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思考激活思维 生本课堂提升学力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纪实与评析

2020-01-17 05:19执教者牡丹江市江南实验学校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结合律交换律加数

执教者 牡丹江市江南实验学校 李 青

评析者 牡丹江市江南实验学校 贾浩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并能正确用字母表示定律。

2.经历探究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尝试分析解决问题并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和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熟练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经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过程,尝试归纳定律。

教学过程:

一、出示已学习题,设置悬疑

(课件出示:75+168+25 15+79+85)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四则运算,老师想考考你们的计算准确性,你们敢接受我的挑战吗?请看习题,动笔算一算吧。

(生汇报计算过程及结果。)

师:同学们有没有更好的算法来进行计算呢?别急,看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样的新发现。

二、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李叔叔是位旅行爱好者,他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谁来读一读?同学们快拿练习纸算一算吧。

(师巡视找出两种不同列式方法的同学上前板演汇报。)

(学生边写算式、边汇报解答方法。两生分别列式为: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师:看了两位同学的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加数相同,和也相同,但加数位置颠倒了。

师:你观察真仔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两个加数颠倒位置后,和都不变呢?

师:爱思考的孩子,总想提出关键性的问题,真棒!

【点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导,要培养学生的四基两能,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学生出现的不同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进而深入思考发出疑问,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三、尝试合作探究,概括定律

师:大家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呢?

生:多列出一些这样的加法算式来算一算,就能知道答案。

师:那好,同桌合作,一起来列算式计算。

(同桌合作列式计算。)

师:(组织三组同学分别到前面汇报。)同学们通过大家的汇报,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这些算式两个数相加,加数的位置变换了,但和不变。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注意听了吗?你认为,这位同学在汇报过程中,哪个词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生1:加数。

生2:位置。

生3:变换。

师:这位同学提到了“变换”一词,同学们结合这些算式看一看,找一找变换的同义词,想一想用哪个词更准确。

生:交换。

师:真好!(相机板书加数交换位置。)

师:你能结合同学们发现的关键词,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吗?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同学们真了起,这在数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相机板书:加法交换律,并把学生概括的内容补充完整。)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同学们开火车说一说吧。

师:(指着学生板演的算式40+56=96(千米)56+40=96(千米)。)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出两个算式的关系吗?

生:40+56=56+40。

师:真棒!老师还喜欢用△+○=○+△的方式表示这个等式,你还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示呢?

(生汇报图形、字母、花朵、动物等。)

师:我们在数学上习惯用字母a+b=b+a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相机在概念下板书字母。)

【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加法交换律。首先,通过列举算式的方法来验证两个加数颠倒位置后,和是否都不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尝试归纳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在此环节中,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过程,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梳理学习方法,灵活运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想一想”(想解题思路),即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问题;“比一比”(比算式关系),即比较两位同学的不同列式,发现两个算式的联系。“列一列”(列举例子)为了验证同学的猜想,列举了好多算式;“理一理”(梳理定律)梳理概括了加法运算定律的四步法,归纳总结出了加法交换律。你能运用这四步法,尝试探究加法的另一个定律吗?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

李叔叔骑车继续旅行,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试试看,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四人一组合作研究,开始。

学习单

1.想一想:解题思路。

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列式为_______

这个算式可以先算( )+( )=( ),再算( )+( )=()。

还可以先算( )+( )=( ),再算( )+( )=( )。

2.比一比:你能借助小括号把两种计算方法,用一个等式表示出来吗?

3.列一列:请你举出三个这样的例子。

4.理一理:( )个数相加,先把( )或者( ),( )不变。

5.我能用字母表示这个定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前结合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引导生生互评,找2到3组同学进行对比汇报、补充完善加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通过研究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定律叫做加法结合律。(相机板书:加法结合律及内容。)

师:同学们刚才解决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列式的解题多样算法中,88+104+96和88+(104+96)你更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生:我喜欢先算 104+96=200,再算 88+200=288,这样计算起来更快。

师:为什么会快呢?

生:因为这两个数能组成整百的数,计算起来简便。

师:呀!同学们不但探究出了加法定律,还发现了加法定律的作用,真了不起。接下来,老师要考一考你们啦!

【点评】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加法交换律的推导过程,梳理出想一想(想解题思路)、比一比(比算式关系)、列一列(列举例子)、理一理(梳理定律)的四步学习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激活思维,大胆尝试探究加法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的作用,为下节课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做了准备。同时,这四步法也为后续的减法、乘法、除法运算定律的探究提供了思路,为本单元的整体运算定律的学习提供了方法,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五、针对练习,提升学力

1.根椐加法交换律填空。

300+600=600+( )( )+65=65+35

78+( )=48+( ) a+12=12+( )

2.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25+68)+32=25+(+ ) 130+(70+4)=(130+ )+( )

3.解决课前习题:

75+168+25 15+79+85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更好的计算方法,做做看。(教师巡视,找做得好的学生来汇报。)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都用到了今天学的哪些定律?

生: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都是小小研究家,老师为你们点赞。115+132+118+85这道题怎样做会更简便呢,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课下研究。下节课,就请同学们来当小老师来讲一讲怎么样更简便。

【点评】课后的巩固练习,既然加深了学生对加法定律的理解,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意义,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课下继续研究。下节课,在运用加法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教师完全退出讲台,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小老师来发表自己的解题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评析:

本节课,教师能做到“以生为本”处处留白,给学生创设各种发问,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具体特点如下:

1.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即当有一天学生离开学校,他也许忘了数学公式定理,但他头脑中能够进行严密逻辑推理,周密思考,能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观点,能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处理在非数学领域遇到的问题等。所以,在本课中,教师始终引导学生通过想一想、比一比、列一列、理一理的思考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加法定律的探究全过程,使学生获得了探究性的学习体验,一点点积累学习经验,形成基本的学习素养,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做了良好的前期铺垫。

2.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形成。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创新意识即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是创新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不同列式中进行对比观察,进而发现提出问题;在探究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列式验证,学会抓关键词,进行有序思考,归纳概括加法加交换律,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观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学生合作探究加法结合律的环节中,如再大胆放手些,让学生按照想一想、比一比、列一列、理一理的思考方法,在白纸上尝试一步步推导,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效果是否会更好呢?这是教师今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力度的内容。

猜你喜欢
结合律交换律加数
分解加数
奇数凑20
高远处立意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高观点立意 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苏教版四下《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究本溯源,提高计算能力
对“运算律”单元教学的思考与建构
加减法的错中求解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纪实与反思
探究求和问题
运算律,无论在哪里都适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