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寅子 邱萌
子宫腺肌病是内膜、腺体异位于子宫肌层[1]引起的周期性病变,主要发生于子宫肌层,属于良性病变,恶变率较低,是中年女性群体中的常见疾病。子宫腺肌病的典型症状为月经量增多、进行性痛经、子宫压痛等。本病的患病率较高,加之反复发作,患者身心痛苦较大,生活质量显著降低,故而临床的重视与及时诊疗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对妇科疾病的筛查具有明显优势,目前超声检查技术有TAUS、TVUS、超声造影(CEUS)等多种方式,但不同检查方法敏感性与特异性各不相同[2],仍需加强研究。本文就TAUS 检查与TAUS 联合TVUS 检查在子宫腺肌病诊断中的价值展开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8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接诊的80 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8~49 岁,平均年龄(39.3±4.8)岁。实验组患者年龄29~48 岁,平均年龄(38.9±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经病理结果证实为子宫腺肌病;②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痛经、不孕、经期延长等;③均在了解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自愿参与。排除标准:无性生活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TAUS 检查。叮嘱患者检查前适量饮水,充盈膀胱;取仰卧位进行检查,彩色超声诊断仪为飞利浦Affiniti 50,使用频率为2~6 MHz 的凸阵探头,于下腹涂抹耦合剂后观察子宫横断面、子宫纵断面、双侧附件区,记录子宫大小、子宫位置、宫壁厚度以及病变部位血流动力学指标等。
1.2.2 实验组 患者采用TAUS 联合TVUS 检查。先行TAUS 检查,方法同对照组,排空膀胱后,使用飞利浦Affiniti 50,频率为4~9 MHz 的腔内探头进行TVUS检查,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将探头置入患者阴道后穹窿,行半环形、横形、纵形扫查,并观察子宫情况,统计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壁厚度,检查病变部位,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等。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病变部位血流量、动脉搏动指数、动脉阻力指数[3];②比较两组诊断符合率:分别评价子宫腺肌病符合率以及合并子宫肌瘤、合并巧克力囊肿的符合率。子宫腺肌病超声确诊标准[4]:子宫增大,子宫肌壁有不均质回声区,边界模糊,包膜不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实验组病灶处血流量(72.88±9.32)ml/min低于对照组的(107.23±9.97)ml/min,动脉搏动指数(1.41±0.18)、动脉阻力指数(2.89±0.83)高于对照组的(0.84±0.38)、(1.26±0.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9182、8.5736、8.6254,P=0.0000、0.0000、0.0000<0.05)。
2.2 两组诊断符合率比较 ①病理结果:80 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其中实验组合并12 例子宫肌瘤、13 例巧克力囊肿,对照组合并14 例子宫肌瘤、11 例巧克力囊肿。②超声诊断符合情况:实验组检出11 例(91.67%)合并子宫肌瘤、12 例(92.31%)合并巧克力囊肿、37 例(92.50%)子宫腺肌病;对照组检出6 例(42.86%)合并子宫肌瘤、5 例(45.45%)合并巧克力囊肿、29 例(72.50%)子宫腺肌病。实验组合并子宫肌瘤、合并巧克力囊肿、子宫腺肌病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014、6.3311、5.5411,P=0.0091、0.0119、0.0186< 0.05)。③误诊情况:实验组误诊3 例(7.50%),对照组误诊11 例(27.50%),均误诊为子宫肥大症,并无漏诊病例。④实验组检出的37 例子宫腺肌病包括15 例前/后壁型、16 例腺肌瘤型、6 例弥漫型;对照组检出的29 例子宫腺肌病包括12 例前/后壁型、14 例腺肌瘤型、3 例弥漫型。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主要因子宫内膜间质与腺体入侵肌层所致[5],可分为弥漫型、前/后壁型与局灶型3 种类型[6]。当打开子宫壁后可见子宫肌层增厚、变硬,主要为粗厚的肌纤维带和微囊,囊腔内为陈旧性血液,病变分布于前壁或后壁肌层,偶见分布于侧壁,以后壁型较多见,另外,可见少数子宫内膜在肌层生长[7],形成肿块或结节,此为腺肌瘤,与肌瘤不同的是腺肌瘤无周围包膜,亦无周围肌层边界,难以从肌层中剥离。子宫腺肌病主要以35~50 岁女性较为常见,但是逐渐呈现年轻化与发病率增加趋势,表现为月经血量增加、进行性痛经、不孕、经期延长等,往往伴有子宫肌瘤、巧克力囊肿等,行妇科检查时可扪及子宫增大,质地偏硬,腹部可有压痛。当前临床诊断子宫腺肌病的金标准是病理学诊断,但许多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对于术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TAUS、TVUS、弹性超声、磁共振成像(MRI)[8],尤其超声检查能够实时动态显示病灶及周围情况,被广泛用于子宫腺肌病诊断,但对于TAUS、TVUS 的实际诊断价值仍需进一步探讨。本次研究表明,TAUS+TVUS 比TAUS 更适宜于诊断子宫腺肌病,主要表现在:实验组病灶处血流量(72.88±9.32)ml/min 低于对照组的(107.23±9.97)ml/min,动脉搏动指数(1.41±0.18)、动脉阻力指数(2.89±0.83)高于对照组的(0.84±0.38)、(1.26±0.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9182、8.5736、8.6254,P=0.0000、0.0000、0.0000<0.05)。实验组合并子宫肌瘤、合并巧克力囊肿、子宫腺肌病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92.31%、92.50%,均高于对照组的42.86%、45.45%、7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014、6.3311、5.5411,P=0.0091、0.0119、0.0186<0.05)。冯琼等[8]学者也指出,对80 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分别进行TAUS 检查、TAUS+TVUS 检查,运用联合检查时的血流量(92.87±16.69)ml/min 低于TAUS 检查的(104.75±20.13)ml/min,且动脉搏动指数(0.79±0.11)、动脉阻力指数(1.29±0.24)高于TAUS 检查的(0.62±0.17)、(0.89±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崔志飞[9]学者的研究也表明,60 例联合检查组合并子宫肌瘤、合并巧克力囊肿、子宫腺肌病符合率分别为90.91%、91.67%、93.33%,均高于单纯采用TAUS 检查对照组的53.85%、40.00%、7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学者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联合检查对于子宫腺肌病诊断的有效性。分析原因:结合影像临床经验可知,子宫腺肌病典型超声表现主要为子宫体积增大,宫体饱满,子宫肌层局灶或弥漫性增厚,病灶部位血流信号为星点状、条柱状,宫壁因小囊状无回声而出现“网状”回声[10]。就TAUS 检查而言,其兼具扫查范围大、视野广以及探头频率低的特点,能够全面观察患者子宫形态、大小,以及病灶数目与位置,可显示子宫增大状况、盆腔深部病灶,不过由于TAUS 分辨率不高,在行检查时,可因肥胖、肠气影响细微病灶结构观察,特别是难以鉴别肌瘤与腺肌瘤,影响诊断符合率。就TVUS检查而言,其分别率较高,受体型与肠气影响较少,检查时也无需充盈膀胱,探头更接近宫体,可紧贴阴道后穹窿、宫颈表面检查,能够更清晰的显示细微病灶结构及宫壁微小囊腔[11];另外,TVUS 对于区分肌瘤与腺肌瘤优势显著,能够辨认肌瘤周围假包膜,尤其是对子宫壁血流信息的显示优于TAUS。但TVUS 探头频率高,穿透力弱,子宫增大等疾病的检出率受限[12]。结合临床应用检验以及本次研究结果,认为应将TAUS与TVUS 联合运用在子宫腺肌病诊断中,能够实现二者优势互补,提升诊断符合率,而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也提示联合诊断的灵敏度更高。
综上所述,虽然TAUS 与TVUS 均能用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但就诊断符合率与血流动力学指标而言,由于TAUS 分辨率低,不能准确分辨肌瘤与腺肌瘤,并显示细微病灶结构;TVUS 穿透力弱不易全面显示子宫增大等情况;而TAUS 联合TVUS 的应用优势更为显著,所以建议临床在诊断子宫腺肌病时能够联合使用TAUS 与TVUS,以便为疾病诊疗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依据。