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飞 吴刘巨 崔 颖 孙 浩
1 蚌埠市中医医院骨外科,安徽 蚌埠 233000
2 蚌埠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安徽 蚌埠 233000
深静脉血栓形成为创伤骨科并发症中较为常见且病情严重的一种[1],其出现的原因同下肢深静脉腔内血液凝结、静脉回流受阻等因素有关[2]。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会对手术疗效产生影响,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延长住院时间[3],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严重者还可能因肺栓塞而死亡,因此临床早期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及时予以针对性的治疗十分重要。本文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疏血通治疗因下肢骨科手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 年1 月至2019 年4 月蚌埠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 例下肢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男性19 例,女性11 例,年龄40~75 岁,平均(55.60±3.47)岁。观察组,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41~76 岁,年龄41~74 岁,平均(55.71±3.5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下肢骨科手术治疗,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排除标准:(1)存在溶栓禁忌证的患者;(2)存在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3)存在恶性肿瘤、出血性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4)对本次研究中所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的患者;(5)因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而无法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两组患者在确诊后均保持平卧位休息两周,抬高患肢至少30°。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5 000 U/次皮下注射,2 次/天,口服华法林2.5~5.0 mg,1 次/天。4 天后根据复查结果、国际标准值调整用药方案,当国际标准值达到2.0~3.0%时,仅口服华法林。共治疗两周。
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疏血通。低分子肝素用法用量与对照组一致,在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加入疏血通注射液8 ml,静脉滴注,1 次/天,连续治疗两周。
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贝克曼公司生产的ACLTOP 300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测定,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两组患者的患肢周径情况进行测量。
评估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判定标准[4]:(1)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下肢可正常活动且无痛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骼骨静脉回流现象消失,患肢周径差<1cm;(2)有效,临床症状在治疗后消失,下肢无水肿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骼骨静脉再通,患肢周径差<2cm;(3)无效,以上标准均未达到。临床总有效率=(30 例-无效例数)/30 例×100%。统计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 周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患者凝血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x±s)
观察组患者治疗2 周后,髌骨上15 cm 患肢周径为(2.33±2.11)cm 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19±2.20)cm,髌骨下15 cm 患肢周径为(1.47±0.56)cm 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42±1.2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2 周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n(%)]
观察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n(%)]
下肢骨折是创伤骨科中的常见骨折类型,手术是治疗下肢骨折的有效方法,能够有效复位骨折,促使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正常,但是下肢骨科手术会促使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5],加上术中患肢器械牵引复位、术后卧床时间长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血管受损、血流滞缓、血液凝结,从而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下肢骨科手术中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会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下肢深静脉血栓若是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增加肺栓塞发生风险,甚至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6],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溶栓治疗、手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是手术可能会损伤筋脉内膜、静脉瓣,促使血栓复发率提高,故此手术效果欠佳。
抗凝药物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基本用药,而低分子肝素是临床具有代表性的抗凝药物,具有注射吸收好、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髙、出血副作用少等优势[7-8],其可对凝血酶、凝血活性因子Xa 进行抑制,其还可抑制血小板功能降低,减少微血管通透性[9],能够减少出血相关不良反应,是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药物。另外低分子肝素能够减缓血液聚集速度,改变血流动力学[10],从而起到治疗效果,且与普通肝素相比不良反应更少。
疏血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水蛭、地龙,其中水蛭素结合血液中的凝血酶,可使纤维蛋白原的催化活性降低[11],对纤溶系统进行刺激,有助于血栓溶解能力的增强;蚓激酶除了以上作用外,还具有抗血栓、抗血凝结、抗血小板聚集等效果[12]。疏血通注射液不仅能够起到凝血、止血的作用,还可为人体提供重要营养成分,修复骨折受损部位;另外疏血通注射液还可对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反应进行抑制,延长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13],对红细胞聚集进行抑制,加快血栓溶解速度,能够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管再通和患肢局部血管血流通畅[1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 周后,观察组患者凝血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2 周后,髌骨上15 cm 和下15 cm 患肢周径为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充分表明了低分子肝素与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应用效果确切,分析原因在于联合用药可调整凝血功能和抗凝-纤溶系统,减轻局部炎性反应,有利于患肢局部渗出区域血管通透性、血液循环的改善,还可减轻患肢肿胀程度[15],减少术后出血情况的发生;另外联合用药可加快纤维蛋白溶解速度,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情况的发生,有助于下肢血液循环的改善及局部微血管再通,减少出血、血小板减少症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
总而言之,低分子肝素与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治疗下肢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高,可改善凝血功能,减轻患肢肿胀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