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班级学生共同发展与进步.因此,对班级当中存在的学困生,教师应当予以更高程度的关注和重视,客观、深入地剖析学困现象成因,并改进、优化教学方法,以促进学困生的转换,使其能够跟上班级整体的学习、发展进度.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与学习认识,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剖析了学困现象的成因,并就学困生的转换教学方法,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为教学工作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教学对策
学困生的转换,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所面临的一个关键课题,尤其是在当前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更应对此引起重视,客观认识学困现象成因,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促进学困生的转换,消除班级中的学困现象.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困现象成因剖析
在一个班级中,有的学生可能在学习方面发展得更加快速,学习成绩更加优秀,有的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发展则显得相对滞后,成绩相对较差,这其实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里说到的学习发展滞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就是班级中的学习困难学生,即学困生.学困现象在任何班级中都存在,不过教师应当认识到,学困现象,并不是学生的智力因素导致的,而是其自身的主观学习动力因素、学习方法因素导致的.之所以会出现学困生,主要原因如下: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首先,大部分学困生形成学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在小学阶段打好数学基础.例如,不熟悉基本的数学运算,运算准确率不高,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没有弄明白四则混合运算.这些学生因为缺乏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数学基础知识,所以在面对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时根本无法产生兴趣,加之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难度大幅提升,就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学习起来越来越吃力.其次是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原因.学生在进入初中以后,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到了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很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扰,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且各个知识点环环相扣,如果有一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就有可能对后续的数学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造成一些学生一旦没有跟上学习的步伐,就会逐渐滑入到学困生的队列中.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这就使得一些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在发现自己无法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后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同时,由于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出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加之学困生自学能力较差,不会主动预习和复习课程,更不会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归纳,从而导致其数学学习非常混乱[1].二是相比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有了明显的变化,一些学生還保留着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习惯,不能快速适应新的数学学习方法,加之部分教师没有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从而导致这些学生数学成绩快速下滑,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受到较大的打击.
(三)新课程方面的原因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教学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氛围更加民主、和谐.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模式,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困生就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参与者,虽然参与了自主探索,但由于基础太差,实际收获非常少,在合作学习中逐渐成为观望者.加之部分学生自觉性差,不愿意动脑、动口、动手,这就会导致差距越拉越大.
二、促进初中数学学困生转换的教学策略
(一)通过课堂导入的设置,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
从小学步入初中之后,虽然学生的自主意识更强,但是其身心依然稚嫩,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其思想、行为主要受兴趣的驱使,对学困生来说更是如此.所以,要想促进学困生的转换,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设置,以此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主观学习动力,这样学困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全身心地配合课堂教学开展,最终取得理想的个人学习成效[2].
以“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如果一开课就“照本宣科”,必然会让学困生感觉非常的枯燥,难以产生主观学习兴趣,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只能是被动与应付.而教师如果转变教学策略,一开课设置一个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讲述笛卡儿的传奇故事,及其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之间的关系,便可借助“名人效应”来激发出学困生的主观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做好铺垫后,教师再顺势地切入课堂教学,便可让学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思考,认真探究,学有所获.
(二)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加深学困生主观学习体验
“学以致用”,让学生实现真正主体层面的发展,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但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学困生”根本难以实现这样的学习成效,即使能够勉强记住书中的知识点,也根本不知道如何灵活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题,促进学困生的有效转换,教师应尝试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加深学困生主观学习体验,使学困生能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生活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实践应用.
以“三角函数”的课堂教学为例,很多学困生摸不清这部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因而无法对其进行实践应用,达不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在教室中借助相关道具,模拟测量物体高度、家庭装修、建筑设计、线缆铺设等问题中对三角函数的应用环境,从而启发学困生的思维,让学困生在思考中建立起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他们找到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途径,促进学困生的有效转换.
(三)培养学困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困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从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来看,很多学困生都缺少问题意识,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其实限制了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阻碍了其学习发展.因此,要想促进学困生的转换,教师应对学困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以此强化学困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而使其获得更加主观、深刻的学习认知、学习体验.
以“数据调查和统计图绘制”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困生对班级中同学的爱好产生兴趣,进而在相互比较中,提出“哪种爱好的参与人数最多”的问题.然后,教师再指导其进行数据统计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调查,最后汇总、分析数据,绘制统计图,整个过程学困生都会积极地参与其中,且学困生对数据统计调查、统计图绘制方面的知识、能力的掌握,也会变得更加的深刻、熟练[3].
(四)分类指导,适当照顾,促进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学困生的转化必须重视课堂质量的提升,但教师在上课时不可能随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学困生身上,那么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的办法是:同步教学,分类指导,适当照顾.即让学困生和其他学生进行同样的课堂学习,但对其进行不同的要求和评价,给予其更多的机会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进行课堂练习.例如在教授新知识前的复习提问,这类问题重点是回忆和复述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笔者就会把回答问题的机会适当地多给学困生.在新知识的巩固过程中,笔者一般只要求学困生能够完成一些基础的题目.在课堂巡视时,笔者会更多关注学困生,发现他们做得正确的时候就会让他们在黑板上展示,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碰到较难的题目,笔者会多给学困生提示或进行分解.新课程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较多,笔者就事先关照好小组长,要求安排学困生参与讨论、操作,鼓励学困生作为小组代表汇报.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使他们品尝到学习的愉悦,从而激发他们获得成功的欲望.
(五)建立学习小组
根据笔者的观察,学困生对于学习往往缺乏积极性,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厌恶的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从而更好地调动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一开始就给学困生制定过高的要求,而是要为其制定阶梯式的提升目标.教师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学困生组成帮扶伙伴,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学习渠道,从而让学困生能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知识,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困生能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能很好地調动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六)丰富课堂提问形式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尽管教师会注重课堂提问的作用,立足教学所需,向学生提出极具探究性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往往是针对学优生提出的,学困生毫无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这样长期缺乏问题思考和探究机会的情况下,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可想而知.基于此,教师可在初三数学总复习教学活动开展中,尝试运用分层教学法,按照不同层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向其提出不同的问题.针对学困生,由于其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在课堂提问活动中,可以向他们提出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如某一数学概念是什么、某一数学定理是什么等,以此使学困生调动其已有的知识储备,在对所学知识回忆、应用的过程中,打牢数学学习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同组异质下,引导学困生在小组中提出问题,中等生回答,学优生补充、说明,以此在学生的互帮互助中解决问题,同时,使学困生在问题解决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七)丰富课堂练习形式
课堂练习是初中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往往会在新知讲解之后,为学生呈现书面练习题,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用所学,以此检验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在这样的机械演练下,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困生无法有效地参与其中,导致练习低效或无效.基于此,教师可在初三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尝试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在新知教学之后,引导学困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在巩固理论知识之后自主地选择一道与之有关的问题进行解决.在这样的练习活动中,学困生不仅可以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还可以在理论知识与数学问题对应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八)个别辅导,查漏补缺
个别辅导是教育、转化学困生的最有效手段.对学困生来说,学习上的失败主要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面对面、手把手地教,不仅可以对他们的知识缺漏进行补充,更可以矫治和引导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每节课下课,笔者总是及时把他们叫来,把课堂上的重点、难点、方法等为他们再重新梳理一次,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还有什么困惑,尽量不形成新的知识断层.
三、结 语
为了促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换,教师应当对教学做出改进、优化,针对学困生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措施,使其通过课堂教学,能够学有所获,与班级其他学生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艳.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研究和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46,49.
[2]李欢.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和分层教学模式探析[J].学周刊,2016(11):66-67.
[3]苗卉.分散难点 降低难度 设置梯度:让中等生、学困生都过关的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