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理 吴浩楠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国 厦门 361102)
网络教学课程,即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总和。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要求,远程教育、在线教学近年来成为了开展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1]
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之际,在中国各大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针对母语非汉语的外国学生进行的第二语言教学都采取了在线教学的模式进行网络授课。本文以“中级汉语听力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在开学至今数周在线教学的实践基础上,针对在线教学和汉语听力教学的特点,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总结科学而合理的“中级汉语听力”在线教学模式,并就此基于《发展汉语·中级听力Ⅱ》教材的课程、内容进行在线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听力课与口语课、阅读课等课型又称为专项技能课,旨在重点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与汉语综合课、阅读课等类课程相比,听力理解过程不是简单地对语言材料进行解码的过程,而是输入的语言信息与听者头脑中已有背景知识进行动态交互的过程。
图式(schema)的提法最早由康德作为哲学概念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2],其后现代心理学家将其发展到了语篇理解和记忆中,研究图式在此过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余丽(2003)将图式理论按其在听力理解中所起的作用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3]语言图式指学生己掌握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内容图式是指与话题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形式图式指关于文章内容体裁以及组织结构方面的知识。
图式理论强调学习者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汉语中级班的学生,通常已经接受了一年的汉语课程学习,部分学生可能还通过了HSK四级考试,词汇量一般在2000~2500左右。学生们此时已具备基础汉语本体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储备,对中国的社会文化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图式理论可以帮助这个阶段的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解码和信息加工处理。
在线听力教学的文本内容主要通过powerpoint课件的形式呈现。依据图式理论,在听前阶段为学生展示与听力材料相关的文字和图片,可帮助学生进行语言解码。根据听力教学实践情况,教学对象在听一段话之前,应对它的内容做好心理准备。这跟冒然地听,效果是不一样的。以《发展汉语·中级听力Ⅱ》练习与活动为例,学生在开始听生词和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图片提示)先对课文题目和“畅所欲言”板块进行展示。这时,学生头脑中的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就会被调动起来,自行对篇章题材和课文主题等进行预测。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学生将材料内容与知识储备互相提取整合,进行全局性的理解。
听力理解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在此过程中,学习者由于不适应听力材料的难度、语速以及呈现方式,内心可能会感到紧张焦躁,从而分散注意力,影响大脑对输入信息、处理的效率和精确度,造成听力理解的失败。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于 20世纪80年代初曾提出“情感过滤假说”,明确指出了情感因素与二语习得的关系。[4]他认为情感因素(学习者的动机、信心和焦虑感)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具有重要影响,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如果学习者学习动机强、自信心足、焦虑感适度,“情感过滤”就弱,学习效果就会越好;反之则强。情感反应一旦产生,就强烈地影响着话语的感知、解析和运用,对其后信息的选择、理解、推理和预测等过程起着重大的作用。[5]因此,根据情感过滤理论,在整个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让学习者产生焦虑情绪。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尽量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让学习者在比较放松和富有启发性的环境中进行二语学习。
不同于传统课堂,在线教学为教师与学习者提供了较为放松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相较于真实课堂,教师通过课件和实时视频图像授课,学生处在较为放松的环境下,会减少因被教师或同学无意关注而有可能产生的焦虑,这也是在线听力教学的一个较为显著的优势。再加上图式能对听力材料起到预测、补充信息的作用,降低了听力的难度,进一步缓解了学生听前的紧张情绪。
认知学派学者、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是“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强调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已有知识。[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汉语水平和知识结构,适应学生的过去经验以及现在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少而精的生动例子,加强对材料的理解,并将新信息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来。
建构主义在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7]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主要由情境、 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四大要素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设置情景或给出线索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发现新知识,主动完成意义建构。
传统的听力课教学通常遵循“听录音对答案”的模式,学生的主动性较弱。根据有意义学习理论与建构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原知识基础上主动探索,对新知识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
基于在线教学的特点,我们综合“听说法”“视听法”“情景法”“任务型教学法”等相关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完成听力材料的训练与学习。听说结合,并通过设置情景、展示图片音频等方式帮助学生高效理解文本;同时,以任务型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听力教学效果。
本文以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级汉语听力课程为例,根据在线教学实际,总结出以下七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在线教学,在课程正式开始前,教师应做好教学环境和教学技术上的准备。首先,教师应选择光线充足、适中的环境,太亮或者太暗的环境都会影响视频和画中画的效果。其次,教师应调试好摄像头和自身位置,使头像与摄像头的距离适中,避免出现头像太大或太小的情况。同时,教师应在右侧放置一块白板或者黑板,同样地调试到合适的距离。最后,教师最好配备头戴式耳麦或带有降噪功能的耳机进行教学,话筒不宜太过靠近嘴唇,避免喷麦,以保证语音讲解的通畅与清晰。
除了使用“腾讯课堂”教学平台进行线上直播教学之外,教师应提前组建班级微信群,以便课上、课下和留学生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一点和实际课堂教学并不相同。由于留学生都是各自分散在家中,建立微信群后,学生们有问题时可以及时在微信群里和教师进行联系。例如,当腾讯课堂出现技术问题或者网络问题时,如学生无法听到教师的声音、举手上台发言但话筒失灵等情况,学生可以立即在微信群里进行反馈。课后,教师和学生们可就课堂上的某个话题在微信群里展开讨论。因此,微信群在汉语网络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交流途径。
当前的情况下,学生无法领取或购买纸质版课程教材。因此,教师可以扫描制作电子版教材[8],提前上传到微信群中。听力课上传的文件还应包括相应的MP3音频。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级汉语听力课”所使用的教材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发展汉语·中级听力Ⅱ》(第二版),这套教材包含两个部分:《练习与活动》《文本和答案》。其中,《练习与活动》是教师课上需要讲授的内容与练习。每次上课前,教师都要将当次课的相应练习内容扫描上传到微信群。需要注意的是,《文本和答案》不能提前上传,教师须待当次课结束后,才能将《文本与答案》上传至群文件,以供留学生进行课后复习。这也体现了“听力课”不同于其它汉语课程的一个特点:虽不对课前预习进行硬性要求,但强调课后的复习与巩固。
大部分留学生在寒假期间都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存在着时差的问题,作息时间也与正式上课时并不相同,上课的状态难免松懈。因此,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们提前做好上课准备,帮助学生适应线上课程的节奏。根据实际经验,课程开始前,一般要在微信群中提前十分钟提醒留学生登录课程平台,检查网络以及语音设备等情况,并进行线上签到,帮助学生切换状态。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讨论区以“留言”或“举手上台发言”的方式参与课堂,并说明将对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记录,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呈现主要通过powerpoint课件来实现。教师配合课件播放音频,在遇到重要词汇的时候,可以暂停并结合课件内容进行讲解。同时,腾讯课堂支持视频教学,教师也要自备黑板或白板,必要的时候进行板书向学生提示关键的词语。
除了提示讲解关键性的词语,板书还克服了在线教学图式展示不便的缺陷。教师在线教学时,在功能画图区域,鼠标操作机械、成图较难且容易耽误时间,这些都不如直接板书便利。使用板书,可以迅速激活学生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直观明了;同时,学生也更容易找到真实课堂的感觉,从而减轻线上听课的陌生感,教学效果明显。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尽管教师采用的是线上直播的教学方式,但课后教师也要及时选择“课程回放”的功能。前面第四点就已提到,留学生所在的国家与中国存在着时差,大部分集中在-1至-5小时之间,最长达-14小时(墨西哥)。考虑到实际情况,有的留学生确实不方便直接参与到直播课程中来。为了不耽误学生们的学习,选择回放功能,也是保证留学生远程高效学习的必要准备。
在线教学,基于教师、学生的网速快慢、电脑内存大小等问题,以及学生所在国家的网络发达与否、部分学生使用手机听课,要消耗较多流量,一些落后国家地区的学生要额外支出不小的费用等实际情况,教师应适当考虑在不影响上课质量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打开摄像功能和画中画的时间。通常,只是在需要使用板书和必不得已的手势、肢体语言展示教学内容的时候,才打开摄像功能。
根据在线教学的特点,在以上教学理论及相关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本文基于教材《发展汉语·中级听力Ⅱ》对中级汉语听力在线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并予以分析总结。
《发展汉语·中级听力Ⅱ》是《发展汉语》系列教材,分为《文本与答案》《练习与活动》两本书,一共30课。《练习与活动》为上课主教材,《文本与答案》作为课后复习辅助教材。我们的教学设计以主教材《练习与活动》为基础。
《练习与活动》中每一课分为“畅所欲言、学习词语、练习”这三大板块。“畅所欲言”是课前热身部分,均以问题形式展开,以启发学生兴趣,引入课文主题。“学习词语”是生词学习环节,“练习”可分为四个小部分:第一部分,找出几组句子中的共同语言要素;第二部分,通过对课文的泛听、精听,进行选择、判断正误、排序、连线、填空;第三部分是选词填空,学生须根据前面的练习,结合课文内容做出选择;第四部分是自由讨论和调查。
听力理解主要体现的是语言信息处理的整体观,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听力可以分为听前阶段,听中阶段和听后阶段,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根据教材《练习与活动》,每一课分为“畅所欲言、学习词语、练习”三大板块;按照教学安排,每课需要两个教学课时,一个教学课时45分钟,共90分钟。基于图式理论,根据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综合“听说法”“视听法”“情景法”“任务型教学法”等相关教学方法,我们将围绕这三个板块进行教学设计。
1.听前阶段
课文标题与“畅所欲言”板块都属于听前阶段,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两个项目,启动图式,引导学生联结新旧知识。在这里,教师应注意激活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调动学生的先备知识,帮助学生将新信息内化入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得到提升,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1)课文标题
一般来说,课文的标题能大致反映出课文体裁和结构,这属于形式图式的范畴。引入标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
例如,在第五课《母亲不在家的日子》的标题导入阶段,教师先让学生预测文章的体裁(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并引发学生思考:“当母亲不在家时,家里是什么情况?若以此为题进行写作,应采用哪种结构,文章应该按照什么顺序发展”等。而后,教师再通过“唠叨”“睡懒觉”“做饭”“打扫卫生”等词语给学生以提示,建立一个语境预测机制,学生就会运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对课文主旨和可能出现的词句来进行推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讨论区留言或举手上台发言来分享观点,帮助学生减轻陌生感,弱化“情感过滤”,在线教学时,学生处于更加放松的环境,能减少被有意无意关注的焦虑,缓解听前的紧张情绪。
(2)“畅所欲言”
“畅所欲言”板块通常提示文章主题。在通过标题激活了形式图式后,学生可以利用此板块,激活内容图式,从而对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有所了解,有所准备。
例如,第一课《还是回来好》的主题是对农村生活、城市生活、城乡差距以及个人发展的思考。在 “畅所欲言”板块,教师首先通过几个问题, 如“中国的农村是不是鸟语花香,景色优美?”“农村人是不是干活比较累,收入还行?”等引导学生回想其头脑中对农村的印象。同时,教师可展示中国农村的相关图片,如中西部农村生活场景的对比图,种植作物、家畜的不同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的差异,引出“农村的经济发展”“大学生在农村也能有前途”等话题、内容,并鼓励学生在线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整合语言表达方式,通过语段的输出,提升听说水平。
听前阶段的图式激活,通过图片展示等进行视听法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联结新旧知识,在较为放松的在线课堂环境下通过发言分享观点,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为下一阶段的听力理解做准备。
2.听中阶段
(1)生词理解
中级听力课的主要目标是进行听音辨义的操练,生词表中的词语大多数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师可延伸讲解,帮助学生拓展词汇量。在教授某词的动词义时也可一并拓展名词义;在教动词或形容词时,也可以将其近、反义词教给学生。例如,第五课中生词“锁”在课文中是以动词的形式出现的,教师也应一并介绍“锁”的名词义和相关的常见词语,如“锁头”“锁子”等,并展示图片。在厦门话中,方言“锁匙”表示“钥匙”的意思,这是比较独特的方言词汇,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输入这类词语,进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抛锚式教学”,鼓励学生在进行日常交际时主动探索方言词汇的含义,在真实环境中实际体验知识而非仅仅听从教师的讲解,从而达成自我的知识意义建构。
听力课生词讲练的着眼点一方面在于听音辨义,另一方面在于知识拓展。通过视听法教学,利用图片和音频进行足够的输入,学生的听力水平也会逐步得到提升。
(2)提炼共同语言要素
生词板块之后为听力练习阶段。在本教材的30课中,练习一均为“提炼共同语言要素”题,包含五到六小题,每小题设有三组句子。学生须通过听录音找出在三组句子中的共同词语或结构。这些共同的语言要素均来自于课文中的生词或例句。
教师应先将不同的语言要素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处理播放一次或是多次录音。对于不涉及语言结构及句式、只是让学生找出简单词语的题目,可以只播放一遍录音,如“到处”“模仿”“时尚”“编”“反复”“简直”(第六课《时尚的产生》、第八课《最好的老师》)。对于较为复杂的词语或者句式结构,教师应配合课件和视频展示、板书进行讲解。
例如,第二课《一切都有可能改变》练习一中的第一小题,三组句子的共同词语是“整理”。教师可对“打扫”和“整理”进行区分讲解:“打扫”对应的情景应该是“脏”的状态,并通过课件展示打扫的场景。其后,说明“整理”对应的状态应该是“乱”。教师打开摄像头,切换到视频模式设置课前准备的场景,向学生们展示课前整理衣服的过程;也可设置整理房间、整理书桌的情景,并让学生说出带有“整理”的短语。在线环境下,虽然教师与学生不能进行面对面的实际交流,但教师也能通过视频的方式设置情景,采用情景法进行教学,向学生传达有效的信息。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印象。
(3)课文理解
练习二、三、四、五等部分是听全文或分段录音,课文的时长一般为三分钟,分段内容一般为课文第一段或第二段。题型为判断正误、选择、连线、填空等任务型训练,从泛听过渡到精听细节,理解全文。
杨惠元(1991)提出了八种听力微技能,周小兵(2004)将中级阶段的听力微技能概括为以下十点:辨音辨调、义群理解和语流切分、抓住细节、跳越障碍抓住关键信息、联想猜测、语义内容及语法结构的预测、搜索监听、记忆存储、概括总结、快速反应。[9]在课文理解阶段,听力技能训练的重点是检索监听能力、跳越障碍、掌握关键信息和概括总结能力。
在全文听力理解过程中,首先泛听一遍课文,通过简单的判断正误练习,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大意。例如,在第八课《最好的老师》中,练习二、三是根据全文内容判断正误,学生须先读题、后听课文再做练习。对于判断正误题,有的学生可能是通过猜测答对的,而非真正理解课文含义。教师应多问学生“为什么”,并鼓励学生用原文或者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学生在将新旧知识交替重组并进行自我表达的时候,就会自动把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在逻辑基础上相联结,而非仅仅是在教师的讲解下进行机械性的学习。
分段课文理解的材料篇幅较短,教师可以选择亲自读选段,对于错误集中的地方,教师应适当讲解。例如,第七课《全职太太》练习二是全文理解,练习三、四、五涉及到课文第一、二段的理解。在这个组合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听懂课文,还要注意训练学生掌握听的方法:在听全文时第一遍应注意听什么(跳跃障碍的能力),第二遍分听时要注意什么(抓住细节的能力),第三遍要解决什么问题(掌握关键信息)等。
对于不同的文本,处理的方法也不同。例如,对于叙述性的文本,如第四课《第一桶金》练习四,根据课文内容为故事排序,此类题型需要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快速反应,抓取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如“之前”“然后”“第一次”“二十年前”等词语。因此,教师在播放录音之前,要注意提醒学生记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也体现了建构主义“支架式”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进行听力训练之前,教师给出提示,创设了临近学生已有发展水平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断抓住关键信息。学生根据教师的启发,自主完成稍高于目前水平的“挑战”,整合并吸收新知识,促使听力理解能力达到更高的层次。
(4)简单选择、填空
练习六、七部分,通常是听录音填空、填表,承接课文内容和先前练习,题干较为简短,主要训练的是学生们抓住细节、快速反应的能力。
例如,第九课《为了一个梦》的练习七选词填空部分,有些词语承接练习六的连线搭配内容,如词语“告别”“理想”再一次出现。教师应让学生先浏览题目,并要求学生在听时要不断填空选择,集中注意力,以任务形式来完成本环节训练。
3.听后阶段
练习八、九部分,一般是自由讨论或者调查环节,由于在线教学的条件限制与时间限制,教师可将此项任务作为课后作业。待课后上传《文本与答案》,教师应提醒学生及时复习,并规定学生在某个时间段集中在微信群上传语音作业。浮根成(1997)讨论了听力课的作业问题。他认为,“目前的听力教学偏重于课堂,忽视课后的现象很严重”[10],建议将有声作业(录音)作为听力课的作业形式。综合考虑在线教学的实际情况,录音作业是可以借鉴的方式。录音作业的上交可以根据学生意愿分为两种形式:内向型学习风格者可选择单个上交,外向型学习风格者可以组队合作上交作业。
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应当鼓励分组讨论。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进行“抛锚式教学”,为学生提供相关线索资料,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例如,第十课《怎么称呼陌生人》练习七第二小题,询问中国朋友关于称呼陌生人的建议并分享;第十一课《陪读的父母》练习九,分享自己对于陪读的看法。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查找关于中文称呼语和“陪读”这一社会现象的资料,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通过小组会话,既是对课堂上知识的一种整合与再输出,学生们也可互相检验发音和理解的准确性。
学生在课程微信群提交作业后,教师利用微信群的“@”和“引用”功能,对每个(每组)学生的语音作业逐条进行语音点评,并附上书面批语。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讲解知识,而是成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技能的辅导者,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环境下通过自主或合作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听说技能。
待阶段性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安排单元测试。与传统课堂测试不同,在线测试不是纸笔测试,需要学生在网上作答。教师可于考试开始前五分钟在微信群上传考卷,同时使用“腾讯课堂”平台播放听力材料。根据HSK测试题型,听力测试主要分为“判断对错”和“选择题”这两大部分。由于是在线作答,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便输入“√”“X”等特殊符号,教师可让学生改用汉字“对”“错”进行作答。在听力播放结束后,学生们应立即在微信群中上交已作答的试卷文本,以便教师批改与记录存档。
综上所述,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在线教学的特点和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特点,结合“图式理论”“情感过滤假说”“认知理论”“建构理论”等相关教学理论及“听说法”“视听法”“情景法”“任务型教学法”等相关教学方法,对“中级汉语听力”在线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总结,并对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案例进行了设计分析,以期为从事汉语网络课程教学的教师或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注释: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2010-07-29.
[2] 曹俊峰:《论康德的图式学说》,《社会科学战线》,1994(06):49-56.
[3] 余丽:《外语听力理解的超语言图式制约》,《陕西工学院学报》,2003(02):92-94.
[4] 官品:《“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外国语文》,2012,28(S1):214-216.
[5] 宋畅:《学习策略训练与外语听力教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06:165.
[6] 张灵芝:《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引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1:120.
[7]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74-81.
[8] 笔者二人作为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2020年春季学期“中级汉语听力课“的任课教师及助教,使用“扫描全能王”APP制作电子版教材。
[9] 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323-324.
[10] 浮根成:《有声作业与听力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03):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