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采用传统根治术与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对比

2020-01-10 16:32姜希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3期
关键词:肠系膜结肠癌淋巴结

姜希泉

结肠癌作为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全球经统计有超过180 万人患病。该疾病患者伴有肠梗阻等并发症,如果未能接受及时的治疗,可造成患者短时间内死亡,在我国已成为发病率较高的第三大恶性肿瘤疾病。现阶段该疾病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其中全结肠系膜切除术首次由德国学者提出[1]。本文主要就全结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根治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1 月~2019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结肠癌治疗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经腹部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活检后确诊为结肠癌;未发生周围组织浸润及远端转移;未有腹部手术史。排除了存在严重感染、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腹腔粘连严重、免疫功能障碍及凝血障碍、精神障碍认知不全患者。对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归性分析,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 例。对照组中男20 例、女15 例;年龄54~68 岁,平均年龄(61.00±2.97)岁。治疗组中男22 例、女13 例;年龄56~68 岁,平均年龄(62.00±2.8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传统根治术治疗,手术流程为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实施常规麻醉方法,铺巾消毒后实施手术。将腹部及皮下组织切开,切除肠系膜后对淋巴结区域、原发病灶区域等进行切除,保护肠大网膜[2]。在患者十二指肠处悬韧带,将腹膜切开后,将动脉及静脉分离结扎,以患者肿瘤位置切除右半结肠或者左半结肠,对淋巴结范围及其肠周、供血血管部位清扫。确保切除范围应距离肿瘤有至少10 cm[3]。

1.2.2 治疗组 实施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手术操作在腹腔镜下进行,详细手术流程为下:患者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法,保持仰卧体位,经消毒铺巾后实施手术。在患者脐下边缘位置做1.2 cm 弧形切口后将气腹针放入,建立气腹后将腹压维持在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4]。随后在患者腹部取四点位置分别建立主操作孔及辅助操作孔,将腹腔镜放入后对患者腹腔展开探查,拨动小肠将结肠系膜充分显露,将回结肠血管蒂实施牵引操作,在进入肠系膜后向上分离,对血管实施高位结扎,对血管周围的分布的淋巴脂肪组织仔细清扫。最后进入Toldts 间隙遵照由内向外的顺序,将肠系膜上的动脉及静脉血管充分暴露。在右侧腹部切口位置放置切口保护套将结肠提出,以供应血管的情况将肠管切除,重现消化道。对切除创面进行清洗,明确活动性出血是否存在后,无活动性出血后放置引流管,实施常规伤口缝合[5]。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QLQ-CR38 评分。其中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淋巴清除数、术后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切口疼痛、术后出血、吻合口瘘、营养吸收障碍及输尿管损伤;采用QLQ-CR38 评分对患者躯体、社会功能、心理及肠道功能4 个方面进行评分,分数越低表示功能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92.6±37.5)min、淋巴清除数为(12.1±2.7)枚、术后出血量为(97.5±20.2)ml、术后排气时间为(62.4±11.6)h、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4.89±1.9)d;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11.4±35.5)min、淋巴清除数为(14.9±3.9)枚、术后出血量为(55.3±18.9)ml、术后排气时间为(45.1±7.9)h、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8±1.7)d。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淋巴清除数、术后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39、3.4922、9.0249、7.2926、2.5293,P=0.0348、0.0008、0.0000、0.0000、0.0138<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后,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1 例、切口疼痛5 例、术后出血2 例、吻合口瘘1 例、营养吸收障碍1 例及输尿管损伤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4%;治疗组发生切口感染0 例、切口疼痛1 例、术后出血1 例、吻合口瘘1 例、营养吸收障碍1 例及输尿管损伤0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4%。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76,P=0.0414<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LQ-CR38 评分对比 治疗前,对照组肠道功能评分为(11.9±3.79)分、心理评分为(6.02±4.11)分、社会功能评分为(4.02±2.26)分、躯体评分为(4.37±2.33)分;治疗组肠道功能评分为(11.6±3.78)分、心理评分为(6.12±4.09)分、社会功能评分为(4.01±2.54)分、躯体评分为(4.33±2.61)分。治疗后,对照组肠道功能评分为(10.24±2.41)分、心理评分为(4.29±1.41)分、社会功能评分为(2.59±1.66)分、躯体评分为(3.87±2.61)分;治疗组肠道功能评分为(4.96±3.72)分、心理评分为(2.59±0.76)分、社会功能评分为(1.06±0.23)分、躯体评分为(1.23±0.58)分。治疗前,两组躯体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心理评分及肠道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16、0.1020、0.0174、0.0676,P=0.7412、0.9190、0.9862、0.9463>0.05);治疗后,治疗组躯体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心理评分及肠道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473、6.2788、5.4012、5.8416,P=0.0000、0.0000、0.0000、0.0000<0.05)。

3 讨论

临床中开始逐步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提高了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由此也提升了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但是结肠癌手术治疗中具体的方法在临床中应用仍不统一,基于病情的复杂性加之患者合并的基础性疾病情况,2009 年,德国学者首次提出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新观点,随后在临床中的逐步应用,发展至今已成为结肠癌手术治疗的金标准[6]。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淋巴清除数、术后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1.4%低于对照组的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躯体评分、社会评分、心理评分及肠道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①在结肠癌以往采用传统根治术治疗中,实施开腹手术进行肿瘤的切除根治治疗,极易带给患者较大的伤口,术中出血量较大,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进而增加了患者的排气时间,对其生活带来不利影响[7]。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其安全性和疗效已在临床中得到证实,以腹腔镜辅助下的全结肠系膜切除术,能够获取与传统根治术相当的治疗效果[8]。另外在腹腔镜下开展的手术,手术切口小较小,不易带给患者较大的创伤,术后疼痛程度较低,进而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远期疗效显著[9];②全结肠系膜切除术作为治疗结肠癌的新型手术方法,重点在于对的脏壁层筋膜的锐性分离,在确保结肠系膜的完整性基础上开展对中心血管的结扎、淋巴结清扫。手术过程中充分借助解剖学结肠特征,在分离操作中以胚芽发育层面在采用锐性分离方法对脏壁层筋膜进行分离,该层面因无血管分布可提供清晰的手术操作视野,减少了对血管及神经的损伤同时还能保持较好的系膜完整性,实现对肿瘤、结肠系膜的完全切除。对中央血管实施高位结扎,将淋巴清扫范围扩大,避免在发生肠系膜破裂后引起的癌细胞扩散现象[10]。该手术操作中关于淋巴结转移的操作至关重要,关系到患者预后质量,其手术操作的关键在于对切除面积的控制,淋巴结可随着对应动脉扩散。在全结肠系膜切除术中,沿着肿瘤区域中淋巴结回流通道将结肠系膜完全切除,实现了对淋巴结最大范围的切除[11]。

综上所述,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应用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具有较好的淋巴结清除效果,手术指标条件较好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可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借鉴。

猜你喜欢
肠系膜结肠癌淋巴结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探讨腹腔镜手术在横结肠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
结肠内支架联合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在结肠癌合并急性梗阻中的短期及中期疗效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