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发国
【摘要】一堂语文课,时间有限,应激点更有限,教学面面俱到,不无遗落,那不是教学的周到,而是教学的败笔,高效课堂在于有亮点、有深度、有廣度。因此,高中语文学习应在有意义的取舍中向前挺进,如,少一些支离破碎,多一些整体把握;少一些整齐划一,多一些自主多元;少一点画地为牢,多一点推敲思辨;少一些死守文本,多一些探究延伸。这样的取舍中,如何掌握分寸感,如何不知不觉丰富学生的言语生命、阅读生命和精神生命,值得师生迈出建设性的步伐,而一旦迈出,师生必将与以往不同。
【关键词】高中语文 有效取舍 整体把握 自主多元 探究延伸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2-0068-02
高中语文学习之路并非崎岖辗转,也非高不可攀,只要行之有效就可以做到轻松高效。而这,取决于教师的取舍。一堂语文课,时间有限,应激点更有限,教学面面俱到,不无遗落,那不是教学的周到,而是教学的败笔,高效课堂在于有亮点、有深度、有广度。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少一些支离破碎,多一些整体把握;少一些整齐划一,多一些自主多元;少一点画地为牢,多一点推敲思辨;少一些死守文本,多一些探究延伸,要删繁就简,学会取舍,要在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地方给予更多的着力点,应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道路上向前挺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正是一篇学会有效取舍方面的典范之作。面对这样一篇激情澎湃而又大气磅礴的演讲词,面对这样一篇古文与现代文相互交织的演讲词,如何与学情契合,如何取舍、筛选、甄别,如何与时代印证,如何与先哲“通电”,如何与精神对话,考量着教师的智慧和耐心,考量着教师的传道和授业,但它同时也考量着学生的耐心与反应。
一、少一些支离破碎,多一些整体把握
时下的一些语文公开课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入重点大学、为了学生高考取得高分,为了应试教育,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包罗万象,事无巨细,恨不得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进行讲授和灌输,恨不得把所有知识都一股脑儿地“喂”给学生,唯恐遗漏什么知识点。于是,课堂上,涵盖“背景介绍、词语解释、思想感情、主题揭示、写作手法”等“全景式”“立体式”的教学成为常态。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干”——面面俱到的结果常常是“半生不熟”,“夹生饭”现象比比皆是。窃以为,这样的教学的败笔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重建一种更为理性的课堂观,教学观:少一些支离破碎,多一些整体把握。我们必须在正确的取舍中,让语文学习变得灵动,变得轻松且高效;让语文课堂变得高效,变得有温度,有深度。
听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一节公开课,一教师提了十几个问题,从时代背景的解读”到“演讲稿的写作特点”,从“哪几个词你不懂”到“全文共有多少段”,从蔡元培提了几个见解到结构上、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从课文的主题提炼到此类文章在高考中的命题方向和考试对策等等,可谓“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关于本文的所有问题和考试题型。整节课在一些琐碎问题的“你问我答”中向前挺进,学生几乎很少有时间进行整体感悟和自主研读。
悉心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们会发现,抓住蔡元培对学生提出的三点期望进行深入解读就完全足够了,就可以达到“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目的。其他的琐碎提问,能不要的就勇敢地按下“删除键”吧。的确,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而语文牵扯到的知识多如牛毛,哪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住重点提纲一振才是正道,抓住精彩统领全文才是教学中的应有之义,抓住中心进行整体把握,才能达到以少胜多之效果。对此,教师一定要做一个高效而及时的裁剪师,必要的时候善于猛喝:“停!”适当的时候善于引领:“回到我们最重要的地方!”特别的时候善于转航:“你最想了解什么?”……无疑,教师这个“裁剪师”应该以学生真实的学情为出发点,应该真正以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为落脚点而“裁裁剪剪”,使课堂变得清清爽爽但又高效厚实。
二、少一些整齐划一,多一些自主多元
语文学习由于其工具性、多维性、综合性和人文性之特点,最忌整齐划一。的确,课前收集课文相关资料也罢,课中文本多元理解也罢,课后主题延伸拓展也罢。如果总是在“标准、统一和整齐”中进行,何谈学生创新之芽的培育?何谈“创造之光”的照亮?何谈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注重“我口说我心”,注重“我手写我心”,注重创造性意义上的收集、汇报、对话、反馈、开悟,这才是语文学习的应有之义,才是语文学习中更加重要的境界。好的语文课堂必定是百花齐放的,必定是“一枝摇百枝动”,必定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仍然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教学为例,课前,不妨让学生自主借助“互联网+”搜集有关“北京大学和蔡元培”的资料,并在搜集、印证和开悟中形成自己的看法;课中先与同学交流,尽可能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一些同学说,“蔡元培上学时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获得‘文极古藻的美誉,其苦学精神为人世楷模,更把新思想植根于大学,实属难能可贵”;另一些同学说,“蔡元培17岁时乡试曾经名落孙山,但并未消极松劲,而是更加潜心专研,奋发有为,这种不怕挫折,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是今天也特别值得提倡的”。另一些同学说:“100年前的北大竟然曾经有过腐败的黑暗时期,幸亏有了蔡元培,幸亏有了他的醍醐灌顶的演讲,有了他大力改革的决心和实际行动。”另一些同学说:“蔡元培向北大学子提出的‘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的三点期望,彰显了蔡元培先生为国为民,献身社会、献身教育的高尚品质和伟大形象”。……
在这样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收集与交流中,自主自悟的涓涓细流充盈其间,既有对知识的自主掌握,又有对思想和情感的自主评价,孩子们的自主能力水涨船高;这样的课堂教学恰恰是对“整齐划一”的有力回应,是对教师霸权的有力回应。这样的课堂教学恰恰是从源头上堵住了锱铢必较、繁琐无味的分析之路。仅仅是课堂中心地位的改变,课堂的走向不一样了,教学的风向标不一样了:一切以学生能力提高为出发点,以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为落脚点。
三、少一点画地为牢,多一点推敲思辨
时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口里、眼里、心里只有考试和分数,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推敲思辨过程是浪费时间,为了时间,大都被弃之不用,或者彻底抛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就很少设计或者实施学生思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不过有时为了赶时髦活跃课堂也弄一点合作探究的环节,其实这类活动大多架空或者远离了高中语文学习的应有意义,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思维的延展性和思辩性。这种画地为牢的教学,致使学生思维按部就班,定势僵化,学生思辨能力失去了真实的演练语境,导致学生考试审题出现跑题和偏题的现象。好的语文课堂必定是精彩纷呈的,必定是有思有辩、百家争鸣的,必定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
仍然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教学为例,蔡元培在演讲中,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期望: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如果结合时代背景、文章结构,面面俱到的讲解,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只能是表面的、肤浅的理解,难以提高学生之认知。假如我们将问题根植于文本语言之中,去探究、思辨和品味语言,将学习重心切切实实落在让学生思考过程中,那效果就不同了。如,让学生在“定宗旨”前面替换一个动词,你会选用哪个字?这一问学生自然会深入探究,揣摩其义。不少学生就会纷纷亮出诸如“立”“守”“咬”等字来替换,在推敲中学生“辨”出了“守”是“坚守”,是“坚守宗旨”;“咬”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是“咬定宗旨”,使宗旨在内心极度稳固、扎实;“抱”有安全感,是“抱”定宗旨,是一个人内心坚守的、恒定的理想信念,等等。这种思辨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教育信仰。
的确,“立”“守”“咬”“抱”等字的“推敲”,看似词语的调换,实则是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训练。思辨推敲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推敲,就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度学习,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更是对学生思辨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有效锻炼。所以,语文课堂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真实语境演练,这样的思维思辨,这样的反弹琵琶的审题意识。
四、少一些死守文本,多一些探究延伸
语文的世界何其多姿,何其广博,深入进去,必将窥得更多绚丽、神奇与厚重。基于此,那种死守文本的做法就是不可取的,那种沉浸在“自留地”中的教学就是应该予以摈弃的,正如专家所言:“有所延拓,才是语文教学之道。”“生活处处皆语文”。新的课改视角下,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走出文本,还原生活,印证现实,在一个更宽广的视域内与大师对话,与作品对话,与艺术品质对话,使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交相辉映,并使其转化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实现一种难能可贵的思想的洞开和情感的滋养。
仍然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教学为例,课末可以进行以下探究:
1.蔡元培提出的三点要求中,你触动最大的是哪一点?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2.蔡元培提出的关于“敬爱师友”思想,请你结合学校举行的“道德讲堂”活动和“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和看法?
3.以“我所了解的北大”为主题撰写相关文章,推送在QQ家长群或微信群中。
4.当场试写演讲词,可以是竞选班长的演讲词,可以是关于“新冠肺炎与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演讲词,也可以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学”的演讲稿。
的确,蔡元培关于大学性质、品性滋养和尊敬师长等论述,就是现在重申也不过时,其中的真知灼见就是在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也“闪闪发光”“熠熠生辉”。引领学生在这样的地方反复涵咏,生出感悟,形成烙印,不正是人文课堂所孜孜以求的风景吗?而关于文本三点期望的探究延伸,不仅仅是课文的深度理解,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延伸,对于“我所了解的北大”为主题的文章撰写及推送,这也不仅仅是写作方面的训练,更是对学生理想追求方面的点拨和引领;同样的,读写结合背景下的演讲词撰写,不仅仅是写作手法的课内外迁移,也是思想和情感的由此及彼,做精做实这一内化和迁移工作,必将在更深的层面上解放学生、滋养学生、成长学生。
语文课堂或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还有更多值得教师慎重做出取舍的地方,比如少一些单项灌输,多一些多维体验;少一点批评责备,多一些鼓勵赞扬;少一些苍白无力,多一些色彩斑斓;少一点具体指导,多一点互相探究;少一些技能技法,多一些人文滋养……这样的取舍中,如何掌握分寸感,如何不知不觉丰富学生的言语生命、阅读生命和精神生命,值得师生迈出建设性的步伐,而一旦迈出,师生必将与以往不同。
参考文献:
[1]刘健.精彩,源自于孩子们的自主自悟[J].学周刊,2019(8):14.
[2]邱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开课[J].教师月刊,2015(4):43.
[3]吴格明.语文教学应当倡导思辨性阅读[J].语文学习,201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