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鸿 李明飞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加强文化自信能够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红色文化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经验,以强化文化统一战线。统战工作的本质是实现大团结大联合,文化统战则是实现思想上的大团结大联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强化中国民众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的引领。文化统战能够使中国人民更好地认识历史积淀浓厚的祖国,能够使中国走向世界,促进国家间互联互通、高效融合。
文化之本即以文化人,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维。“文化统战”概念最初来源于抗战时期的文艺界抗战团体[1],战争年代的爱国知识分子通过组织文艺协会等宣传抗日工作,致力于以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将社会各界爱国进步人士集聚在爱国大旗下。[2]狭义的“文化统战”,即指针对文艺工作者,在文化领域开展的统战工作;广义的“文化统战”,是指利用文化资源开展统战工作,其对象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法制、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也包括在文化领域针对文艺工作者开展的统战工作。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共产党人对其他党派的态度,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倡导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无产阶级同盟军,以大团结大联合的方式,建立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列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理论,将统战工作归纳为:建立工农联盟、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联合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建立党与非党的联盟,实行多党合作四个方面。战争年代的知识分子通过创建刊物、发表演讲奔走疾呼,宣传抗战、宣传马列、宣传共产党,使更多的工农大众团结在共产党周围。毛泽东强调“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3]当时还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的积累,而后又进一步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观点。江泽民强调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时说:“能不能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也是衡量党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4]。胡锦涛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基础上强调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习近平在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前辈的革命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坚持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他认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5],文化能够以无形的力量将各民族、各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团结起来,这也是文化统战致力于达到的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国梦”的提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以人为本,本周邦宁”到“美美与共,和合共生”,无不体现了习近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与传承的信念。虽然每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不同,但理念却是相通的,文化则以纽带的作用促进了“大统战”环境的形成。[6]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体系的形成与建设也由人构成,人民创造了每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这些文化又影响着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此为“人文社会”。人民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建设的主体,马可波罗东游记、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张謇出塞、元首外交等实践则表明国与国之间的融贯交流需要文化的辅助,而文化的传播则需要以人为载体。文化统战更是如此,用文化的力量加强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编织世界之网,达到全世界互联互通的效果,最大的受益者即为各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群关系、群群关系、文化传播与交流、和谐生态等较为重视,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子孙后代发展的长远规划,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的维护,都是他对社会最小单位的人的关注,而数亿之个体亦影响着国家间的关系、全世界的和平。他强调“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7],“以人为本”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文化统战的基础,“本周邦宁”则是文化统战之目标及核心,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围绕人民展开,离开“人”这个群体,一切都无从谈起。可见,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全球发展趋势上看,统一战线是必要的,而将文化作为统一战线的敲门砖则是重要的。
文化统战的最终目的并非说一家之话,而是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寻求统一,以“大文化”实现“大统战”。所谓“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8],文化统战的实现需要通过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转化,成为培养当代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文化传播的主要目的即促进文化认同,在国内要大力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使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民族与宗教团体、党外知识分子以及新社会阶层人士等能够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避免民族矛盾,从而达成政治共识;就国际而言,大力推动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促进全世界文化的友好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向世界开放。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力推文明对话与交流,他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强调“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9]国家间通过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国的经典著作《诗经》《论语》《淮南子》以及古今四大发明等传播于世界,中国的建筑、乐曲、陶瓷、绘画等艺术通过影视、网络、景区等多渠道展示于世界,中国人民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感受别国风采。[10]文化统战则是在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基础上形成的向着共同而又美好的目标奋进的一条无形的战线,这条战线是各国人民的信念之墙,这堵墙筑起来虽难,一旦建筑,则坚如磐石。
“亲仁善邻、协和万里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11],步入新时代的中国逐渐强大,它的形象是和善而又不容侵犯的东方大国,这是中华民族的本质。文化统战的实践标准是“美美与共,和合共生”,要在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推动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实现共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用“一国两制”制度解决港澳台地区的制度差异问题、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少数民族民众的风俗差异等问题、用“根本经济制度”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中的经济成分差异问题……并通过各种座谈会、组织各种联盟解决国家间的矛盾与发展问题,这一系列行为都为统一战线的构建添砖加瓦。[12]
近年来,党中央不断推进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各个国家之间的文明对话,这些行为让两岸同胞的联系更加密切,“一带一路”的建设、高铁的技术与资金的支持等行为,让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人民更加认可中国。虽然目前还存在强权势力、黑恶势力阻碍着中国的统一、国家间的和平交流,但历史证明,任何国家的领土都不可侵犯,和平大潮势不可挡。
文化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助推器,由于其具有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以及多样性等特点,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贯彻与落实现时的统战策略,充分挖掘与利用现存资源(相关史实、资料等),实现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的与时俱进,以逐步提升文化统战工作的实践效果。
统战工作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需要解决的是无产阶级内部以及同盟军的团结问题。在实际贯彻文化统战工作时,在统一政治共识的前提下,需落实如下问题:在民族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在宗教工作上,要在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同时,尊重其宗教信仰,但也要加强依法治理;对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以及党外代表人士,要通过引导增强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在思想的分歧点上要尊重多方观点和意见,在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为文化统战工作的推进提供支持;统一战线中也包括中国政党与外国政党的关系,在两国政党的交流过程中,文化统战工作是拉近其关系的重要纽带,是两国人民的大事。[13]统战工作要实现“大文化”“大统战”,在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一方面要着力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不断增进一致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和引导多样性”[14],画出“最大同心圆”,找出“最大公约数”。这亦是当今时代信息化、技术化的属性决定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的作用,提出了大范围内的大团结大联合观点。他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在文化工作中则要遵循统战思想,“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5]这就需要在挖掘与弘扬优秀文化的同时,解决好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现代中国,如何维护自身的文化不被侵蚀的问题;解决好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如何保持文化自信、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解决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各个民族以及各个国家之间多样文化的关系。
新时代中华儿女的思维受到传统的忠、孝、悌、仁、义、礼、智、信等文化理念、艰苦奋斗岁月的革命文化以及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战线即为凝聚人心、凝聚思想,这就需要将同一价值体系的范围和参与者不断扩大,这就需要文化与宣传的力量。新时代中国人才辈出、英雄辈出,虽没有革命年代的抛头颅、洒热血之轰轰烈烈,但却有许多奉献青春与生命的感人事迹。为脱贫扶贫事业奉献才能、青春、生命的大学生黄文秀,用生命点起边疆之灯的王继才,把论文写满高原的人民科学家钟杨,“你退后,让我来”为保卫战友英勇负伤的排雷战士杜富国,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无数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们的精神就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载体。这种精神贯穿在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文化统战的使命就是将这些精神成为引领。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16],“大统战”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整合与引导功能,实现全民族、多政党、多国家的统一战线。
随着中国的飞建和全球化的推进发展,无数外籍人士涌入中国、了解中国,有了文化的碰撞、文明的冲突,而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亦褒贬不一。这就需要发挥主动性,利用文化本身的整合效果,在经过历史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础上,以开阔的胸怀包容外来文化、拓展并丰富自身文化的内容与内涵,实现文化的现代性。这并非对外来文化妥协,而是寻求与现代社会、现代人“相处”的契合点。这个过程并非毫无逻辑可言,而是要在坚持本真、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下,使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国,这是艰苦、漫长的过程,需要在磨合中协调,在协调中寻求统一。这既是大势所趋,又是文化统战的必然结果,最终形成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文化体系。文化统战工作的完善还需坚定的态度、正确的政策引导,在坚守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融合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以达成共同的政治目标、政治意识。
文化统战内容的充实和巩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对于国家民众文化自信的提升、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实现新辉煌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步调相协调。人民的精神生活同物质生活一样需要关注,这就对全国文化振兴的实现、文化强国的建设提出了要求,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的提升提供了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文化统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关于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标准、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主体、海峡两岸关系的推进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统战工作的内容与地位的充实和巩固等都提出了重要的要求。[17]如对于党内外干部要端正态度、提升修养,加强党性和人民性;对于各民族群众,要加大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力度,增强其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其政治意识。文化统战的系列政策不仅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为新时代统战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而且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有效促进了政治、经济等的发展。
文化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而文化统战是统战工作的基线,巩固、充实、提高目前的文化统战工作势在必行。
文化统战不仅是国际意义上的统战,更是国内各地区的统战。东北地区作为建国初期的重要经济建设地区一直是党中央领导所关注的,目前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政策基础上,文化振兴是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色,就东北地区而言,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在革命和建设年代传承下来的抗联精神、鞍钢文化、铁人精神等精神遗产都是东北人民的财富和动力。大力弘扬和宣传东北地区的文化,如东北抗联在无正规军队支援和参与的前提下,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毅然抵抗;铁人王进喜在技术条件、气候条件等较为落后时,坚决拿下大油田的气魄,是当代青年人在困境中坚持的榜样。这些精神的宣传能够增强地区民众的自豪感,也是东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话语表达。东北的建设,离不开东北文化的传播;东北的振兴,离不开东北文化的振兴。
“大统战”视野下的中国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全球开放合作的推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都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亦是海外文化统战工作的立足点。这一行为和态度符合中国传统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思想。习近平认为,世界各国的制度差异归根结底是文明的差异。“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人类的共同体主要有民族共同体、阶级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现代国家共同体、国际共同体和全球共同体等。”[18]海外文化统战就是在向其他国家宣传中华文明的同时,使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以及与西方政治体制的本质区别,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海外文化统战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各个“共同体”的“中国阐释”,打破西方固有的“中国威胁论”,拉近中国与更多国家的距离,在互联互通、互利互惠的关系基础上,朝着共同的发展目标迈进。[19]“大文化”观点是对海外文化统战工作的支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贯彻落实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