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混合教学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2020-01-11 01:10崔莹莹张嵋琳朱小敏
文教资料 2020年25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慕课混合式教学

崔莹莹 张嵋琳 朱小敏

摘   要: 经济全球化、跨文化合作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跨文化交际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重地,肩负着建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使命。基于这样的环境,本文从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采取的混合式教学,即慕课+传统课堂模式的时代背景和必要性出发,针对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指出新的问题,并找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慕课   混合式教学

1.引言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求更严格,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慕课的融入使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提上新的日程。跨文化交际课程采取的慕课+传统课堂模式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学生努力,更需要多方努力。本文研究在“互联网+”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情况下,基于国内外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历经一年慕课学习,根据湖北理工学院跨文化交际课程开展的慕课+传统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团队将不同于以往大多针对学生提出要求的研究,从课程培育对象角度出发,对课程建设者提出建议。

2.混合式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模式

慕课+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自2012年以来,慕课一直呈现出向海外发展的趋势。根据2018年年底的统计,全球慕课学习总人数已经超过1.01亿,涉及的大学超过900所,充分预示着在全球的慕课学习需求旺盛及积极政策指导的刺激下,慕课的发展前景及趋势依然迅猛。

基于慕课在教学中的比例及学习顺序,Kloos等人总结了慕课课程的六个混合学习模型。它们是:(1)慕课是课程自学内容的前半部分,为面对面教授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半部分则是面对面教授。(2)翻转课堂模式,即学生在上课前独立完成慕课的互联网学习,并采用面对面的教学,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且运用所学知识。(3)将慕课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辅以离线辅导和问答课程,混合型学习模式更适合社区层面和机构层面之间的学习。(4)将慕课用作面对面课程的数字型学习资材。在此模型中,慕课课程应当与面对面课程保持相同的进度。(5)慕课作为面对面课程的延展与补充。与第四条所述的模型不同,此混合模型中的慕课内容和面对面课程可能不一致,其中一个应用在跨学科课程中。慕课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可以有效补充课堂时间无法包括在内的部分实践练习。(6)在慕课的基础上完成在线学习,并且借助视频会议及其他形式教学。为了缩小进入大学之前不同背景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该模型已应用于一些大学预科课程。

现有研究使用多种评估指标衡量混合慕课课程教学实践成果的有效性。通常使用以下指标用于评估:课程合格率、测试分数、学生参与度、在线互动情况、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满意度(包括针对混合课程及慕课两方面)及学生通过慕课课程学习获取的能力提高(包括合作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学习动机、批判思维、长久记忆等)。

3.湖北理工学院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3.1研究对象。

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我校英语专业对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慕课+传统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的现实看法,并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意见及数据。参加本问卷的所有学生均为我校外国语学院2018级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总计有56名学生参与调查。

本研究旨在考察我院英语专业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慕课+传统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实践的看法,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和支持数据。

3.2研究问题。

本次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跨文化教学课程中运用还存在哪些挑戰?(2)传统模式+慕课模式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3研究活动内容。

从2017年开始全院部分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开始试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课程教学,“互联网+”课堂的教学环境让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大量利用共享资源和在线慕课课程,形成“启发性”“创造性”学习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分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相互融合,鼓励学生与海外人群开展在线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调动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更深层次从“学习英语”转变为“学习和交流英语”,使其充分领悟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及知识,并突破地域之间的限制。

利用本校省级语言示范中心平台上的跨文化交际网络课程资源+中国大学慕课进行任务型学习,学习过程分为理论学习(文化解析、策略引荐、案例解析、文化讲座)和实践训练(语言交流、行动实训、实景调研、自评自测)两部分。学习方法采取线下课堂导学与培训、线上慕课与资源性自主学习与实践。

3.4调查工具。

问卷调查、具体课堂实践活动。

3.5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此次研究发现:(1)40%的同学表示该模式学习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团队在使用慕课的过程中,发现慕课存在统一对待的整体问题,无法对学生群体进行差异化处理,即无法因材施教,也没有办法开发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个性。(2)30%的同学表示缺乏体验感设计。针对“跨文化交际”课程而言,学生需要具备开阔性思维、开放式视角和实践应用能力,慕课虽缩短了讲授时间、改善了传统课堂枯燥无味的现象,但仍缺乏使用者体验设计,学生仍是被“填鸭式”灌输知识。学生还是通过慕课平台的视频讲解掌握知识,从根本上讲,慕课仅提供理论知识讲授,学生群体使用者缺乏实际体验感。(3)60%的数据显示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监督力度不够。慕课+传统课堂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转变,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看慕课视频缺乏监督。很多大学采取慕课成绩+课堂成绩的考核形式,无疑给学生带来了很大压力,并且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搜寻免费答案或者付费查看答案,成绩的真实性有待确认。

4.针对“跨文化交际”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议

我院创新训练团队针对本院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对慕课+传统课堂的三大相关涉及主体——慕课平台设计者、教师和大学学校,提出改良建议,推动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

4.1增设角色模拟,增加实践感。

慕课平台设计者增设课前问卷调查,可以对学生群体使用者进行调查研究,在已有的课程资源上补充更多的知识注解或知识链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慕课平台设计者课程可以增设角色模拟设计环节,即让学生群体通过模拟本门课程毕业从事职业者角色体验“跨文化交际”课程应用的场景,增加学生的实践感与参与度,增加此项课程的趣味性,更有助于相关专业学生对此门课程的理解和实际应用。与此同时,跨文化交际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可以借助实践平台,如“厦门亿学跨文化交际实践实训平台”。该平台包括四大实践模块:文化交流(基本概念、文化模式、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感受各国文化(美国、巴西、俄罗斯、瑞典、英国、德国、意大利、南非、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印度、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体验跨文化交流八个案例分析(跨文化管理、跨文化产品研发、跨文化品牌营销、跨文化广告营销、跨文化商务谈判、跨文化商务通信、跨文化商务礼仪、跨文化招聘与面试);在线考试测评。通过慕课学习+平台测试,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进行实操,通过小组模拟各国角色,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让其跨文化意识得到了有效增强。

4.2提高教师团队数字素养。

教师团队开展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的能力有限,教师团队中存在数字素养低的人员。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充分融合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教师讲授的课程知识结构,并且对于视频制作与课件设计能力提出了一定程度的挑战。教师积极学习网络技术,参与相关培训,熟悉相关软件的应用和视频课件的开发创建,与时俱进,提高职业技能,与教学网络信息化相匹配。

4.3分设考核方式,制定激励政策。

学生课前观看慕课,课堂上老师抽查慕课重要知识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监督。针对学校,在完成基础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灵活制定学校考试和慕课考试的考核方式,分设考场派出监考老师。这样学生可以任选其一,减轻不必要的压力;线上教育给教师团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学校应定期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并且给出激励政策,提高教师团队运用慕課和其他线上教学技术的能力,调动参与的积极性;高校作为慕课平台的建设者,可以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的合作交互学习,促进与其他高校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加“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的多样性。

5.结语

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对中国国际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校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关键机构,唯有持续性地健全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更多更高质量、更与时俱进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要想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直视慕课形式的混合式教学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完善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的同时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丰富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好、发展好本土文化,虚心学习外国文化,具备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的知识储备和软实力;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人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建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参考文献:

[1]Kloos C D, Munoz-Merino P J, Alario Hoyos C, Ayres I E & Fernandez-Panadero C. Mixing and Blending MOOC Technologies with Face-to-Face Pedagogies[C]. Precedings at the 2015 IEEE Glob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ference. Tallinn, Estonia. IEEE, 2015.

[2]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何克杭.从Blended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4]何金.谈信息化网络辅助教学下英美文学课程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6]魏英玲,何高大.欧盟高校“慕课”(MOOCs)的现状与发展及对我国高校“慕课”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5(5).

湖北高校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课堂和“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沟通技能实践,编号:S201910920056。项目组成员:崔莹莹   朱小敏   刘   灿   齐   佳

通讯作者:张嵋琳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慕课混合式教学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