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移睛考

2020-01-11 05:44张明明杨安任孟伟李红梅杨永升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医家云雾肝肾

张明明,杨安,任孟伟,李红梅,杨永升

“云雾移睛”是指眼外观端好,以自觉眼前似有蚊绳或云雾黑影飞舞飘移,严重时影响视力为主要表现的眼病[1]。相当于西医所言玻璃体混浊,常由玻璃体退行性变,以及视网膜、葡萄膜的炎症、出血引起[2]。目前,“云雾移睛”这一称谓已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定义并统一使用。中医对“云雾移睛”的认识古已有之,历代医家对其见解、论述不同,现总结如下。

1 远古至秦汉时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3]云:“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可知,当时已经出现治疗老人耳目病的医生,然而此时缺乏对眼睛生理、病理的认识。由此,可推知东汉以前无眼科相关论述的内容。

我国最早的中医古籍文献《黄帝内经》一书中,记载了丰富的眼科学内容,包括眼睛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等论述。其中医论内容约20篇凡23条[4]。如《灵枢·大惑论》[5]提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指出眼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五脏与眼睛各部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这一认识成为后世提出“五轮学说”的理论基础。再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6]曰:“目裹微肿,如卧起之状,曰水”。说明眼睑水肿是水肿病的重要体征之一。

至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方书。该书载方269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被称为“方书之祖”为后世学者所推崇。纵览全书,该书对眼病并无专门的论述。但其所载猪苓散、真武汤等方剂在现代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云雾移睛病,如症见自觉视物昏朦,眼前黑影游动,或如蝇蚊飞舞,或似旌旗飘扬,并伴有头重胸闷,心烦口苦、不思饮食,舌苔薄腻微黄,脉弦滑数等湿热蕴结证[2]表现,可用猪苓散加减治疗,以达到清热利湿之效。这些方药为后世中医眼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云雾移睛”始称“目茫茫”,最早可追溯到《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对该病主要的临床特征及病理机制进行了详细论述:“腑脏虚损,为风邪痰热所乘,气传于肝,上冲于目,故令视瞻不分明,谓之茫茫也。凡目病,若肝气不足,兼胸膈风痰劳热,则目不能远视,视物则茫茫漠漠也。若心气虚,亦令目茫茫,或恶见火光,视见蜚蝇黄黑也诊其左手尺中脉,沉为阴,阴实者目视茫茫”[7]。通过这段论述可知,本病是由于脏腑虚损,复为风邪痰热乘袭,从而出现以视瞻不分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主要与心、肝有关。

及至唐代,《龙树菩萨眼论》 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眼科专著的出现,是为我国第一部中医眼科学著作。该书中有“劳眼”“黑花乱眼”“目茫茫”称谓。《龙树菩萨眼论·随状所疗三十篇》云:“若眼无痛痒,唯见黑花,或如飞绳悬发者,此为劳眼”[8]。《龙树菩萨眼论·眼病因起第一》又云:“黑花乱眼,肝肾俱劳,久视用精,须知乏眼,患后起早,遂乃生花,上下状若蝇飞,散若悬发,并为劳也”[8]。除此,还引用了巢元方“目茫茫”论。该阶段主要形象概括了本病的临床表现,并认为是由久视耗伤人体肝肾之精血所致,与肝肾二脏密切相关。这一阶段可以称为是“云雾移睛”的萌芽期。

3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发展史中的黄金阶段。政府十分重视中医的发展,组织编著了《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临床方书。该时期医学环境盛行,临床各科全面发展。同时,出现了历史上声名卓著的金元四大家,形成各学科百家争鸣的盛况。眼科的发展亦是如此。

“眼见黑花”这一称谓出自于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治眼见黑花诸方》[9]中。该篇云:“夫眼见黑花……视物或如飞蝇,或如乱发,因兹岁久,渐变多般,黑白象龙蛇之形,远近如烟雾看物”。宋代官修文献《圣济总录》[10]称为“目见黑花飞蝇”,认为本病与肝肾二脏有关,并提出拨云散方、羌活散方、昨叶何草丸方、蕤仁散方、宿鸠丸方、干地黄丸方、摩顶膏方、决明丸方、羚羊角汤方等10余首治疗方剂。标志此时对“云雾移睛”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的认识方面,还提出了治疗方剂,且剂型种类丰富,有汤剂、丸剂、膏剂等。宋元年间,假托孙思邈之名《银海精微·蝇翅黑花》[11]中,将本病称为“蝇翅黑花”,有“眼中神水之中,荡漾有黑影,如蝇翅者”的描述。亦认为该病与肝肾二脏有关,指出治疗时需要分期论治,“须先用猪苓散顺其肝肾之邪热,次用黑参汤以凉其肝,则胆经清净之廓,无邪热之所侵,后用补肾丸,黑花自消”。元代·佚名《明目至宝·明堂问答七十二证之因》一文中有“茫茫黑花如蝇羽”的形象记载。同时又总结了4首治疗“茫茫黑花”的方剂,分别为苦参散、猪苓汤、艾煎丸、晚蚕砂汤。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医家比较重视该病的治疗用药方面。此时,对“云雾移睛”的理法方药认识逐渐丰富起来,是该病的形成期。

4 明清时期

“云雾移睛”一词由明代著名临床医学家王肯堂正式提出并首次载于 《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12]中,其云:“人自见目外有如蝇蛇旗旆,蛱蝶绦环等状之物,色或青黑粉白微黄者,在眼外空中飞扬撩乱仰视则上,俯视则下也”。自此,后世医家多遵从于此。如明代傅仁宇《审视瑶函·目昏》、清代张璐《张氏医通》、清代刘耀先《眼科金镜》等。

多数医家认为云雾移睛是作为原发性疾病发生的,但也不乏一些医者认为该病的发作可由其他疾病引起。如清代马化龙《眼科阐微》[13]对“眼见黑白花结成一定花样”进行了详细论述,“因偏正头疼,日久有此症,内障之实也。初病时,视觉微昏,渐睹空中有黑花,如垂蚁、悬珠、蝇飞、蝶舞,如银钉、银丝、水银珠子,连串不断;形如扫帚,如罗网,如屋上灰尘,结线数条不断;又如扬场麦糠,尘土自天而下,结成黑白一定花样:遂眼珠不定,远看则大,近看则小”。他指出云雾移睛可由偏正头痛所引起。说明了明清时期的医家认为云雾移睛病可因其它疾病继发而成,对其认识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该病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5 小结

“云雾移睛”在医学史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专篇论述,更无专著可言,多散见于综合性书籍中。纵观历代中医古籍文献及眼科专著,对“云雾移睛”的命名有10余种之多。对该病病名的认识,历代医者多从其临床表现角度进行命名。有“目茫茫”“劳眼”“目生黑花”“眼见黑花”“目见黑花飞蝇”“蝇翅黑花”“茫茫黑花如蝇羽”等相关称谓,目前皆统一命名为“云雾移睛”。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知,秦汉时期眼科理论逐渐形成。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对“云雾移睛”临床表现进行详细描述,并认为与心肝二脏有关;宋金元时期,医家认为该病多与肝肾有关,同时提出治疗方药,直至明清时期,王肯堂才正式将“云雾移睛”载入文献中。

该病轻者不影响视力,但影响视觉,眼前黑花干扰,仰视则上,俯视则下,挥之不去,甚至会出现情绪烦乱,严重时则会影响视力,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2]。清代黄庭镜《目经大成》[14]称其为“妄见”,与“云雾移睛”内涵相吻合,谓:“此目亦无外症,然无中生有。如游丝、结发、飞蝇、舞蝶、蛇旗、绦环等物之状,色或青黑、粉白、微黄,看在眼外空中飞扬撩乱,倏灭倏生。仰视则上,俯视则下,本科谓云雾移睛者是”。然而,亦有些疾病与“云雾移睛”虽不完全一致,但密切相关,如《今日中医眼科》[2]指出:“血灌瞳神与本病密切相关,病因、病机,证治均有互通之处。”因此,全面掌握“云雾移睛”的历史源流对全面掌握该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指导价值。

猜你喜欢
医家云雾肝肾
杞菊地黄丸治疗飞蚊症肝肾阴虚证的疗效观察
云雾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拨云雾 识压强
云雾是山做的梦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云雾是山做的梦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