询问原因,而是想让对方捞豆腐,对方也顺利识解了这一请求行为,实施了帮助。
与“怎么”疑问句一样,“为什么”疑问句也只出现在询问、评价、请求序列中,如例(6)至例(8):
(6)【边吃火锅边玩你画我猜】
01J:->为什么我们都会觉得洗车呢?..(2s)吃了一口花椒
02C: 可能销售这种人,和车站得不太近
(7)【边吃火锅边玩你画我猜】
01H:->为什么这么难((轮到H选词))
02 ((其他人没有回应))
(8)【吃饭(F想让C和H坐在一起)】
01F:->为啥我要坐这儿呢?咱俩为啥不换一下?
02C: 咋啦?随便坐呗
03H: 就是,随便坐
例(6)到例(8)分别是“为什么”疑问句出现在询问、评价、请求序列中的情况。例(6)是J询问原因,C提供了可能存在的原因。例(7)H发出的“为什么这么难”并不是在询问原因,而是在发出评价。例(8)F发出的“为啥我要坐这儿呢”并不是要询问原因,而是不想坐在这里,因此不等C回答,就继续将请求进一步明确化,直接提出要换座位。
下面,我们将“怎么”和“为什么”的序列类型及其分布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对比分析。
从序列行为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二者只有在请求序列中可以互相替换,在另外两种序列(询问、评价)中均有较大差异。接下来我们将从这三个基本序列入手,详细说明“怎么”疑问句和“为什么”疑问句在序列中的替换情况。
1.请求:二者在请求序列中可互换
请求序列是一种指令性的行为序列,一般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按照说话人的意图去做某事。出现在请求序列中的“怎么”和“为什么”可以互换,且均为假性疑问句,说话人并不是真的想寻求答案,而是通过疑问句的形式让对方开始某项行动。“怎么”疑问句出现在请求序列中的情况有2例。下面的例(9)就是一个完成请求行为的例子,在该片段之前,H已经拿了三个碗过来,但是J发现自己有碗,坐在自己旁边的C没有,于是J开始发问。可以看到,在J说完“C怎么没有碗呢?”(01行)之后,H通过执行动作来进行回应(02行),将碗放到了C的面前,在这种情况下,“怎么”疑问句实施的是请求行为,“怎么”可以替换为“为什么”。
(9)【吃火锅】
01 J:->C怎么没有碗呢?
02 ((H把碗从桌子的另一边拿到C面前))
03 C:干啥啊,忽略我
04 H:你先忽略我的
05 C:我哪有先忽略你
“为什么”疑问句也可用于请求行为,这种情况有3例。下面这个例子是“为什么”出现在请求序列中的情况,是J、C二人做贺卡的场景。
(10)【做贺卡】
01J:->你能改个大写么?(2.5s)你为什么不大写@@@?
02C:->啊,啊你是说这儿大写?
03J:这儿!((手指向另一个地方))you!
04C:哦哦哦,没[办法了]
05J: [Y改一]YY改一下
06C:怎么改?
07J:就是,就那样一下么。
C正在往贺卡上写英文,J看到C没有把“you”的“y”大写,于是在01行发出请求:“你能改个大写么?”,结果在2.5s的沉默之后,C还是没有大写,于是J再次发出请求:“你为什么不大写?”,这时C才开始回应:“啊,你是说这大写?”,这个时候C才开始执行对方的请求。此时的“为什么”可以替换为“怎么”。
请求序列中的“怎么”和“为什么”疑问句之所以是假性疑问句,与反诘语气的语用意义有一定关系。邵敬敏(2014:222)指出,反诘语气在不同的交际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往往显示出不同的语用意义,大致有以下六种:困惑义、申辩义、责怪义、反驳义、催促义和提醒义。我们认为,在请求序列中,“怎么”和“为什么”的反诘语气显示为困惑义、催促义和提醒义:例(5)中的01行“我怎么找不到豆腐呢?”表现为困惑义,说话人实际上认为不应该或不可能发生找不到豆腐这样的事情,这种困惑的语用意义触发了听话人的动作(帮对方捞豆腐),共同构成了请求序列。例(9)、例(10)中的“C怎么没有碗呢”和“你为什么不大写”表现为催促、提醒义,例(9)中对方本应该给C一个碗,却由于疏忽没有这么做,说话人使用“怎么”疑问句进行催促提醒,进一步触发听话人的动作(递碗)。例(10)中对方本应将“you”的首字母大写,但是却没有大写,此时说话人使用“为什么”疑问句提醒对方,要求对方改过来(05行:改一下改一下)。
2.询问
①“怎么”在表达询问时有两种识解,“为什么”只有一种
一般来说,“怎么”和“为什么”用于询问行为时都是用于询问原因,听话人需要针对原因进行回答。但是我们在考察语料时发现,“怎么”疑问句和“为什么”疑问句的情况并不相同。“怎么”疑问句用于询问原因时,听话人可以有两种识解:A.询问原因;B.表达惊讶、奇怪。听话人可能会就其中某一种进行回应。“为什么”在用于询问原因时,听话人只有一种识解,即询问原因,从而只会针对原因进行回应。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例(11)是C、J、H三个人在J的家中吃火锅的场景,J在桌子上看到了肉蓉面(一种类似泡面的食品,一般出现在吃火锅时,市面上比较少见),因为在吃火锅之前J和C已经买了手擀面,于是J看到肉蓉面时感到奇怪,然后她开始提问,这时H在镜头外找喝的饮料。
(11)【吃火锅】
01 ((H去找其他喝的饮料,J看到肉蓉面))
02 J:->你怎么会买肉蓉面呢?
03 H:有醪糟((走向餐桌))咹((C和J都看向H))
04[这是直接]喝的醪糟
05 J: [你怎么会买]
06 C:不要不要((摇头))
07 H:肉蓉面啊?
08 J:昂
09 H:不好吃吗?我跟我[妈就吃的这个]
10 J: -> [不是我说你]为什么无缘无故就会买肉蓉面?
11 H:->是因为去美特好((超市名))看见啦,我妈想吃,就买了几几包。
在02行,J提问时,H正在给C找饮料,也就是说,在C和H找饮料的序列还没有结束时,J自己开启了一个新的序列,从03行可以看到,H并没有立即针对J的问题给予回应,在结束上一序列后,H才开始针对J的问题回应(07行、09 行、11行),从09行可以看出,H给出的回应显然不是J想要的,因为J在10行说:“不是”,然后J再次进行提问,“我说你为什么无缘无故就会买肉蓉面?”。H在11行再次进行回应,此时H的回应才是J想要知道的内容。
在J看来,她只是想询问购买肉蓉面的原因,但接受者第一次的回应并不是J想要的,于是J没有简单地再次重复,而是用另一种更明显的形式进行询问。有意思的是,在她的两次提问中,分别用了“怎么”和“为什么”:在第一次提问时,J说:“你怎么会买肉蓉面呢?”H对此的回应是: “不好吃吗?我和我妈就吃的这个”,可见,H并没有将“怎么”问句识别为真正的询问原因,而是识解为对方十分惊异,甚至认为对方这么问是觉得肉蓉面不好吃;J在收到这个回应后,先是进行了否定:“不是”,然后把“怎么”句修复为“为什么”句:“你为什么无缘无故就会买肉蓉面?”,这时H才将对方的询问识解为真正的询问原因。在整个过程中,H由于识解错误而给出了对方不期待的回应(09行),在对方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问题后,H才做出了对方期待的回应。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当“怎么”和“为什么”都用于询问原因时,“怎么”疑问句在被听话人识解时可能会有两种含义:A.询问原因;B.表达惊讶、奇怪。听话人可能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回应,这样就容易出现上述例子中的识解错误,从而影响互动进程的情况;与“怎么”疑问句不同,听话人对于“为什么”疑问句的识解只有一种:询问原因。由于只有一种识解,所以人们在单纯询问原因时,往往更愿意用“为什么”疑问句进行提问。
在前人的研究中,对于用于询问的“怎么”和“为什么”存在争议,刘月华(1985)认为“怎么”主要表示惊异,而“为什么”主要用于询问。邵敬敏(2014:124)的看法与刘存在不同,邵认为,用“怎么”的问句,本身即含有“惊异”的因素在内,而“为什么”的问句本身并不含有“惊异”的因素,如果要表示惊异,必须另外用词予以表示。我们的这一发现正好为邵敬敏(2014:124)的发现找到了日常口语中的证据。邵敬敏(2014:124)举了《雷雨》中的例子进行说明:“奇怪,为什么不让太阳进来”。他指出,如果没有“奇怪”这个词,整个问句显然并不含有惊异之意。“为什么”总是老老实实的询问原因,要求对方予以明确回答,而“怎么”疑问句询问原因的同时,总是表示一种出乎意料,不以为然的态度。
②“为什么”疑问句可以用于明知故问和设问句,“怎么”不行
下面两个例子分别是“为什么”疑问句用于明知故问和自问自答的情况,“怎么”疑问句并没有出现这两种情况。例(12)和例(13)中的“为什么”疑问句都不能替换为“怎么”疑问句。例(12)中询问者C已经知道H叹气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家厨房被弄得很乱,但是还是发出了询问行为(04行):“为什么叹气?为什么?”。
(12)【做饭:C、J、H三人在H的家中做饭,厨房被弄得一片狼藉】
01 J:我的天哪,这块已经((指的是放调味料的地方))@@@
02 C:@@@
03 H:((叹气))
04 C:->为什么叹气?为什么?((看向H))
05 H:一丝丝的绝望。
06 C:[@@@@@]
07 J:[@@@@@]
(13)【吃饭】
01B:为什么不爱吃肉呢?就是因为肉不咸@@
02L:嗯
例(13)中说话人自问自答,询问前心里也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邵敬敏(2014:248)指出,这种自问自答的设问句使得答语的交际效果更加突出,能够敦促听话人进行思考,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我们认为,“怎么”疑问句用于询问时只能表示有疑而问。明知故问和自问自答这种询问者自己内心知道原因还仍然进行询问的情况,只能使用“为什么”疑问句,不能使用“怎么”。一般都有交际上的目的和作用,如活跃气氛,促使对方进行思考等。
3.评价序列中的差异
Thompson、Fox、Couper-Kuhlen(2015:140)认为评价序列中的评价话轮存在两种:“一次评价”和“二次评价”,“一次评价”是序列位置中第一个对某事物进行评价的话轮,“二次评价”是序列位置中第二个对被评价物进行评价的话轮,是对“一次评价”的回应。“怎么”和“为什么”不仅在“一次评价”中有区别,在“二次评价”位置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①二者在“一次评价”中的对比
“怎么”和“为什么”都可以出现在对某项事物进行首次评价的话轮中,乐耀(2016)指出,虽然“评价”本身就是一种行为,但是根据具体的互动场景,交际者做出评价往往是为了完成一个或多个更加具体的会话行为,比如赞扬、抱怨、解释等等。我们发现,“怎么”和“为什么”在“一次评价”中完成的具体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
A.“怎么”可以表达赞叹,“为什么”不能
“怎么”疑问句可以用于表达正面评价的赞叹,不过在分布上比较少,只有2例,且都是含有“怎么这么”的问句。在例(14)中, C、J两人正在做贺卡:
(14)【做贺卡】
01 C:呀,我写成了 happily
02 J:我看见了
03 C:<@怎么办@>
04 J:能改吗?
05 C:这可以画个啥,只能画个啥了
06 J:嗯
07 C:画个啥呀?
08((C拿模板比对,后来自己手画了一个蘑菇))
09J:-><@你怎么这么厉害呢@>?
10C:->我该去学幼师,学什么语言学
在例(14)中,C解决了两个人都觉得比较难的难题,于是J在09行通过“怎么”疑问句对C进行了正面评价:“你怎么这么厉害呢?”
“怎么”疑问句还可以用于自我赞叹,如下面这个关于拼图的例子,A成功把两块拼图拼到了一起,于是她说:
(15)【拼图】
01->A:唉呀我怎么这么聪明,看到了没?
02((B没有回应))
03 B:嗯对呀,是这个,这个
04 A:昂
在语料中,我们没有发现“为什么”疑问句用于赞叹的例子。在BCC文学语料库中搜索“为什么这么”,得到的367条语料也没有一条用于赞叹。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明显的结论:在表示赞叹时,更倾向于使用“怎么”,而不是“为什么”。
B.“怎么”可以使语气委婉,“为什么”不能
当说话人的主观感受涉及对听话人的负面评价时,“怎么”此时的功能就转变为使说话人的语气变得委婉。“怎么”用于委婉表达时,一般是说话人在遵循合作原则中的面子原则,说话人在表达负面评价时,往往会伤及对方的面子,于是常常会根据面子原则来委婉表达自己的观点,缓和语气。也有学者(张肖如,2012;胡悦璐,2014)注意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们只提到了“不怎么”这一种固定形式,如“这件衣服不怎么好看呢”。我们在自然口语中发现,“怎么”可以直接用于委婉表达,而不只是存在于“不怎么”这一种形式中。如例(16),该片段中,J一边吃火锅一边和他的男朋友(用P称呼)视频通话,C也要求和P聊天,看到P的相貌后她说:
(16)【吃火锅】
01C:->我怎么觉得
02J:能照着你俩。你好白哦((J调整手机角度,让P能看到C))
03((中间省略P和J视频通话的谈话))
04C:挂了?
05J:嗯
06C:->感觉跟照片不一样
07J:这是啥样的,你没有见过
08C:没有啊,这个看起来像=唉,硬汉形象,有点让人害怕
09J:有点让人害怕?
10C:嗯
11J:当兵的不都是,你看,你一会又要说需要考虑那个=,我也不知道,我也
12 很纠结,你知道么
13 ((中间J又跟P打电话,再次挂了电话之后))
14J:你刚刚想说什么?
15C:啥呀想说啥
16J:我也不知道了
17C:你说这男的嘛?
18J:嗯
19C:->唉,很奇怪的感觉
20J:是吧!
21C:嗯
22H:你的奇怪的点在哪?
23C:我奇怪的点在于如果我第一次接触这个男的,我可能对他没有什么好感
24J:我也是!
在01行,C准备对P(J的男朋友)的相貌进行评价,刚开始说时C就意识到P能听到自己说的话,于是马上中止了自己的评价行为。一方面,相貌是非常敏感的话题,评价对方的相貌是具有冒犯性的行为;另一方面,P对于C来说还是陌生人。C出于礼貌原则和面子原则,为了不冒犯对方,直到03行J跟P挂断电话之后,C才继续自己的评价:“感觉跟照片不一样”,显然这是一个很含混的评价,因为这个话题实在太敏感了,所以C并没有直接做出负面评价。J也感觉到了对方的欲言又止,于是在13行,J与男朋友再次挂断电话之后,她对C进行了进一步的询问(14行):“你刚刚想说什么?”,C先是装作不知道(15行),然后又给出了一个稍微偏负面,但仍比较含糊的评价:“很奇怪的感觉”(19行),最后由于H(C的男朋友)进行了进一步询问,C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我第一次接触这个男的,我可能对他没有什么好感”。
C.二者在“我+疑问词+觉得/感觉”中的分布有倾向性
“怎么”和“为什么”在“我+疑问词+觉得/感觉”结构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怎么”疑问句中有5例都是这个结构,且都用于表达主观感受,而“为什么”疑问句中却没有出现该结构。
下面这个例子是“我+怎么+觉得”用于表达主观感受的例子。01行H认为摄像机可能没有录到L,所以提出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我怎么觉得往这边转了一下呢?”此时L给出了确定的答案:“能看见,能看见”,否认了H的主观感受。
(17)【吃火锅时H怀疑镜头没有录到L】
01 H:->我觉得那个转的是不是看见看不见L,我怎么觉得往这边转[了一下呢?]
02 L: [能看见],能看见
03 ((L晃动身体))
04 L:你看,动呢吧?
05 H:不是你知道么,你那块正好是黑的,然后你又穿了个深
06 L:和后面那个窗帘
07 H:嗯
08 L:但是头是白的呀
我们在BBS微博语料库中分别搜索“我怎么觉得/感觉”和“我为什么觉得/感觉”,得到以下结果:“我怎么觉得/感觉”的语料有3069条,“我为什么觉得/感觉”的语料只有67条语料。这一证据也证明了我们的看法,“怎么”用于“我+疑问词+觉得/感觉”的比例比“为什么”要高出许多。
②“怎么”可以用于二次评价,“为什么”不能
Thompson、Fox、Couper-Kuhlen(2015:141)指出, “二次评价”的立场可以与“一次评价”的立场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当立场一致时,“二次评价”对“一次评价”表示同意,当立场不一致时,“二次评价”对“一次评价”表示不同意,即否定。当二次评价对于被评价物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时,其认知权威和认知地位也会随之升高,对被评价物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我们认为,当“怎么”出现在二次评价中时,说话人的立场与一次评价并不一致,并且一般表达的是对一次评价的否定,其认知权威以及认知地位也比一次评价高,伴随着比较明显的语调升高。如例(18),C、J、H三人吃火锅时,C问J和J的男朋友之间的事情,J讲起有一天晚上和男朋友聊天聊到凌晨四点:
(18)【吃火锅】
01C: soulmate呀,聊啥能聊到四点?
02J:不是,我说我说咱俩试着不联系三天,看之后是什么情况
03C:->((叹气))唉,又是你在这作呢
04J:->我怎么作了呢?我就不xi..(1s)[他也]
05C: [然后]呢,他说啥?
06J:然后跟他就聊了这个事儿,然后他说我就这个人就是没有给他安全感,随随意就
07 说这种话,什么什么什么
在例(18)中,C听到J说要与男朋友试着不联系三天(02行),于是给出了自己关于这件事的一次评价:“又是你在这作呢”(03行),由于J对于自己“与男朋友不联系三天”这件事拥有绝对的认知地位和认知权威,从04行可以看到,J显然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作”,她在听到上一个说话人的评价后马上进行了二次评价,表达了自己对一次评价的否定:“我怎么作了呢?”。我们发现,在该过程中,J的语调有明显的升高。可以看出,04行的“怎么”疑问句具有很强的否定意味,说话人通过“怎么”疑问句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不满情绪。在该例中,说话人拥有更多的经验和知识,从而比上一个说话人有更高的认知地位与认知权威,由此,说话人才能对上一个说话人的评价和建议进行进一步的否定,表达不一致的立场。
“怎么”疑问句在二次评价中属于假性疑问句,但是我们却没有发现“为什么”的假性疑问句用于二次评价的例子,这种区别与二者在反诘时语用功能的差异有关。在请求序列中,我们已经分析了“怎么”和“为什么”的假性疑问句都可以表达困惑义、催促义和提醒义。但是“怎么”的假性疑问句还可以显示出申辩义和反驳义,如例(18)中04行说话人对对方评价的申辩和反驳,如果将例(18)中的“怎么”换为“为什么”,申辩和反驳的意味并不明显,询问的意味反而更重。二者在申辩和反驳时的这种区别,正好表现在二次评价的位置,这就导致了二者在二次评价中的差异。
在评价序列中,“怎么”疑问句的完成的具体行为十分丰富,与“为什么”疑问句有明显的差异。总的来说,“怎么”疑问句既可以用于“一次评价”,也可以用于“二次评价”,“为什么”只用于“一次评价”,一般不用于“二次评价”。在“一次评价”中,“怎么”疑问句可以用于赞叹以及委婉语气,“为什么”疑问句一般不能。
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从序列类型的角度对“怎么”和“为什么”在每一种序列类型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下面我们将出现在询问、评价、请求这三个基本序列中的“怎么”和“为什么”进行分类统计,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和表2:
表1 “怎么”的序列分布情况
表2 “为什么”的序列分布情况
从表1中的分布占比来看,“怎么”主要用于“评价”,28例,占76%,其次才是“询问”,7例,占19%。请求的情况较少,只有2例(5%)。可以看出,“怎么”虽然是疑问代词,但是在口语中的主要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询问变为了评价。这与传统语法所认为的“‘怎么’除了询问方式以外的主要功能是‘询问原因’”有很大不同。从表2可以看到,“为什么”问句完成的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是询问,有32例,占比为82%,其他两类的数量比较少,其中,评价有4例(10%);请求有3例(8%)。
由此我们发现,“怎么”完成的主要行为是“评价”行为,“询问”以及“请求”属于次要的社会行为。“为什么”完成的主要行为是“询问”行为,“请求”和“评价”为次要的社会行为。在人们使用“怎么”和“为什么”疑问句时,“怎么”疑问句更容易被赋予语用上的意义和功能,听话人会首先将其识解为其他社会行为,而不是询问原因;“为什么”疑问句的主要功能还是用于询问,听话人也会首先将其识解为询问原因。当说话人寻求某个情况的原因时,会倾向于使用“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当说话人想要进行评价行为时,会更倾向于使用“怎么”,而不是“为什么”。
本文对自然口语中“怎么”和“为什么”问句的互动功能进行考察。通过分析发现:首先,“怎么”疑问句和“为什么”都没有出现在告知序列中,且都可以用于询问、评价、请求序列。其次,从序列行为的角度来看,二者只有在请求行为下可以互相替换,在询问、评价序列中不能互换。在询问序列中,“怎么”疑问句用于询问原因时会有两种识解:询问原因和表示惊异,“为什么”问句只有一种,即询问原因。当说话人自己内心知道原因时,用于询问的疑问句只能使用“为什么”,不能使用“怎么”;在评价序列内部,“怎么”既可以完成“一次评价”中的具体行为,如赞叹、委婉语气等,还可以完成“二次评价”,而“为什么”一般不能完成以上评价行为。“怎么”和“为什么”在“我+疑问词+觉得/感觉”结构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另外,二者的主要互动功能不同:“怎么”疑问句的主要功能为“评价”,“询问”以及“请求”属于次要的社会行为。“为什么”疑问句完成的主要功能是“询问”,“请求”以及“评价”为次要的社会行为。
总体来说,在自然口语中,“怎么”被赋予了更多的互动和语用功能,传统语法中所认为的“询问原因”的功能不是“怎么”疑问句的主要功能,说话人使用“怎么”疑问句所完成的主要行为是“评价”,而不是“询问”,这可能会对互动的进行造成一定影响,如听话人对“怎么”的识解会发生偏差;与“怎么”相比,“为什么”疑问句的功能比较单一,其仍然主要出现在“询问”序列中,说话人在完成询问行为时,仍然倾向于使用“为什么”。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常常混淆“怎么”与“为什么”。在对外汉语教材中[5],要么将询问原因的“怎么”与“为什么”直接等同,要么将事件是否正常,是否要表达奇怪语气来作为区分二者的标准。这样的描述并不准确。本文的结论可以直接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将“怎么”和“为什么”在社会行为上的差异教给学生,相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注释:
[1] “怎么”询问方式的用法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2] 转写体例参考陶红印(2004)中的转写规则,转写语料中的人名都隐去,用姓的首字母来替代:
(( )) 转写者或研究者的注释, 说明非言语事件或者周围非语言声音。
@ 笑声
[ ] 两人说话重叠部分。
(2s) 2秒停顿
= 延长
<@ @> 说话人边笑边说
[3] 这两例在后续行文中还会进行具体分析,为了阅读的方便,例(1)、例(2)在后文中重新编码为例(10)、例(12)。
[4] 受口语影响,“为什么”还存在一个变体“为啥”,本研究把“为啥”归入“为什么”中。
[5] 在《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1》(2005:76)中,关于询问原因的“怎么”的解释为:“怎么”用于询问原因,等于“为什么”;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2005:99-100)中,作者指出,“怎么”和“为什么”都可以用来询问原因,用“怎么”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成“为什么”。可是在口语中,用“怎么”总是表达说话人的一种奇怪的语气,所以问的通常是说话人觉得不正常的事情,如果问的是一些正常情况的原因,就只能用“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