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乃梅,何慧琴
针眼是指胞睑边缘生疖,状似麦粒,伴有红肿疼痛,易成脓破溃的眼科临床常见病,又名麦粒肿,相当于西医学的睑腺炎。针眼病名最早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1],在《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则对其症状做了更进一步的描述:“人有眼内眦头忽结成皰,三五日便生成浓汁,世呼为偷针”[2]。发病与偏嗜辛辣炙煿、甜、肉等食物饮食不当存在密切关系,体弱多病、免疫力低下、便秘等也是重要的发病原因[3]。睑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睑炎症,西医疗法多为局部或(和)全身应用抗生素,疗效缓慢,若患者未及时就诊,脓肿形成,还需切开排脓引流,致使患者身心痛苦,且费用较高[4],对于反复发作的针眼仍无行之有效的根除之法。何慧琴教授从事眼科专业30余年,在治疗复发性针眼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胞睑在中医眼科“五轮学说”中归属于脾,脾主运化,乃气血生化之源,能将水谷精微输布至全身(包含眼睑),脾的生理功能正常,胞睑则不病。故认为针眼反复发作与脾有关,基本病机是脾虚或脾热。何慧琴教授基于此病机,辨证施治,疗效显著,能够明显降低针眼患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本文主要阐述了何慧琴教授(以下简称“何老师”)从脾论治复发性针眼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目经大成》[5]记载:“土疡俗号包珍珠,血瘀生痰火剥肤……此症世又呼偷针眼,生外睑弦上,初得但痒而肿,次则结一小核,乃作痛……一日罢,一日又起。”揭示了针眼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何老师认为针眼的反复发作与脾的关系密不可分,正如《银海精微》所指:“其首尾赤眦属心;其满眼白睛属肺;其乌睛圆大属肝;其上下肉轮属脾;而中间黑瞳如漆者,肾实主之”[6],针眼病位在胞睑,属肉轮,内应于脾,故胞睑疾患大多与脾相关。通过长期临床观察,何老师发现针眼极易反复发作主要责之于脾虚与脾热。
《素问·玉机真藏论》中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7],机体的营养主要来自于脾的运化,胞睑内应于脾,是故脾的生理功能健全,胞睑方能发挥其正常分泌功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血不足,胞睑失养。“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虚病人易被邪气所侵,风邪客于胞睑而化热,风热壅阻于胞睑皮肤,变生疮疡,导致针眼反复发作。因此,临床治疗复发性针眼患者也更注重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8]。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忽补之”[9];李杲在《脾胃论》中亦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10],均强调了脾对于机体抵抗外邪的重要性。临床上许多医家[9,11]采用健脾法治疗针眼反复发作的患者,均收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说明针眼的易复发性与脾虚有关。陈金川[9]采用托里消毒散加减治疗复发性针眼,结果显示托里消毒散能够显著降低复发性针眼的复发率,方剂中的黄芪、茯苓、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起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妙用。秦祖杰[11]采用三步法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针眼,不仅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还能控制其复发率,其中补法以补脾益肺为主,予补中益气散和玉屏风散相加减。
再者,脾胃积热,亦可致针眼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针眼候》云:“此有由热气客在眦间,热博于津液所成”[1]。平素饮食不节,日久致脾胃积热,循经上攻于胞睑,加之风热之邪侵袭胞睑,内外邪热夹攻于目,致使胞睑营卫失调,气血凝滞,热毒壅阻于胞睑皮肉经络,而致针眼反复发作。蔡寅寿[12]临床发现针眼反复发作患者与其脾胃积热的体质有关,认为若积消热除,则脾胃气血调和、热毒消散,针眼自然不复存在,亦难以复发。这与何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故何老师临床总结针眼容易反复发作除了与脾虚相关,与脾热亦有关。
何老师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易患复发性针眼的患者,多表现为脾虚或脾热,而脾虚者更常见。素体脾气虚弱(脾弱型)或脾热未消(脾热型),如遇外邪,无论强弱,皆易引起针眼反复发作。是故何老师临床常从补脾与清脾两方面结合外用针眼膏(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自制药) 论治复发性针眼。若患者伴见全身乏力,易疲劳,食少,大便稀,舌淡苔薄白,脉濡。乃脾气虚弱之证,临床上可予补脾益气,散结消滞之法治疗;若患者伴见口渴喜饮,腹胀腹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乃脾热内蕴之证,可予清脾泻热,散结消肿之法治疗。针眼膏具有疏风清热、消肿散结之功效,其内含有荆芥、薄荷、黄连、黄芩、黄柏、三棱、川芎、赤芍等,外敷于患处,药力局限于病变部位,且为膏剂,药效相对持久。
案例1患者,男,6岁,2019年2月3日初诊。家长代诉近半年内双眼先后3次复发针眼,右眼上眼睑出现麦粒样硬结2 d。现右眼胞睑肿胀微红,疼痛拒按,伴面色无华,神倦乏力,平素不爱活动、饮食欠佳,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右眼睑腺炎;中医诊断:右眼针眼(脾气不足证)。治以补脾益气,散结消滞。处方:黄芪15 g、升麻6 g、柴胡6 g、黄芩6 g、白术10 g、党参10 g、焦山楂6 g、山药10 g、炙甘草3 g,3剂,水煎服,一剂药分两日服用,单日剂量服完即可,不限次数;另用针眼膏涂于患处,每日4次。嘱患者每日早晚用热毛巾热敷双眼20 min,注意温度,切忌烫伤。饮食宜清淡,畅情志,避风寒,适当运动。
二诊(2019年2月9日):右眼上眼睑硬结较前明显缩小,肉眼下不可见,仅可触及,无触痛。家长诉患儿饮食较前明显改善,较前好动,精神佳。继予原方5剂口服,用法同前,针眼膏继予外用。
三诊(2019年2月20日):右眼上眼睑硬结完全消失。嘱患者节饮食、避风寒、适运动。
随访(6个月后):电话随访,患儿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患儿平素饮食不佳,脾胃虚弱,再加上小儿形气未充,脾胃本就薄弱,脾失运化,易被邪气侵袭。故选用黄芪、白术、山药、党参健脾益气,焦山楂消食和脾,固护脾之根本,黄芩清热,全方共奏补脾益气,散结消滞之功。
案例2患者,女,49岁,南京人。2019年1月6日初诊。主诉右上眼睑突发麦粒样硬结4 d,逐渐加重。患者过去1年双眼针眼反复发作3次,均行针眼切开排脓术治疗,深受其苦,故来南京中医院寻求中医治疗。现右眼上眼睑红肿灼热,疼痛拒按,眼睑略有下垂,遮盖部分眼球,白睛红赤,平素嗜食甜腻之品,不喜活动,长期久坐,容易发火,口渴喜饮,腹胀腹痛,带下黄,会阴部瘙痒,小便黄,大便粘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右眼睑腺炎;中医诊断:右眼针眼(脾热内蕴证)。治法:清脾泻热,散结消肿。处方:黄芩10 g、山栀子仁6 g、黄连6 g、法半夏15 g、柴胡6 g、薄荷3 g、芡实10 g,7剂,水煎服,每日2次服用;另用针眼膏涂于患处,每日4次。嘱患者每日早晚用热毛巾热敷双眼20 min,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畅情志,避风寒。
二诊(2019年1月14日):右上眼睑硬结较前有所缩小,白睛不红,疼痛较前缓解。自述带下不多,颜色微黄,大便较前明显缓解,小便色淡黄。患者脾热明显减轻,予原方去石膏,加陈皮10 g健脾和胃,降逆化痰,14剂,用法同前,针眼膏继用,嘱14 d后复诊。
三诊(2019年2月1日):右上眼睑硬结消失,患者自诉一切正常,无明显其他不适。嘱患者饮食清淡,保持情绪舒畅。
随访(6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南京人,地域气候潮湿,嗜食甜腻之品,易损伤脾而失于运化,脾胃湿热内蕴,加之患者处于更年期,平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开窍于目,更易夹湿热上攻于目,故选用黄芩、山栀子仁、黄连清除脾胃积热,半夏、芡实健脾散结,同时辅以柴胡、薄荷疏肝解郁,全方共奏清脾泄热,散结消肿之功。
吸烟、饮酒、生活起居无规律、营养不平衡(偏食、挑食)、缺乏运动、情绪不稳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现代人体质弱、抵抗力差,当遇到病邪则无力抗邪。近年来针眼发病率逐年上升,涉及人群广泛,以青少年多发,容易反复发作,不仅影响患者生活、工作、学习,更是引起许多眼部并发症,如大的肿块反复压迫眼球容易产生散光,或炎症波及角膜,均会导致视力下降;反复手术的患者,不仅容易留下瘢痕,并且会直接破坏睑板腺腺体,导致睑板腺囊肿或者不可逆的干眼;甚者发为眼睑蜂窝织炎、败血症及海绵窦血栓等,危及生命[7]。
如何避免针眼的产生,减少针眼的复发率困扰着许多患者及临床眼科医生。何老师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及临床用药经验总结,认识到脾在复发性针眼的临床防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根据复发性针眼患者的临床表现予以清脾或补脾,辨证施治,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能够大大降低患者的痛苦,易于接受。中医疗法不仅能快速消除针眼的临床症状,还可以从内调整机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针眼的复发率[13],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但从脾治疗复发性针眼,尚未有严格的实验研究以明确其治疗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