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法帖名称英译
——以兰亭书法博物馆展品为例

2020-01-15 06:14杨晓波商思佳
英语教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法帖尺牍兰亭

杨晓波 商思佳

引言

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在我国书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除了广为人知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之外,他还留下了多幅精美的小楷及大量尺牍。初唐褚遂良辑录的《晋右军王羲之书目》是最早的王羲之作品存目,收太宗内府所藏约三百帖。之后王羲之真迹逐渐散佚,主要靠丛帖才得以保存与流传。被誉为“法帖之祖”的北宋《淳化阁帖》10 卷420帖中,王羲之作品占了逾三分之一篇幅。另有几十种丛帖亦收录了王羲之作品。

王羲之虽无真迹存世,但通过临摹与刻帖的方式,其真迹的复制品大量繁衍,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许多博物馆都收藏有其作品的摹本、拓本(或两者的复制品)。王羲之的每种法帖皆有名称,且无重名,这为学习、收藏与研究带来了方便。但其中的大量尺牍内容驳杂,为使名称醒目并避免重名,名称往往只充当代号,就像人名一样,无实质意义,这就给翻译带来了颇大阻碍。翻译即解释,解释需参照具体语境。因此,本文以研究博物馆法帖展品名称英译为目的,以兰亭书法博物馆展品为个案,在对该馆译文评析的基础上提出参考译文。

一、法帖及法帖的命名

中国的书法作品往往被名之以某某碑或某某帖,它们逐渐发展最终形成了所谓的碑学与帖学。碑与帖的含义并不像其字面意义那么简单,因此在探讨翻译前须搞清楚何为帖与法帖,以及如何区分碑与帖。王壮弘(2008:2)将“帖”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简述如下:“帖”从“巾”部,原意为帛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字迹);后又包含纸上墨迹;接着指为欣赏而收集的名家手迹;而后将这些名家书迹摹刻于石版或木板,亦称之为帖;随后,帖又指这些刻本的拓本及如今的印刷本。

以上描述传达了三项重要信息:(1)碑与帖在如今虽均指书法作品,但其最初的功用是不同的:“帖原是墨迹,后世为流传、学习而制成刻本”,“而碑最初目的不为欣赏其书法,是为追述世系、表功颂德或祭祀、纪事”(杨晓波2009);(2)由于帖在后来又指可效法的名家手迹,故又称法帖或法书;(3)碑与帖在形制上可能是一样的,因为帖也可摹刻上石(或木板),并制成拓片。

帖的命名较之碑更自由,与内容的关联度更小。因立碑均有明确目的(均为官方的或严肃的),因此碑名大多反映碑文内容。非尺牍类的帖也大多内容明确,因此名称与内容较有关联。而帖的大部分为尺牍(尤其王羲之的法帖),内容驳杂,因此命名也更随意。以王羲之尺牍为例,其命名“主要取帖首二字,如《奉橘帖》;帖首二字不易辨识者,选取尺牍中最易识别的二字为名,如《采菊帖》;少量常见尺牍,尊重现有习惯命名,如《游目帖》;首二字命名出现重复者,其中一帖取首三字或四字,以示区分,如《谢生帖》和《谢生在此帖》;帖首为月日者,为避免混淆,命名月日取全,如《二月廿日帖》”(卢芳玉、马成芬2019)。也就是说,尺牍的命名以避免重复为第一原则,以“易辨识”为第二原则,优先取帖首二字,当违反上述两个原则时便取多字或在帖中(一般尽量靠近帖首)取字。需注意的是,所谓“易辨识”是指帖名有特点,便于记诵,有时恰与内容相关,更多时候则关联不大甚至无关,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困难。以下要探讨的即应对这类翻译的策略。

二、法帖展品名称英译策略

法帖名称翻译一般有三种方法:音译、按帖名直译、按法帖内容意译。不同的翻译方法运用于不同的翻译目的,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名称翻译一般有两种目的与作用:标记与阐释。音译与按帖名直译(当帖名与内容无关时)起的是标记作用;而按帖名直译(当帖名与内容相关时)与按法帖内容意译起的则是阐释作用。就博物馆展品而言,其名称的翻译是为了给参观者提供展品的基本信息,使其对展品有初步的了解,参观者大多为非专业人士,对展品了解不多或毫无了解。因此,博物馆展品名称翻译应主要运用阐释性翻译方法,而标记性翻译方法适用于专业性强的出版物,必要时需加注释,其目标读者为专业人士。

鉴于上述原因,法帖展品名称英译应在展牌可容纳的空间内尽量传达法帖内容。杨晓波(2009)和顾毅、朱楠楠(2017)都建议展览场所帖名英译宜采用传达内容的阐释性方法。按上述法帖命名原则,兰亭书法博物馆内的王羲之法帖可大致分为五类(该分类也适用于其他法帖)。第一类是按内容命名的(大多非尺牍),这类法帖可按其名称翻译,但要注意一点,即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书法家抄录的经典作品,如《黄庭经》《乐毅论》等,这时若只译出作品名称(兰亭书法博物馆即如此翻译),读者会误以为是书法家自己的作品,因此可采用“copy of+作品名称”的形式,以指明此乃书法家的抄录而非创作。其他四类通常为尺牍,分别为在帖中取词(大致反映内容)、在帖中取词(与内容基本无关)、取首词(大致反映内容)及取首词(与内容基本无关)。这类帖名的翻译可采用“letter+表示内容的修饰语”的形式。

以上五类中最难翻译的是第三和第五类与内容基本无关的帖名,在实际翻译中会碰到以下两个困难:(1)帖名常断章取词,易让译者误以为尺牍内容。例如,东京国立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与朝日新闻社(2006)合编的《法书至尊:中日古代书法珍品特集》虽采用“letter+表示内容的修饰语”的形式翻译尺牍名称,但有时误从帖名揣测内容,因此将王羲之《妹至帖》译为Letter about sister coming,而实际上“妹至”二字取自帖句“妹至羸”,意为妹妹身体虚弱至极。兰亭书法博物馆的《一起帖》《汝不帖》《知欲帖》等译文犯的也是此类错误。避免这类问题的方法只能是勤查资料,每帖必查。(2)有些尺牍包含多项内容,或无实质内容或无法释读。第一种情况可在译名中突出主要内容,如《省别帖》包含了对朋友来信的感谢,对家人近况的描述,以及对妻子重病的担忧等,但总体而言这是一封感谢朋友慰问的信,可译为Letter Showing Gratitude for Friend’s Solicitude;第二种情况建议译文往帖名上靠,如《得示帖》内容驳杂,谈到了对方与自己的病情、准备赴约、天气、服药等,译文不妨往“得示(收到来信)”一词上靠,译为Reply to Friend’s Invitation;第三种情况往往是作品残损造成的,这时译文只需指出其为包含帖名所示文字的作品即可,如《奉对帖》现存九字难以释读,可指出这是一封包含“奉对”二字的残信,故译为Fragmentary Letter Containing the Phrase“Fengdui(getting along with)”。

三、王羲之法帖名称英译举隅

(一)对兰亭书法博物馆译文的评析

兰亭书法博物馆位于被誉为“书法圣地”的绍兴兰亭景区内,是目前唯一一座全面介绍兰亭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馆内共展出王羲之法帖三十余种,虽均为复制品,但探讨其名称英译仍具有意义:一来因兰亭景区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在此举办国际性的“兰亭书法节”,兰亭书法博物馆必然在此期间承担推广兰亭文化的重要使命;二来因所展出法帖均为王羲之代表作,故对其名称英译可举一反三为其他法帖名称英译提供借鉴。为讨论方便,先将这些法帖按命名方式分类列于下页表1:

表1:兰亭书法博物馆译文

以上译名多数采用了直译。直译的极端为音译,表1 中可见多处采用音译(或部分音译)的译文,对与内容基本无关的帖名而言尚可视情况而接受,但对大致反映内容的帖名而言就不合适了。如上所言,在未附注释的情况下,音译等于未译,在展览场所中应尽量避免。表1 中更多的直译是直接按帖名而非帖的内容进行翻译的,然而即使帖名与内容相关,也应增加一些信息或进行一些调整。如《快雪时晴帖》《兄灵柩帖》与《秋中帖》等帖名大致反映了内容,但原译过于简略,可在展牌可容纳的空间内增译一些信息,以指明《快雪时晴帖》是雪后对朋友的问候(A Greeting Letter Written After Snow),《兄灵柩帖》表达了目睹其兄灵柩时的悲痛心情(A Letter Expressing Grief over Brother’s Coffin),《秋中帖》则告知了朋友秋雨给自己带来的病痛(A Letter Telling about the Illness Caused by Autumn Rain)。而当帖名与内容无关时,直译更易误导读者。例如,《一起帖》的内容非关together,“一起”指“一日一起”,意思是告知朋友自己的病情已有好转;《适得书帖》的内容也非关get the book,而是对因病沉睡而错过朋友造访的致歉,且“书”指的是书信,而非book。表1 中少数帖名也采用了意译,即不按帖名而按内容进行翻译,这是可取的方法,但有时提供的信息太简略,如《奄至帖》的译文可补充一些信息,指出是对“庾新亡妻”的mourning。还有几个译名似乎误解了帖的内容,如《奉对帖》的译文显然是将它错当成了王献之的《奉对帖》;《日月帖》并非感叹“日月如梭(How Time Flies)”,而是悼念亡嫂并安慰其弟王劭。

最后需指出的是原译在语言规范上的一些“硬伤”:(1)《东方朔画赞》中“东方”是复姓,而译文将“东”当成了姓;(2)《建安帖》的译名误将第二个字母“i”也大写了;(3)《差凉帖》译名中第二个单词“A”应小写;(4)《慈颜帖》译名中kindly 修饰名词,不应使用副词;(5)法帖译名不宜用斜体(英语斜体表示书名),即便用斜体也应统一体例,而《服食帖》《何如帖》和《奉橘帖》却未用斜体。法帖译名作为作品名称可用引号,但用于博物馆展品时也可不加引号(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书法展品名称便未用斜体也未加引号)。

(二)本文的参考译文

按本文设定的翻译目的(研究博物馆法帖展品名称英译)与目标读者(对书法不了解或稍有了解的普通参观者),结合上述法帖名称翻译策略,试将兰亭书法博物馆展出的王羲之法帖名称翻译如下(见表2):

表2:参考译文

?

结束语

王羲之法帖名称的翻译离不开对法帖内容的解读,而占法帖大部分的尺牍用词较随意、较有个性,因此脱离具体语境时则难以释读。作为业余书法爱好者,难免因手头资料或能力有限未能完全搞清以上法帖的内容,提供的参考译文也有待完善,因此望书法与翻译界的方家予以指正。最后需补充的是,兰亭书法博物馆展出的王羲之法帖均为复制品,这在每件展品后均有标注,并译为replica。但问题是,王羲之法帖真迹早已散佚,存世者均为复制品(临摹本或刻本),因此该馆所谓的复制品,确切说乃临摹本(written copy)或刻本拓片(rubbing)的复制品,可分别译为replica of ancient written copy和replica of rubbing。

猜你喜欢
法帖尺牍兰亭
向明月
烟云尽态
——湖南省博物馆藏《三希堂法帖》展
《宝贤堂集古法帖》研究综述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窥探明代中叶帖学的兴盛
书法教育中的碑帖选取
米芾《尺牍-书札》集锦(上)
明清的尺牍小品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米芾《尺牍-书札》集锦(下)
兰亭烧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