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海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1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因此,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必要性,而且具有实践层面的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社会主义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阵地,也是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的主要阵地,对于高校这一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反动势力就必然会去占领。目前,中国社会正面临着精神价值层面的震荡与冲击,多元矛盾交织,多元思潮涌动,多种信仰并存,能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否得以维持和巩固。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3]这些社会问题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反响尤其强烈,有些问题虽是局部的,但其消极影响却是全局性的,它不仅考验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也关系到“人心向背”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基层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面对诸多困难,少数群众感到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失落,从而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合理性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产生怀疑。而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们如果没有精神信仰,就会缺乏归属感、方向感和前进的动力,甚至出现道德滑坡、诚信缺失和浮躁迷茫现象。总体上判断,当前我国面临的诚信危机,凸显出来的是我国公民道德素养不高的问题,也体现出当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正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从而给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外,长期以来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企图对我国进行颠覆性破坏。纵观当今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价值观念鼓捣下,一些国家被折腾得不成样子了,有的四分五裂,有的战火纷飞,有的整天乱哄哄的。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这些国家就是典型!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4]他还曾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5]这些话之所以能令人警醒,是因为它们建立在令人触目惊心的教训之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的发生,无不令人惊愕,且令人深思。这些事件的发生虽具体原因各有不同,但直接导火索都是舆论失控而导致意识形态防线的崩溃。现在西方一些国家别有用心地将矛头指向了中国,打着“网络自由”“言论自由”等旗号,联合向中国开展“价值观攻势”,否定我国的革命历史、丑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形象、鼓吹新自由主义思想,企图利用所谓的“普世价值”取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消解人民的理想信念,最终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通过对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分析可以得出,在我们党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领域的交融、交锋十分激烈,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是最具复杂性、艰巨性的,更是长期性的。因此,面对全球化进程中敌我意识形态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面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影响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一战略地位不动摇,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高等教育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因此,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心工作来推动。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和理论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6],“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他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7]在新时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也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已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显著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8]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道德文化的源远流长,其所滋润出的“立德树人”思想与当今我们提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上具有高度的传承性和一致性。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赋予立德树人的新任务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道德建设各方面,以主流价值建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高校作为高端人才的培育者、科技创新的引领者、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人文交流的先行者,要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聚焦青年学生这一重点群体,引导他们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不仅仅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同时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变化的需要。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面临新挑战、新要求、新考量、新期待。因此,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全过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一是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的有效衔接,使每一学段的德育都能够实现“课程”覆盖。二是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内容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按照“原理课讲深、基础课讲活、纲要课讲信、概论课讲用”的思路,借助各种教学技术和教学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价值范畴和践行要求具化到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专题,使教学过程设计更加灵活,教学内容更加贴切。三是体现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升华,能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匡扶其价值取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还必须要在增强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合理性、道义性问题阐释透彻,加大理论阐释的力度、深度,注重问题分析的导向性、贴近性,打造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实践体验活动等。
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利于转变教学话语体系,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的转变。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8]。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的统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教育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及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学科结构,强调知与行的协调统一,这一特殊的教学过程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即更加注重价值塑造。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强调理论教育的价值追求,淡化教育教学的形式化、程式化、庸俗化和功利化。一方面,教学理念上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质上是价值观教育,始终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让学生在学习中与深刻的哲理对话,与睿智的思想交融,与伟大的思想家谈心,经受智慧阳光的沐浴;另一方面,教学方法上追求知识传授与价值观的共鸣,有针对性地“滴灌”,讲道理讲情理、讲现实讲事实,字字讲到最“渴”处、句句暖到心坎上,引导大学生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